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是以刘姥姥进荣国府作线索与纲领,为读者矫正了阅读的眼光;第七回则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处世的方式,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了解贾府的日常生活。《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周汝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莫看《石头记》”。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靖:“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罗列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回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风月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智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腐败,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 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过度自然。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视野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见到宝钗。分叙宝钗之事,叙得有变化有起伏。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自然引出宝钗的冷香丸。作者的创意、寓意由此可见一斑。
宝钗的冷香丸,大概可以看作是一段象征性的文字。十二之数,影射金陵十二钗。埋在梨花树下,大约也就是取“离”的谐音。开头写宝钗“满脸堆着笑”,一个“堆”字写出宝钗的笑是伪装的,一笔写尽她的为人。又冷香丸用十二种花蕊制成,又巧又奇。这药要用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等的花蕊各十二两,把它们在次年的春分这一日晒干,研末,再加上雨季节的天落水,白露节的露水,霜降的霜水,小雪的雪水各十二钱,和成药丸,盛入旧磁坛,埋入梨花树下,发病时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治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病。如书中所说,这冷香丸原本就是一位秃头和尚的海上仙方,暗示宝钗美则美矣,香则香矣,只可惜是冷美人。不管是薛宝钗身上的病根“热毒”,还是治病的冷香丸,都不是真正的病理性描写,而是寓意性描写,对薛宝钗这个人物还可以说成是标志性、点题性描写。薛宝钗出生时就从胎里带来的热毒,需要经常用大自然最本真、最纯洁的东西来纠正,否则就会发作。“冷香丸”的制作非常有哲理性。它的配料要求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白色花蕊,这象征大自然的纯洁和本真。如果一个人必须经常补充大自然最本真、最守时的东西,说明这个人身上有肮脏的毒素,必须不断用纯洁的因素、本真的因素来纠正,否则就不正常。暗示薛宝钗命运之苦和心灵之苦;薛宝钗一直用封建淑女的标准来束缚自己、规范自己、压抑自己,内心是苦痛的,灵魂是扭曲的。
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真是摇曳生姿、鬼神不测之笔。一出房门,先插了香菱一段,用笔滴水不漏,又大大出人意料。周瑞家的连问四句,香菱只是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了一回。”知道这四个问题答案和前因后果的读者又如何不伤感叹息?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脂批云:“是天下必有之情事”。从英莲的主仆颠倒的悲剧命运看,应该暗示明清的主仆颠倒的悲剧;香菱,是“相怜”的谐音,暗示蓉大奶奶秦可卿的可怜的悲剧命运,并影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以及贾府的悲剧命运。秦可卿的寓意则更丰富,以至作者无法修改。但是,香菱的一句“不记得了”,表现了她的天真、善良而盲目乐观。脂批曰:“伤痛之极”,似乎是写英莲,更是写作者的心理的“伤痛之极”。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
宫花第一个送给迎春与探春,她俩在窗下下围棋,见花送来,都欠身道谢。然后去给惜春送去,惜春正与智能儿玩笑,笑道:“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了呢”,“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一语成谶,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接着又和智能儿说了几句,惜春插了两句话,一问一猜,便显露出在管家方面过人的才能和洞察力来。惜春见到宫花时的这句话自然让人联想到“看破的,遁空门”和“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经过李纨窗外时,“见李纨在炕上歪着头睡觉”,仿佛是桃花源中人,外面的喧闹世界和她全不相干。送到凤姐处:大姐儿睡觉;贾琏的笑的声音;平儿拿着大铜盆叫丰儿舀水;寥寥几笔,回目中“贾琏戏熙凤”就写尽了,冰山露出一角,水下的部分就都可知道了。作者笔下绝无多余之字,繁简之道,含蓄暗示,让人叹为观止。然后,平儿接了宫花,进去又出来,又叫人给蓉大奶奶秦可卿送去宫花。周瑞家的正往贾母这边走,顶头忽见他女儿打扮着才从婆家来,不惟周瑞家的大吃一惊,女儿急冲冲来,说周氏的女婿冷子兴,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周瑞家的只是答一个“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人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把你急得这样了”。我们看到书中轻描淡写,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也使我们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黛玉在宝玉处解九连环作戏,作者只为要写黛玉的脾气,故放到最后。黛玉易发脾气,宝玉便找借口改了去看望宝钗的日期,简直就是三个人关系的一个缩影。以后的事大抵也没有摆脱这几行文字的影子。在宝玉面前,黛玉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维妙新巧”,而是看到仅剩的两支是否是别人挑剩下来的宫花。这位贵族**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这个细节无疑表现了黛玉性格的底色,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敏感而小心眼。当然,黛玉的眼光很凶,看出她是一个势利小人,并无情地加以警示,表现了鲜明的个性。此外,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人物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这一段便是为着写凤姐和贾琏在家房事的情景了,和之前见宝钗在屋子和丫鬟做绣花样子,是个对比;然后,林、宝二人却在一处玩耍九连环。这三个场景是并列对比,显示处三种不同性格的表现。凤姐跋扈飞扬,地位显赫且骄纵,贾琏轻浮,因此夫妻两人常不避人;宝钗则处处显得端庄,黛玉和宝玉虽也在同一房里,却是小孩心性,只顾着玩耍。
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但是,在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系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作者却巧妙地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相识,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得到延续。宝玉秦钟见面,两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宝玉与秦钟相逢之后,他们有各自的心思:一个恨自己生于富贵之家,不得交接寒门之友;一个恨自己生于薄宦之家,不得交接豪门之朋;由此推及全天下,又有多少天下人才遗憾今生不遇知己呢?在回后诗有“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这里的“俊俏”和“风流”,表面指的是“俊俏”、“风流”,而内质里却是指才学与灵性。是作者对于真正灵性才学追求的一片挚诚。“秦钟”可谐音为“情种”,不仅仅是男女之 “情”,也是对于才华的挚真之情。翻过来也可谐音为“钟情”,钟情于才学之性情。一片真性情引起不少人的误会,以为宝玉与秦钟是同性恋,还找到了一点依据。宝玉与秦钟在贾家学堂被无端侮辱,说明当时的“*”文化已渗透进学堂这个应该是清净高尚的地方,焦大的醉骂更是这种“*”文化的折射。同时,以此来掩盖作者真正的政治讽刺。甲戍本脂批在秦钟后曰,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英莲暗示明清的主仆颠倒悲剧;秦可卿、秦钟可以当“清可倾”与“清终”读,作者借此诅咒清朝政权的寿终正寝,也是对满清朝廷必然倾覆的讽刺。“未嫁先名玉”是江山未易主;“来时本姓秦”暗示清朝夺取了明朝的天下。
焦大醉骂可谓是绝伦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对于焦大的醉言醉语,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红学爱好者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焦大是贾府第一代的奴仆,当年正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将贾府的祖宗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保住了性命才有日后贾府的百年繁华。焦大居功自傲,资格又老,看着贾府的由盛而衰又无可奈何。焦大“自己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的好喝酒,喝醉了无人不骂”。贾府的不孝子孙,不知感恩图报。反而让这位老仆去干一些累活,这次他被惹急了,焦大先是骂赖二,我们看出了焦大对他的鄙视和轻蔑,其语言也是居高临下,毫不客气,自称焦大太爷,骂管家是王八羔子,一把子杂种们等。接着是骂贾蓉,我们看到这时他的语言还是留有情面的,焦大张口还是叫蓉哥儿,说明他眼里贾蓉还是主子,语言里更多的是倚老居功,以及豁命的威胁,这和骂赖二的口气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最后真的骂主子了,情绪达到了极点,故事到达了高潮,“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焦大虽然是醉人,其实这些话让人听来却不是醉语,虽然是醉态,我们却看不出醉心,只能说明被逼急了,加之喝了酒大了胆,平时不敢说的今天敢说了。这才使众小子吓的魂飞魄丧,其实何止是众小子呢?主子们能不害怕?焦大揭了荣府的丑,骂到了主子们无地自容的地步,也就是戳到了他们的心窝儿。试想,如果焦大逢醉必骂,逢骂必狠,口无遮拦,即使主子再软弱,焦大也不至于到了今天。
焦大被捆起来后,骂人便没顾虑了,也骂到了贾珍,但骂的并没有具体内容。因为尤氏曾说过,焦大无人不骂。凤姐不是说焦大是胡噙嘛,当然她有她的角度。焦大从自己喝马溺救太爷始,再被孙子填马粪终,主子固是主子,奴才终是奴才,可悲可叹。贾府的确有龌龊不堪之事,但也不像柳湘莲所说那样的,也不可能连焦大这样的奴仆都了如指掌吧,焦大醉醺醺的出场,一通醉骂使我们对宁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法。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语言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实际上他这个话的颠倒,作者是暗示是非被颠倒,恩仇被颠倒,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音。从周瑞家的送宫花,到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回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气息,作者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同时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其构思与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回前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此诗照应正文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情节。其实,这宫花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罕物儿,贾府贵为堂堂国公府,更有元春这样一位显赫的贵妃娘娘,他们府上很多宫中用度,何足怪哉?以宫花为例,就送给了“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她们都不是皇家出身,所以,不能据此猜疑秦可卿的出身。进一步考察,发现回前诗的关键落在“惜花人”三字,迎、探、惜、黛、凤五人都不爱惜这几枝宫花,唯一的“惜花人”便是秦可卿。可卿“惜宫花”的具有象征意义。此十二枝宫花是从皇商薛家那里来的,可是宫花到了凤姐手中就变味了,“送宫花”虽明写凤姐行房,实暗示可卿*乱。宫花经凤姐之手就变得跟第五回可卿卧房中的甜香、春画、*联、妆镜、金盘、木瓜、卧榻、珠帐、纱衾、鸳枕一样,成为*荡之物了,宫花就是暗表男女风月*行的一个“符码”,属于对可卿*行的一种暗场处理。脂砚斋说得好,这样写是采取了“柳藏鹦鹉语方知”的高妙手法,体现出该书意在反映大家族日常生活情态,重点在刻画人物,写人物关系互动中的性格冲突、命运跌宕。
“不知谁是惜花人”,薛姨妈送宫花给女孩子,宝玉是男孩子,自然没份儿。可宝玉在全书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呢?不就是一个怜香爱玉的惜花人吗?宝玉惜花,此第七回之不说之说。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似乎不惜花,薛姨妈说薛宝钗,“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迎、探、惜春春天不是花的季节吗?第七回不言惜花。李纨想惜花,自幼受到了贞德教育,李纨想说惜花而又不能说。花之美丽,人人喜爱,体现了金陵十二钗的才华:有黛玉的诗才,宝钗的博才,探春的治理之才,惜春的绘画之才,李纨的仁德之才,迎春的厚道之才,宝琴的胆识之才,邢岫烟的伶俐之才,妙玉的幽雅之才,宝玉的识人之才等,她们虽然是闺阁女儿,却把当时世上被埋没的人才都折射尽了。谁是“惜花人”呢?当然是宝玉。宫花有两枝给了可卿,可卿或许本不“*”,但她出身低微,公爹贾珍就占了她,是“*”的牺牲品;并且被无端地扯进了王熙凤与贾珍的“*”网里头。这样,可卿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一个被动的**之人;是一个没有罪过的罪人;是本书中一个无辜的悲剧人物。或许她活得太悲了,她的客观罪孽也太深了,而透过她的悲剧,我们更能体会到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悲剧。因此,焦大的醉骂重在揭露贾府的腐朽与没落;可卿的*乱具有明朝与清朝更替占有的象征意义;也有揭示明朝腐朽荒*而导致灭亡。同时,是否暗示金陵十二钗也都象征明朝的灭亡呢?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悼红轩”的命名看,红与朱同义,似乎具有类似的含义。
齐白石的故事
《红楼梦》第七回赏析
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
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目光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很是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还有当年的鼎盛,如今的颓势,也许还聊到了刚刚打发走了的刘姥姥......
周瑞家的分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个各人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儿,但是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理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的。宴宁府从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全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极其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骂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既是醉人的嘴脸,又是事情的必然,也是贾蓉对此事的挑衅。当然了我们看到这也是贾蓉和熙凤对这件事情欲抑弥彰的必然结果。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
二、深入了贾府的日常生活
红楼梦是戏剧,宁荣二府是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已经看到了贾府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我们只是管窥一斑,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大观园的生活真正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之中,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用了五六回的篇幅文字,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
三、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进行时,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见缝插针般的做一番介绍。此时周瑞女儿也忙里添乱,为夫婿之事来求助母亲,而最后处理之事却写得相当的清淡,使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周瑞家的在贾府里的分量,又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下笔千言难以出彩,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在此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在此相识,一个在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再接着说,二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才有送秦钟,差焦大,和焦大的醉骂。其构思,其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四、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现罗列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会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20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职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这一回的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五、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
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儿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忙中偷闲的不虚一笔,见缝插针,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有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不会的吧?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在此我们不猜测,但是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
“明儿我也剃了头同他(指智能)作姑子去呢,”惜春见到宫花时候的这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传递了很明显的信息吗,自然的联系了“看破的,遁空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本回中周氏的女婿冷子兴是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周瑞家的求救主子,我们看到书中很是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这也预示了贾家买通官府遭到法办的未来结局。
还有就是焦大醉骂,作者借焦大一个醉人之口,给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令后来的研究者费尽心机的评论、猜测和揭秘(关于焦大醉骂的问题我还有另文提及)。
一部<<红楼梦>>,,奥妙难尽数,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绝伦的文学才华!刘心武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可要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啊!
1、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2、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3、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而且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这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4、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5、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本文来自作者[恨桃]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56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恨桃”!
希望本篇文章《古董商怎么玩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第六回是以刘姥姥进荣国府作线索与纲领,为读者矫正了阅读的眼光;第七回则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处世的方式,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作了一次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