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E
干姜辛热温散。入脾、胃经,既祛脾胃寒邪,又助脾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无论实寒、虚寒证皆宜。入心经,能回阳通脉,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入肺经,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常投。温中,回阳,温肺化饮。附子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辛甘而热,纯阳温散。入肾经,善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元,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入脾经,善温脾阳、散寒邪,为治阳虚中寒之佳品。入心、肝经,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为治寒凝血瘀所常用。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吴茱萸辛热香散,苦降而燥,入肝、脾、胃经,有小毒而力较强。既善温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气,还能燥湿助阳而止泻,不但是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佳品,而且是治经寒痛经、寒湿脚气及虚寒泄泻之要药。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四神丸和肉蔻四神丸的区别,二字之差,作用不同,看看医生怎么说
中医认为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致脾胃受损,水湿困脾,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治疗泄泻的方法很多,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这是泄泻治疗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止泄只是其中一种方法。
止泄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痢之功。多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一)常用止泻药
1、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煎服,3 6g;研末服,1 3g。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2、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煎服,3 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3、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煎服,3 9g;入丸、散服,每次1 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
4、**壳: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煎服,3 6g。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过量或持续服用易成瘾。咳嗽或泻痢初起邪实者忌用。
5、诃子: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煎服,3 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使用注意:凡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积滞者忌用。
6、石榴皮:酸、涩,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煎服,3 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7、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煎服,3 9g;入丸、散服,每次0.5 1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
8、赤石脂:甘、涩,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煎服,10 2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
使用注意:湿热积滞泻痢者忌服。孕妇慎用。畏官桂。
9、禹余粮:甘、涩,平。归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煎服,10 20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二)常用止泻方剂
1、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药、木香、诃子、**壳。
用法: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现代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作汤剂,水煎去滓,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2、桃花汤(《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6g),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3、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 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每日1 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三)针灸止泻
1、急性泄泻: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多用泻法。
2、慢性泄泻:针刺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之泄配命门、关元。针用补法,中脘、天枢、关元、命门等穴皆可用灸法,以温运脾肾之阳。
1、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3、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4、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脾肾阳虚,五更泻,自汗严重,还有胆囊炎,吃了玉屏风汤不管用,请问该怎么治疗?
四神丸与肉蔻四神丸是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两种常用中成药。两者虽二字之差,其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详细介绍如下。 从药物组成来看 四神丸是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5味中药组成。方中补骨脂温肾助阳,温脾止泻;吴茱萸温肝脾胃肾以散寒,助阳止泻;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敛固涩,固肾益气,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诸药搭配,脾肾同补,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共奏温肾暖脾,温阳散寒,涩肠止泻之效。 肉蔻四神丸是由四神丸的基础上,去五味子、大枣,加木香、**壳、诃子肉、白芍、干姜、白术6味而成。**壳、诃子肉入肺、大肠经,其涩肠止泻的作用较五味子更强。**壳有毒,久服易成瘾,不宜常服。木香、白芍调和肝脾,调畅气机;干姜、白术温中散寒,益气健脾。诸药搭配,增强了温中散寒,益气健脾,涩肠止泻之效。 从功效来看 四神丸具有温肾暖脾,温阳散寒,涩肠止泻之功。常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食少不化,久泻不止,五更泄泻,肠鸣腹胀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面色萎黄等症。 肉蔻四神丸具有温中散寒,补脾止泻之功。常用于大便失调,黎明泻泄,腹痛肠鸣泄泻,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腰酸腿软等症。 从临床应用及治疗侧重来看 四神丸主要是针对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比较适合脾胃虚寒症状较轻,肾阳虚症状较重,腰膝酸冷症状更加明显者。 肉蔻四神丸在四神丸的基础上,增强了温中散寒、益气健脾和涩肠止泻作用。针对脾胃虚寒症状较重、体内寒气旺盛,肾阳虚症状较轻,腰膝酸冷症状不明显者更为适宜。 总之,四神丸与肉蔻四神丸,药名虽两字之差,其成分和功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而言,同为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如果偏于肾阳虚、肾经虚寒者,以服用四神丸较为适宜;如果偏于脾胃虚寒者,则服用肉蔻四神丸更为适宜。 好啦,今天的健康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喜欢的话,请及时关注中医药养生知识科普,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优质内容!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玉屏风汤,主要针对表虚自汗,其中的防风,功能发散风寒,黄芪,功能健脾补气,固表止汗,白术,功能健脾益气,止汗,大枣,功能补脾胃 养血安神。
而针对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有一款中成药,叫四神丸,成分是:温补肾阳、温脾止泻的补骨脂;涩肠止泻、温补脾阳的肉豆蔻;温补肾阳、收敛固涩的五味子;助阳止泻的吴茱萸;加上红枣和干姜,你可以尝试一下。
本文来自作者[上善若水]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75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上善若水”!
希望本篇文章《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方剂》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答案:E干姜辛热温散。入脾、胃经,既祛脾胃寒邪,又助脾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无论实寒、虚寒证皆宜。入心经,能回阳通脉,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入肺经,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