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认为“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
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 “大略说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 。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 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
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 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典籍将黄帝、炎帝作为中国文明之肇始。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
百度百科-中华
本文来自作者[夜雪]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61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夜雪”!
希望本篇文章《中华民族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