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 (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过秦论》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我分享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的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 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 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 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 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 华丽的词藻;
⑵ 铺排的气势;
⑶ 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本文来自作者[凝珍]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724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凝珍”!
希望本篇文章《高二语文必修4文言文《过秦论》中的古今异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