这是关于他的一篇文章: 很可能从这本《一年好时光》开始,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会展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在这之前,普罗旺斯如同挂上了彼得·梅尔的招牌,从洗车的男人,到防虫的玫瑰,所有细节都不放过,便是这个招牌的厉害所在。而现在,你甚至可以尝试着冷笑一下。 这个故事疑似彼得的自传,主人公麦克斯原本身在伦敦,从事大风险大收益的金融行业,就在他如平日一样晨跑、冲凉、穿上正统上班服、“准备好了征服世界”之后,被小人排挤,失去了工作。可作者的幽默不仅仅在于对伦敦时尚、繁忙的现代节奏的冷嘲热讽,还表现在让主人公的命运来了个急转弯,普罗旺斯的一座葡萄庄园像寓言里的奇迹一般,降临在主人公麦克斯的头上。于是,畅快淋漓地读上十几页之后,我们就明白了:这可不是自传,这是童话!继承遗产,恐怕是日夜打拼的现代人最奢侈的美梦了,恰好这遗产本身又是彼得·梅尔用几本书倾心打造的普罗旺斯,如何不让人嫉妒?这家伙饱尝了普罗旺斯的美酒佳肴趣闻轶事,终于开始不负责任地做起春秋大梦啦!亲爱的读者们,一定要小心,擦亮眼睛!我们可没有那福分。 令人熟悉的细节再一次巧妙地串起来,连普罗旺斯小饭店里的女店主还是叫Fanning,在他的上一本书里,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位穿着暴露性感、热情周到的女人。这一次可好,疑似作者本人的麦克斯竟然最后成功地泡上了Fanning。作者便是可以自由安排人物风流韵事的上帝,所以读者势必再次受到打击。 是福分,也就必定会有麻烦。这个故事真正巧妙之处,在于令人咋舌的“葡萄酒交易”。高达数百万的标价面前,站着风雅迷人的法国骗子,巨款背后坐着全世界的富人们。假如之前一直有人给读者洗脑:葡萄从果实变成佳酿,当然值得那么多钱!那么这一次,我们就不免要小人得意了:原来葡萄酒市场之浪漫荒唐,也有着不可告人的黑幕。这就对了!彼得·梅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浪漫生活中也有可笑可悲、可恶可鄙的坏人。万恶之源,不是葡萄酒不是贪图口福享受,而仅仅是金钱诱惑。他聪明地把揭露犯罪秘密的过程融化在爱情、友情和招牌式的普罗旺斯生活方式中,埋下的伏笔煞是有模有样,让人怀疑他有转型侦探小说的企图。 要说聪明之处,便是他的不露声色。虽说法国葡萄酒市场等级严格、清规戒律也不少,但除了用轻松小说的形式,还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教会全世界人民懂得看穿其中的tricks吗?如果要沿用之前的体裁,恐怕彼得·梅尔这次只能去写犯罪纪实散文了。感谢小说这种文体,让普罗旺斯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虚实莫辨。结果便是,你会觉得享受奢侈生活的人,竟然那么可笑!葡萄酒,是千百年来最经得起品味、最经得起调侃的谈资。但同样的一瓶酒,30块钱和六位数美金,区别究竟何在?因此,葡萄酒黑市也就是奢侈消费品世界里最经典、最荒唐的典型之一。 这一次,作者不再叨唠鹅肝酱、松露、橄榄油、熏衣草……而是将内容紧紧围绕在葡萄酒庄园里。不过,最讨人喜欢的,仍然是彼得·梅尔招牌式的幽默感,随处可见,所以你笑的同时也要当心,有可能你笑的正是沉浸在城市中的自己。这个疯狂的英国作者有充分的自嘲天赋和难能可贵的自觉性,发挥了他巨细无遗的观察能力:伦敦势利小人能显示股市涨跌的手表、都市人的健身热情、可笑的OFFICE人际关系、葡萄酒品酒师匪夷所思的措辞、法式大餐的折磨人、自以为是、绕几根带子就算是凉鞋的美国人……而你也乐完之后,总是能从中学到几句俏皮话,比如说下次和英国人吃饭,试试麦克斯听到的那句:英国人谋杀动物分两次,第一次是打猎,第二次是烹饪。
关于普罗旺斯的一切
《普罗旺斯·山居岁月》
《从哪里来?》(1973)
《什么事要我吗?》(1975年)
《婴儿驯服》(1978)
《令人惊奇的冒险寒冷的比利》(1980年)
《死作为一个渡渡鸟》(1981)
《寒冷的比利》(1983)
《蜜月书》(1983)
《脚印在黄油:进一步的冒险小男子谁住在冰箱》(1988年)
《普罗旺斯的一年》(1989年)
《成立机构:蛇和云梯车的广告业》(1990)
《有关品味》(1991)《永远的普罗旺斯》(1991)
《后天的口味》(1993)
《酒店pastis》(1993)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1995)
《任何考虑》(1996年)
《明信片从夏季》(1996年)
《追逐塞尚》(1997)
《喝彩普罗旺斯:新的冒险在法国南部》(2000)
《美美飨尽收:穿越法国与刀,叉和螺旋,还出版了,作为法国的经验教训:冒险与刀,叉,和螺旋》(2002)
《一个好年头》(2004)
《自白一个法国贝克》(2005)
《重返普罗旺斯》(2006年)
《一个好年头:画像**的基础上,新型彼得mayle》(2006)
彼得·梅尔是我过一段时间就会把他的书拿出来读一下的作家。特别是很忙碌的时候,随手翻一翻就感觉很放松。他写的那些普罗旺斯的故事,总能把人带入缓慢节奏的里,法国最纯净的空气,各种各样的美食,还有有趣的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普罗旺斯,那就是“自在”。
20世纪中叶以前,普罗旺斯沿海一带的大城镇最先发展起来。边远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只有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游客才会涉足。不过也因为不发达,才让这里保留了许多中世纪绵延下来的传统。在普罗旺斯很多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只在方圆数公里打转。他们最多去邻近的市镇走走,许多家族生存在同一个村庄。
在没有拖拉机靠人力和牲畜耕作的时代,普罗旺斯每一个叫得出名号的村落都有自己的打铁铺。这里的驴马需要铁蹄,农夫也需要工具,还有房子里的炉栅,门上的门闩,所以村里的铁匠师傅手艺都很好,他们中很多人一半技工,一半是艺术家。在那些小作坊里看着烧铁的火花嘶嘶作响,各种各样奇特的成品,像麦芽糖一样扭曲盘绕,优秀的铁匠师傅还能从事修复铁器的工作。这些都成为了作者笔下细致描绘的普罗旺斯风景。
前些日子咖啡馆的小朋友送了我一袋树上打下的梅子。今天正巧在书中读到了一篇关于“打果子”的故事。 “这是一种对树施展暴力的行为,施暴者用长杆击打树枝打落果实,早在梯子发明之前,人类可能以懂得这种采果技术,普罗旺斯较偏远地区至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看起来颇为赏心悦目。” 采果子的人会在树下铺上网,防水布接那些果实,然后尽情击打果树和核桃树。人们为了采收橄榄,还发明了树耙,不仅有效采摘,可以帮助梳理树枝。据说这样的活动还具有净化作用,可以让人们尽情发泄郁闷,难怪在那里很少有抑郁症患者。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借助机器工作,读到人们用这些古老工具劳作的快乐真是非常羡慕。文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不过生活在拥挤的城市里,人开始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远离了天地自然的规律,还自大得认为我们是在进步。彼得·梅尔从普罗旺斯的生活里感悟到了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在这里的人虽然并没有太多的金钱,却拥有很多财富。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乡间的生活是安静的。人们只要管好自己的事,简单舒心。
今天出了一大新闻,开放三胎,网上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段子,有一个说现在流行“躺平主义”,大家连自己都养不起,怎么可能要孩子,还要三个。看来政策和理想之间相去甚远,这样纠结的讨论大概要持续一段时间啦。人就是很矛盾,每个人都想游手好闲,但又怕无所事事,忙的时候想退休,退了又吵着发挥余热,不知道真正能让自己的快乐的事,是否总要有点求之不得?
本文来自作者[溥成娟]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82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溥成娟”!
希望本篇文章《喜欢普罗旺斯吗-说说关于他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这是关于他的一篇文章: 很可能从这本《一年好时光》开始,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会展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在这之前,普罗旺斯如同挂上了彼得·梅尔的招牌,从洗车的男人,到防虫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