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晚间重要消息汇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间重要消息汇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计划印发、支持建设5G全连接工厂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日前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提出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到2023年,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微服务和工业APP资源池,工业APP数量达到50万个。
点评: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疫情防控期间,借助实时感知、数据交互等,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产业智能升级。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将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海得控制(002184)、拓斯达(300607)、东土 科技 (300353)等。
2.存储器今年将持续领涨半导体终端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5G、AI、IoT等技术带来的消费电子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存储的需求将越发白热化。“我们相信DRAM已走出行业周期的最低谷。随着全球持续的数字化经济发展,以及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智能边缘(包括智能 汽车 )的推动下,预计2021年(自然年)DRAM将有所改善。”近日,美光 科技 CEO Sanjay Mehrotra在2021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0年12月3日)财报会上表示。自2016年以来,存储器价格持续上涨曾令三星打败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从2018年9月起,存储器开始走下坡路。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跌至低谷后,存储器市场又开始回暖,成为半导体行业成长最快的细分领域。第三方机构预计,2021年存储器市场规模将达1353亿美元,同比增加13%。
注意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
3.国内首条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生产线筹建
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包头稀土研究院与成都某 科技 有限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筹备建立国内首条月产800公斤稀土纳米断热浆料中试生产示范线,预计首期投资2000万元。
一直以来,断热玻璃涂层材料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把持,我国在断热玻璃涂层材料领域尚处于空白。随着稀土纳米断热剂在玻璃涂层上实现应用,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甚至优于国外产品,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弯道超车”,填补了国内断热玻璃涂层材料的空白,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
北方稀土(600111)旗下包头稀土研究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 科技 研发机构;
安泰 科技 (000969)稀土永磁制品、纳米晶带材及铁芯制品及钨钼制品等产品均直接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各类电机及音响等领域;
中科三环(000970)是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商。
4.特高压工程审批建设进程加快、产业链受益
日前,荆门至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经湖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另外,同样在近期,白鹤滩-江苏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在江苏无锡开展线路首基试点,这标志着白鹤滩入苏特高压直流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此前,2020年四季度正式启动新项目核准招标,考虑到剩余项目工作的陆续开展,预计后续特高压建设具备持续支撑。
分析人士认为,十四五是我国加强西电东送、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巩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发展阶段,电网企业肩负投资拉动内需和建设坚强电网、提升西部绿色能源外送能力的重要使命,将大力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的核准、建设,特高压设备板块将迎来更强的需求周期。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新基建”之特高压产业发展及投资机会白皮书》预计,到2022年,中国特高压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环节所带动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140亿元;到2025年,特高压产业与其带动产业整体投资规模将达5870亿元。
产业链公司将充分受益。
保变电气(600550)输变电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尤其在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以及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特变电工(600089)是国内最大的高压变压器和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之一;
中国西电(601179)中标2020年白鹤滩-江苏特高压工程,中标金额为13.29亿元。
5.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设备商订单释放可期
近日,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规范开展智能化煤矿建设管理工作,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联合印发了《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煤矿智能化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自2019年以来,中国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各地大型煤企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2020年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底,中国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的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分析人士判断,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龙头受益政策订单双红利。
天地 科技 (600582)科研底蕴雄厚,拥有较高煤矿智能化综合实力;
梅安森(300275)与阿里云联合推出煤矿数据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进煤炭安全生产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园区、煤炭产业互联网相关项目落地。
6.LG确认:全球首款量产卷轴屏手机今年发售
近日,LG在CES2021新品发布会的宣传片中预告即将推出的卷轴屏手机LG Rollable,将采用京东方研发的柔性OLED显示屏。LG Rollable采用LG所谓的“独特的可调整大小的屏幕”,通过滑入和滑出改变表面积,屏幕可从手机大小转变为小型平板电脑的大小,尺寸可由6.8英寸展开为7.4英寸。TCL也在CES2021上推出了卷轴屏。TCL卷轴屏屏幕尺寸为6.7英寸,适合智能手机使用,屏幕顶部可通过伸展形式扩展至7.8英寸,由智能手机形态变成平板手机形态。而早在去年四季度,OPPO发布OPPOX 2021卷轴屏概念机,但并未公布上市日期。
点评:卷轴屏是自折叠屏后又一次革命性的全新手机形态,引发了行业内的热议。分析人士认为,在可折叠手机、卷轴屏手机等新型应用的带领下,全球OLED面板快速放量。据DSCC,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03亿美金。国内OLED面板产线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产能有望超过500千片/月。OLED核心专利陆续过期,加速国产化替代。
隆华 科技 (300263)靶材产品主要用于平面屏、柔性屏等各种类型的显示面板,主要客户包括行业龙头企业京东方、天马微电子、TCL华星等多家公司;
深天马A(000050)为小米提供柔性OLED面板等。
7.粘胶短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
据百川资讯数据,节后国内粘胶短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1月13日,粘胶短纤市场重心继续上移,高端主流大厂新价出台,价格落实在12800元/吨,市场主流商谈价格继续上移,目前中端商谈意向价格在12400-12500元/吨承兑限签,场内听闻少量签单控制在12200-12300元/吨,高端商谈价格提涨至12800元/吨承兑,限量签售。截至13日,粘胶短纤价格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近8%,12月至今涨幅已近20%。目前粘胶短纤市场货源十分抢手,工厂低价限签,高价拿货需排队,部分订单排至春节后。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粘胶短纤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在供给端,前几年规划明确的扩产项目至2019年底已基本投入运营(或建成但停工),未来基本无新增产能。目前棉花与粘胶短纤价差近4000元/吨,达到近五年来最高区间,价差扩大使得粘胶短纤替代性更高。在需求端,随着纺织服装行业景气上行带来服装销售的增长,粘胶短纤需求有望保持增长。行业经过2年多景气下行周期后,在供需错配背景下,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粘胶短纤价格有望继续上行。
澳洋 健康 (002172)拥有粘胶短纤37万吨/年产能;
中泰化学(002092)公司粘胶短纤产能73万吨/年;
三友化工(600409)拥有78万吨/年粘胶短纤产能。
8.陶瓷基板龙头宣布提价、被动元件产业链量价齐升
据媒体报道,全球芯片电阻上游材料氧化铝陶瓷基板龙头三环集团宣布涨价至少15%,同行业的九豪有望跟进。目前芯片电阻供给已相当吃紧,上游关键材料大涨,点燃了国巨等芯片电阻制造商的调价火种,产业链将全面涨价。
国金证券认为,2020年被动元件行业逐步进入补库存周期,预计2021年需求持续向好,同比增长11%。此外,在国产替代趋势下,终端厂商开始逐步将供应链向国内转移,国内被动元件企业加速扩产。看好生产片式电感元器件的顺络电子(002138)、生产照明类铝电解电容器的艾华集团(603989)等公司。
9.业绩预升:
博创 科技 (300548)预增950%至1100%,公司利润增长主要体现在10G PON光模块和数据中心光模块等有源器件业务。
信隆 健康 (002105)预增245.74%至317.28%,因户外运动产品及自行车零配件订单量及出货量大幅增长。
日月股份(603218)预增85%至105%,因下游风电行业和注塑机行业均处于高景气度,订单充足。
深天马A(000050)预增74.83%至98.95%,公司不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出货占比,叠加5G推进驱动,主要产品需求旺盛。
万里扬(002434)预增50%至80%。公司 汽车 变速器销量同比增长16.28%,其中商用车G系列高端变速器销量同比增长67.51%,乘用车CVT同比增长87.69%。
10.研报精选
计算机行业:产业核心资产加快上市进程 关注4股
投资建议未来三年,信创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无论是政府还是产业界,信创的进程都呈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我们重点关注:国产 WPS 龙头厂商金山办公(与中小盘组联合覆盖),国产中间件龙头东方通,国产 PDF 龙头福昕软件,国产服务器龙头中科曙光。其他受益标的包括:中国软件、诚迈 科技 、中国长城、景嘉微…
投资要点: 2020 年 12 月 4 日~2021 年 1 月 11 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下跌 5.45%, 全行业排名第 21。2020 年 12 月 4 日~2021 年 1 月 11 日,上证综指上 涨 2.60%,沪深 300 指数上涨 7.60%,创业板指上涨 14.02%,中小板 指上涨 11.59%,申万计算机指数下跌 5.45%,落后上证综指 8.05pct, 落后沪深 300 指数 13.05pct,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1。
整体法估值处于 历史 前 23%分位,中位数估值处于 历史 前 45%分位。 至 2021 年 1 月 11 日,计算机板块整体法估值为 62.87 倍,位于 历史 前 22.77%分位;中位数估值为 55.40 倍,位于 历史 后 45.35%分位。计 算机板块相对沪深 300 指数的估值为 1.70 倍,较上月的 2.44 倍有所降 低,低于 历史 中位数 1.78 倍。 2020 年 1~11 月,我国软件业持续恢复,行业增速趋于稳定。2020 年 1~11 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恢复,行业增速趋于稳定, 软件业务利润增速略有下滑。主要细分领域实现较快增长,集成电路 设计增长最快,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云服务单月同比增速明显较快。
投资观点。近一个月期大盘指数稳步上涨,计算机行业指数表现疲软, 个股在 2020 年到 2021 年的过渡中明显分化。一方面,板块中位数估 值的下滑与沪深 300 估值持续上行形成鲜明对比,权重个股表现明显 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高景气度赛道的估值维持高位,显示 出市场对业绩兑现的期待。当前时点机构抱团态势仍较为明显,长期 资金对确定性的追求有望延续,但部分高确定性资产已处于 历史 估值 顶部,成长性有望重新获得市场关注。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在成长空间 和相应时间节点确定性较高的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尤其是在用户群 体和研发投入上具有优势的标的,如海康威视、金山办公、广联达、 用友网络、奇安信、中科创达、深信服。维持行业“同步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国际争端加剧风险。
以上仅是公开信息汇总,不应作为投资买卖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一周车闻摘要丰田章男“炮轰”纯电造车
文丨张家豪
编辑丨程曼祺
这样一项技术,索尼从高校实验室里发现了它,并做出了最早的样品,韩国三星对它持续投入,但进展不算迅速;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公司也在近 5 年跟进,据公开资料,2019 年以来中国大陆上下游企业对它的投资计划超过 700 亿元人民币。在上周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称奇的巨大冰瀑布是这种技术的一个更简单实现版本——现代电子行业的一个规律是,做大、做奇特、做得独一无二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做小、做平平无奇,并复制千万上亿遍。
这项技术是 MLED,它是 Micro LED 及其过渡形态 Mini LED 的统称,被认为是下一代,甚至是终极的屏幕方案。
手机的、平板的、电脑的、电视的、广告牌上的、**院里的,未来还有 AR 眼镜上的……屏幕这东西如此无处不在、随手可及,以至于人们常常意识不到,造出一块屏幕需要多么精深的技术和工艺。自上世纪 30 年代,民用电子显示屏伴随电视机一起诞生以来,造出屏幕的方法就一直在变化。每一次技术更替,都会带来分工改变、权力转移,有人落伍,有人上前,产业链随之重整。
演化到今天,世界上能制造屏幕的厂商几乎全部集中在 3 个地区: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这些少数地区的公司支撑着全球 200 多个国家、数十亿人口对看到更大世界、看得更清楚的渴望。
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但并不理所当然能从屏幕制造,这个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环节分一杯羹。用了数十年,投入超万亿元,中国大陆才在 2017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屏幕产地,并诞生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由 TCL 科技 控股)等龙头企业。
准确地说,这些公司造的是 “面板”,即可供手机、电视等终端厂商使用的显示模组,它看起来薄薄的,但包含了液晶、薄膜晶体管、背光源等复杂零件。京东方做的事就是把这些零件拼成屏幕,这虽是一个集成环节,但和同属集成环节的 汽车 动力电池行业类似,有很高的技术和工艺门槛。2020 年,全球产出了超过 3 亿平方米液晶屏幕,中国大陆公司贡献了其中的一半。
但 “强比大重要” 的逻辑,也正是中国显示行业现在值得被注意的原因:正在发生的新一次技术更替给了中国大陆显示公司从大到强的机会。
MLED 是这次技术更迭的主角,它能实现全平显示之后的下一个显著体验升级:让黑色黑得彻底。目前应用最广的液晶屏幕在呈现黑色时会泛灰。MLED 能解决这一问题,且相比效果类似的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寿命更长、更稳定。
让黑变黑,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亲眼看过 “黑就是黑” 的效果,大部分人不会想再回到灰扑扑的、色彩对比不足的世界。
若能在 MLED 上,完成从成熟技术跟随者到新一代新技术定义者的转变,一批中国公司的商业价值将被改写。
从没有人守擂成功
MLED 之前,已有近百年 历史 的显示行业先后经历了三代技术,但尚未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能连续成功两次。上一代技术的引领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随着新技术到来被颠覆。制造一块屏幕的 历史 ,充分体现了高技术、高工艺、重投入、长周期的先进制造业的残酷一面。
最初是 19 世纪末,英国、德国、俄国等欧洲科学家完成了对 CRT(Cathode Ray Tube,下称显像管)的原理发现和技术发明,但成功量产了显像管的是美国人。
1929 年到 1939 年,美国公司 RCA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用了整整十年发明了电视,完成了显像管这项实验室技术的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是,找到一种可行且成本合理的方式,大批量、大规模地制造销售某种标准品,把前沿技术变成普通人可以负担的商品,这个过程也会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和公司类型,塑造一套上下游公司的分工方式。
和后来的两次显示技术变革相比,RCA 等美国公司参与的第一轮屏幕创新是开天辟地的。那会儿消费电子行业还没有成型,更谈不上行业分工,RCA 不仅发明并制造显像管,同时也定义和制造电视终端,甚至要推动建立电视广播系统——参与创立 RCA 的大卫·沙诺夫同时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NBC 的创始人。最初 RCA 认为把电视变成大众商品只需要花 500 万美元,实际上 10 年里它们投入了 5000 万美元,这在上世纪 30 年代是一笔巨款。
但 RCA 的优势没能延续到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时代。这一次,美国成了欧洲,它提供了最初的发明,但实现液晶产业化的是日本。
液晶相对于显像管的一个大好处是,它能实现平面显示。在液晶之前,采用显像管的电视和电脑屏幕无法做到全平,且背后有一个大大的鼓包。那个年代的苹果电脑显示器也得老老实实背个大包。
图:苹果在 1998 年推出的 iMac G3 显示器中仍在使用显像管屏幕(左);到 2002 年推出 iMac G4 时,改用了液晶屏幕(右)。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RCA、西屋电气等美国显示先驱就开始推动液晶产业化;但到 70 年代前后,各公司发现高画质的彩色液晶显示很难实现,液晶被打入冷宫。
此时全球消费电子业已逐步形成分工,并发生了产业转移。设计和制造分离,终端企业不再一手包,屏幕、外壳、芯片、内存等组件由不同地区的不同公司生产。
基于战后的美日同盟、较好的工业底子和政府支持,日本承接了美国成熟的显像管技术转移,搭建了本土显示供应链,为开发下一代技术积累了资金、人才、工艺和技术经验。到 70 年代,精工、夏普等日本企业以卓越的技术判断力,在液晶几乎被美国公司放弃时获得了相关技术授权,并在 80 年代取得一系列工艺、技术突破,实现了液晶产业化。从那时到 2000 年,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液晶屏幕产地,90 年代中期的顶峰时,日本生产了全球超 9 成的液晶屏,夏普、NEC(日本电气)和东芝分列前三。
错失了液晶时代的 RCA 则在 1976 年被钟表公司天美时(Timex)收购,这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 科技 公司渐不再为人所知。
接着是第三次技术变化——萌芽于 2000 年之后的 OLED。和之前的剧情类似:日本先锋公司是 OLED 产业化的最早尝试者,但中途放弃;后来把 OLED 做成的,是在液晶时代通过引入成熟技术做大规模、积累实力的韩国三星。
随着苹果在 2017 年于 iPhone X 上首次使用三星提供的 OLED 屏幕,OLED 在手机市场立足。三星享受了超额收益,在苹果 iPhone X 的物料成本中,OLED 屏幕高达 80 美元 / 台,位于所有零件之首。
迄今为止,在显示行业的三次技术升级中,从没有哪个国家的显示产业 “守擂成功”,上代技术的开创者都沦为了下代技术的路人,美国 RCA,日本夏普、松下皆是如此。(如果三星能在 Micro LED 上继续领先,它就打破了这个 “魔咒”。)
守擂难,是因为从显像管到液晶再到 OLED,生产技术和工艺不完全是延续的,而是跳跃的。比如液晶制造相比于显像管增加了很多半导体工艺,未来的 Micro LED 的半导体成分还将更高。仅靠行业里的既有人才和过往经验,很难做成需要跨领域知识和产业链重整才能做成的新产品。那些陷于自己过去成就、学习速度不够快的公司,就会被扫进故纸堆。
中国公司尚未体会过这种 “创新者的窘境”。上世纪 70 年代在民用领域引入显像管技术至今,中国公司主要在学习和跟随,即引入已有产线和技术,生产现成能用上的产品。它们缺乏余裕和能力做下一代技术投入。
跟随的性价比看起来不低,京东方、华星光电这样的龙头面板公司业绩非常好。京东方去年全年利润同比增长 4 倍,华星光电同比增长超 3 倍。京东方也反超三星电子,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面板企业。
但止步于此是危险的。首先,京东方们的惊人增长与面板价格的周期波动有关,不可持续。上一轮液晶涨价周期已在去年夏天结束。
跟随的更大问题是会陷入追赶的循环:每当一代新技术到来,跟随者先是会遭遇技术封锁;做出来后又面临价格打压;终于熬过了价格战,份额开始提升,钱没赚几天,更新的技术又来了,好不容易建立的产能面临淘汰。
淘汰之惨烈,有时会导致一批公司全灭。随着 2007 年液晶电视销量超过显像管电视,此前花 30 多年陆续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陆八大彩色显像管厂商陆续停产、欠薪、裁员、倒闭。
这就好像一个人刚刚跋涉数年,停下来吃口饱饭还没几天,马上又得重新赶路。做不出来,熬不过价格战,熬过了但利润一般……追赶循环中的每一关,都可能使公司倒闭、巨额投资付之东流。
新技术变革的速度正越来越快,从显像管被产业化的 1930 年代到液晶产业化取得突破的 1980 年代是 50 年,从那时到 OLED 是 20 多年。这意味着追赶者的喘息空间越来越少,刚赶上上一代技术,下一代新方案就已有应用苗头。
打破这种追赶循环的方法是自己参与定义下一代技术。它需要一个公司和它所处的产业链能在众多不成熟、不确定的技术路线里作出抉择,然后把实验室技术变成可重复生产亿万次,且成本合理的商品。做抉择要赌性,做抉择后的技术攻坚要肯拼且善于合作。
美国、日本和韩国先后在显像管、液晶和 OLED 上经历了这个过程。这三代技术萌芽时,中国公司尚没有实力参与技术定义、 游戏 规则和分工方式设计。但正在发展的 MLED 给了中国公司试一次的可能性。
四地竞合,两种选择
MLED 被提上日程,是因为目前最主流的液晶显示和已在高端手机市场立足的 OLED 都有缺陷。
液晶自己不发光,所以需要在背后有光照亮它,即 “背光”。即使显示黑色时,液晶的背光也会被点亮,这就像用强光照射半透明的黑色物体,黑色会显灰,色彩失真。OLED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用有机发光材料绘制单个像素点,让像素实现 “自发光”,这就省去了背光。但由于成本高、有机发光材料会衰减、不稳定,OLED 寿命相对短,使用场景受限,在平板、电脑、电视上的渗透率并不高。
MLED 技术中,于 2010 年前后被业界发掘的 Micro LED 与 OLED 思路相似,也是通过自发光省去背光解决黑色显灰的问题。但发光的不是 OLED 中使用的有机发光材料,而是一颗颗细小的 LED,即发光二极管。每颗 LED 都能被单独控制,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图像。LED 的稳定性优于 OLED 中绘制像素的有机发光材料,它同时避免了 OLED 的缺陷。
由于尺寸足够小,Micro LED 也可以和光波导技术配合,用在 AR (增强现实)眼镜上,其实现过程是把 Micro LED 微显示模组放到镜腿里,再让光波导组件把微显示器里的图像传导到眼镜的透明镜片上。
色彩保真、寿命长、稳定性好,Micro LED 被视为下一代乃至终极的显示方案,在大屏商显、可穿戴设备、车载屏幕、**院屏幕和 AR 眼镜上都可应用。
但和过去液晶、OLED 技术刚萌芽时类似,现在生产 Micro LED 难度大、成本高,需要设计和突破一系列工艺,发明新的自动化设备。行业一般认为,Micro LED 未来五到十年都很难大规模落地,更近的机会是 2015 年前后被提出的中间方案 Mini LED。它实际上就是大一号的 Micro LED。Micro LED 的尺寸小于 50 微米,直径小于人的发丝;Mini LED 的尺寸则在 50-200 微米,二者被统称为 MLED。
目前参与 MLED 技术变革的主要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四地的企业。它们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各有优势,但还没有哪个地区的哪家公司取得了超越他人的重大突破。中国大陆公司第一次和全球主要玩家站到了相似的起跑线。
各家的 “跑步姿势” 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两派。一是走 “渐进路线”,投入主要精力开发 Mini LED ,这是一个踮脚就能够到的技术升级。
目前对 Mini LED 最主要的应用,是把它作为液晶显示的背光以优化液晶效果。这是最稳、最保守的路。
液晶背光本身经历了从荧光灯管到 LED 的进化。相比灯管,LED 组成的背光可以被分区控制、分别开关,分区越小,控制就越精准。目前主流的分区背光电视用的是约 1 毫米即 1000 微米的 LED。而 Mini LED 只有 50-200 微米。这个尺寸下,屏幕在显示非常小面积的黑色时,相应画面后的背光也能被针对性关掉,黑色得以回归彻底的黑。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梁新清告诉《晚点 LatePost》,现在有一种误区,看到韩国巨头退出了液晶产能,就认为液晶落后;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液晶缺陷、延长它的商业周期,以 Mini LED 做液晶的背光就是重要方法之一。这条路适合本身拥有庞大液晶产能的公司,如中国大陆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它们过去数年在液晶上投入了数千亿元才获得现在的地位,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
京东方在 2016 年开始研发 Mini LED 产品,在 2020 年底设立了注册资本 9.5 亿元的全资子公司京东方晶芯 科技 ,以研发制造 Mini/Micro LED 显示和解决方案。晶芯 科技 总经理陈明曾在去年的一次行业活动上称,京东方已量产了玻璃基 Mini LED 产品,并成立了单独的 “MLED 事业部”。
华星光电的 Mini LED 项目启动于 2018 年。华星处于 TCL 体系中,TCL 集团有电视、电脑终端业务。华星光电的努力方向是把 Mini LED 用到高端电视上。2019 年,华星光电支持 TCL 推出了第一台 Mini LED 电视。
华星光电 COO 赵军告诉《晚点 LatePost》,他预计未来 5 年内 Mini LED 背光电视应能占到整个电视市场的 5-10%,即每年 1000 万-2000 万台。
目前 Mini LED 电视的渗透率还很低,据研究机构 Omdia 数据,2021 年 Mini LED 电视出货在 200 万台左右,只占去年电视总销量 2.15 亿台的 1%。
2019 年以来,苹果陆续在高端显示器、 iPad Pro、Macbook Pro 等产品上使用了 MiniLED 背光屏幕,打开了这一应用路线的市场空间。
苹果的 Mini LED 屏幕此前由一众台湾上游企业提供零件,由韩国 LGD (LG 显示)组装制造,中国大陆公司不在供应商之列。但天风国际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预测,京东方有望在今年为新版 MacBook Air 提供 Mini LED 屏幕。
为发展 Mini LED ,大陆面板企业不惜重金招人。据从业者称,大陆厂商近两年从台湾挖人时,能给出两到三倍的工资。台湾为防止人才流失已采取了防守举措,比如台湾招聘网站不再能公开发布大陆厂商对技术人员的招聘启事。
相对稳健的 Mini LED 背光之外,对 MLED 的另一种投入方式是直接做终极形态 Micro LED。
选择这一路线的公司共性是本身在液晶产能上不占优势,所以 Mini LED 与液晶的结合,不是它们的投入重点;这包括已经退出液晶产能的索尼等日本公司;主打高端市场,主动不再投资液晶产能的三星等韩国公司;成立之初就在做 OLED,并未投入液晶的维信诺,以及此前不做大屏液晶显示的深天马和利亚德等。
索尼在 2012 年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全球第一款 Micro LED 显示器 Cystal LED,但三星现在已赶超索尼。2018 年到 2021 年,三星连续四年在 CES 上展示 Micro LED 显示屏 “The Wall”,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已在量产、销售 Micro LED 电视的公司。
但 Micro LED 电视离普及还有不小的距离。146 寸的 The Wall 推出时售价 32 万美元,真有一位美国消费者买了这台电视,光安装就花了 3 天。贵而麻烦,The Wall 尚不是成熟商品。
三星正努力降低 Micro LED 的成本,据韩国媒体 The Elec 报道,三星今年生产的 101 寸 The Wall 将降价 40% 至 1 亿韩元,约合 53.1 万人民币。
在推进 Micro LED 时,三星与上游的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均有合作。三星电子向中国大陆的三安光电和台湾企业錼创采购 LED 芯片,向台湾友达和三星集团的另一家子公司三星显示采购电路板,在越南建立了 Micro LED 电视产线,三星电子自己负责整合模组,测试等过程。这个链条里,屏幕制造原本的核心环节,面板环节被弱化了,三星正在主导一套新的上下游合作方式。显示行业研究机构 LEDInside 分析师王飞告诉《晚点 LatePost》,Micro LED 的产生改变了产业链分工,不再有传统意义的 “面板公司”。
三星电子和台湾錼创合作密切。这家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是一系列垂直整合、换股、产业投资的成果,多家台湾老牌显示厂商参与其中,它寄托了台湾显示产业的 “翻身” 期望。
目前三星是錼创最大的股东,持股超过两成;第二大股东为台湾 LED 芯片龙头企业晶元光电,持股 20%;铼宝、友达等台湾企业也对錼创注资。作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 Micro LED 初创企业,錼创计划在今年上市。
一名从业者告诉《晚点 LatePost》,錼创的工艺目前领先于大陆企业。以巨量转移——这一 Micro LED 制程工艺中的关键技术举例,4K 分辨率的 Micro LED 面板,需要 2488 万颗 LED,巨量转移就是把微小且数量庞大的 LED 批量转移到基板上。
錼创在 2020 年披露的转移速度是 20 秒转移 100 万颗 Micro LED,转移良率可达 99.5%。速度尚可,在披露了类似指标的厂商中是最快的;但良率不够。量产的要求是转移每百万颗 LED,坏点不能超过一个,99.5% 的良率是每百万颗中坏点有 5000 个。
本来没有液晶产能的大陆 OLED 厂商维信诺、LED 显示龙头利亚德,也选择了跳过 Mini LED,直接布局 Micro LED。
维信诺在 2020 年与成都国资投资平台共同建立了研发制造 MicroLED 的新主体成都辰显,项目总投资约 12 亿元。同年 11 月,维信诺作价 3 亿,将 500 余项 Micro LED 相关专利转让给了辰显。
维信诺去年已建好了试制产线,它也是大陆厂商中少数公布了巨量转移良率的公司,去年的水平是 99.5%,与錼创相当,离量产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唯一一家已在 Micro LED 上实现大规模营收的公司是主要面向商业显示市场的利亚德。商业显示指面向 B 端客户的屏幕产品,比如超大型广告牌,活动、晚会显示屏等。2021 年半年报显示,利亚德 Micro LED 商业显示产品已在去年上半年给公司带来 1.03 亿元营收。尽管在 36 亿的总营收中占比中不高,但它是极少数已有 Micro LED 实质收入的公司。
在商业显示市场推广 Micro LED 的优势是,标杆性项目,比如一些地标建筑的外墙显示屏和大型活动显示屏单价很高,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
Micro LED 内部的另一条路线是做用于 AR 眼镜的 Micro LED 微显示,这是一个与原来的面板制造行业跨度颇大的领域,因而在 2010 年后涌现了一批创业公司。主要玩家有中国大陆的 JBD(显耀)、镭昱、斯坦 科技 ,中国台湾的錼创,美国的 LuxVue (已在 2014 年被苹果收购)。JBD、镭昱等公司在最近两年拿到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同创伟业、三星创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
Micro LED 微显示的量产进度可能会快于大屏 Micro LED 直显。2021 年, 小米、OPPO、雷鸟等品牌陆续展示了 AR 智能眼镜,均使用了 Micro LED 微显示模组。这些眼镜在形态上已接近传统眼镜,体积小、镜片透明,不影响日常佩戴。
据《晚点 LatePost》了解,这几款新品的 Micro LED 显示模组均来自 JBD,均为单色模组。镭昱则在去年对外公布,它们已实现了全彩单片显示。
彩色显示之外,Micro LED 微显示应用的另一挑战是成本。综合从业者的说法,目前微显示模组的单价可达数千元至 1 万元。OPPO、小米的 AR 产品只做了发布,但并未公布价格,也未开售。
一位 AR/VR 领域投资人称,未来 AR 设备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是不超过 3000 元人民币,倒推回来,一个 Micro LED 模组成本要控制在约 100 元。镭昱联合创始人孙婧萌告诉《晚点 LatePost》,镭昱希望在 AR 眼镜大规模量产时把显示模组做到 15 美元左右。
台湾錼创也在做 AR 方向的投入,它们在去年与台湾工研院合作推出了 Micro LED 微显示模组。錼创 CEO 李允立曾在接受台湾地区媒体采访时称,他们已获得了 5-6 家潜在客户。
面板大厂暂时没有在 Micro LED 微显示上投入太多。多位行业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京东方目前有一个做 Micro LED 微显示的团队;但三星、华星光电等厂商暂时没有相关投入。
前述投资人认为,面板大厂不会像创业公司那样,在 AR 需求还不明确,市场规模还不清晰时大举投资。如果未来需求真起来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公司可以凭借体量优势,通过收购创业公司入局。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抓住更确定的 Mini LED,亦或是瞄准未来形态直接做 MicroLED,不同公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得来不易,凶险无比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难以判断正在发生的 MLED 显示技术革新中,谁会笑到最后。
InsideLED 分析师王飞认为液晶产能领先的中国大陆产业链,有机会在与液晶配合的 Mini LED 背光上继续领先。这是一个收益已相对确定的方向:随着苹果在 iPad 和显示器产品上使用 Mini LED 背光显示屏,更多终端厂商也将跟进,Mini LED 背光的使用范围也将逐渐从高端产品下探到中端产品。
而在 Micro LED 上,无论是微显示还是大屏直显,目前是韩国三星和与它紧密合作的錼创等台湾公司更有优势;在用于 AR 眼镜的 Micro LED 微显示应用上,中国、美国创业公司进展不分伯仲。日本企业在屏幕制造上游的材料、设备上有深厚积累,在巨量转移、修补检测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上进度领先。
在各公司的差距没有拉开时,中国的屏幕制造公司面临的一大变数不在自身,而是下游的终端厂商。中国的消费电子业公司规模大,但利润薄,从终端到上游皆如此,它们往往不是新技术和产品趋势的引领者。
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苹果的设计加上被它选中的全球供应商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苹果赚取了其中的大部分利润;那些能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公司诚然实力不弱,但它们还是被选择的一方,命运可能因苹果的变化而翻转,此前因苹果转投 OLED 而陷入颓势的液晶屏幕供应商日本 JDI 就是典型例子。华为本来有希望成长为能定义新产品和技术的中国终端厂商,但自被美国制裁后,华为消费电子业务遭受重创。
缺乏与下游终端厂商的互相成就,仅靠上游、中游环节的公司很难扛过九死一生的新技术定义和开发。
这一过程岔路繁多,选择艰难。在屏幕制造技术从显像管转向液晶的上世纪末,当时出版的《显示技术手册》列出了多达 6 种实现平面显示的技术方向,除了最终胜出的液晶之外,还有 LED 显示(现在 MLED 又重回了这种思路)、等离子显示等。这些技术路线亦有公司投入,日本松下就曾花重金开发等离子显示,但并未成功,它后来整个放弃了显示业务。
实际上,造出一块屏幕,或是制造其它标准品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是吃力不讨好的生意,它没有 IP、品牌、文化和 情感 投射构成的护城河。这一类公司的下游客户理性且苛刻,就看性能、良率、成本。在一代技术上的成功,不能保证一家公司的持续成功,还往往使其在新浪潮中故步自封。
避免衰退和被颠覆的方式是获得不断创新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对未来技术提前布局。掌握这种能力的条件是至少要实践一次。
还在产业化早期阶段的 MLED 提供了这样一次实践机会:把一种实验技术变成可大规模生产、销售的商品,中国公司现在可以试着从头到尾参与这个历程。
这机会来之不易,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算起,铺垫了半个世纪。这机会也无比凶险,它还未产生太多收益,但已吸引了一众公司的数百亿投资,让一群从业者倾注了时间、精力;它现在只是一种未实现的可能。
2021全球10大黑科技消费品
近日,车聚网一篇《汉EV续航缩水多严重?一位山西用户冬天只能跑200多公里》再次把电动汽车的冬季续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比亚迪汉被曝冬季续航缩水三分之二”的话题再次被引爆,不同阵营的人为此争论不休。
文章称,作者采访了石家庄、甘肃以及沈阳等多地多位车主的汉EV续航情况后,发现北方地区冬季汉EV几乎都要缩水一半,一位山西用户的长续航版汉EV甚至只能跑200多公里,根据官方给出的605公里来算几乎打折了66%。
在上述事件持续发酵后,不少业内人士将矛头对准了磷酸铁锂电池,称虽然比亚迪汉搭载的“刀片电池”在单位体积能量比上有所提升,但本质依旧是磷酸铁锂电池。
据了解,刀片电池因空间优化其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因此续航和安全性都解决了,比亚迪的股价也凭借这个技术翻了一倍。但低温时性能没想到如此的差,冬天成了“磷酸铁锂电池之殇”。
目前,蔚来EC6、小鹏P7和爱驰U5,搭载的都是三元锂电池。不管哪种电池,到冬季续航都会缩水。在-20℃情况下三元锂电池续航只有60%左右。但是刀片电池缩水更严重,此外还要考虑搭配轮胎的摩擦系数、润滑油的化学效果以及车重等综合因素,续航腰斩几乎是普遍的状态。此外,NEDC标准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用车环境,本身也自带一些水分。
目前,比亚迪汽车官方仍未做出回应。
有专家表示,“相对于三元电池,磷酸铁锂或许受低温影响更大,如果出现这样状况比较普遍,那么这款电池不适合北方,也不适合高端车。”
LG和宁德时代组成了全球汽车电池的第一集团军,两个公司无论在市场还是在技术研发上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最近据韩媒消息,LG能源解决方案(LG?Energy?Solution)计划于明年正式量产全球首款超高镍NCMA电池,镍含量高达90%的同时,钴含量降至5%,一次充电可支持至少600公里的续航里程。它有效地降低了钴的含量,可以让电池性能更趋稳定。
如果拿目前的锂电池技术作为参考,这一消息意味着电池的赛道又多出一条。“高镍含量”电池。
报道称,LG将于明年二季度开始大规模生产NCMA电池,并计划在明年下半年交付给特斯拉中国并搭载在Model?Y等车型上。无论是特斯拉此前在电池日发布的“100%镍电池”,亦或是LG化学不断提速的超高镍计划,都印证了高镍方向仍将是动力电池主攻方向之一。
LG化学与宁德时代均为动力电池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二的巨头,三季度LG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装机量之王,但进入四季度宁德时代又夺回第一位置。
在12月17日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Akio?Toyoda)预测,如果市场过于迅速地转向电动汽车,那么全球汽车工业将崩盘。
但这话从造车新势力的年轻人们看来,只是即将过气的传统汽车老同志们的呼救声而已。
丰田章男说:“汽车行业的现有商业模式将崩溃。”他的话语暗示,针对日本的国情来说,所谓新能源可能只是一个假命题,在日本这样一个主要依靠燃煤和天然气发电的国家,丰田章男认为电动汽车对环境并没多大帮助。他说,“我们生产的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越严重。”
丰田章男表示,如果日本现在100%改用电动汽车,那么到2021年夏天,日本将没有电力。为了向这样的车队提供能源,将需要投资14到37万亿日元(135-358亿美元)。现在,朝阳之地的大部分电力都是由燃煤或甲烷发电厂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电动汽车无助于拯救自然的原因。
在过去的20年中,丰田汽车一直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世界领导者,但仍没有量产的纯电动汽车。在10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丰田汽车的老板称赞了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并补充说丰田公司有很多东西要向埃隆·马斯克学习。但与此同时,丰田章男强调,他担忧未来。
尽管日本汽车行业普遍不喜欢电动汽车,但丰田汽车正在朝这个方向大力投资。在电动汽车的开发方面,丰田汽车将在2030年之前投资130亿美元。在10年内,该公司每年将生产45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和100万辆纯电动汽车。
宝马集团近日宣布全球逾75万辆BMW汽车通过OTA的方式将车内BMW?7.0操作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其中在中国市场涉及20多万辆。这是宝马集团公司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升级,也是欧洲汽车制造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远程升级。
升级内容包括全新功能和现有功能的扩展与增强,用户将在车内或智能手机上的BMW?App中收到推送,可直接将软件免费下载至车辆并进行安装。BMW远程软件升级仅需20分钟,远低于当前大部分厂商的升级时间。
OTA升级内容涉及智能语音助理,车内数字化应用以及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功能。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壮大,近几年,国内新能源基础建设也在高速推进中,这其中,充电桩行业更是重中之重。截至2020年12月14日,国内与“充电桩”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多达8.9万家。
从相关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最近几年来,国内与充电桩相关的企业注册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只有0.64万家,2018年的新注册量突破万家,达到1.54万家,2019年注册量为1.86万家。到了2020年,仅是前十一个月,国内充电桩相关的企业就新注册了2.08万家。
从分布地区看,广东可谓是国内充电桩相关企业的大省,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1.47万家相关企业。排名第二的是江苏省,但比广东少了一半,为0.73万家。此外,山东、河南、湖南也都是充电桩相关企业的聚集地,区域内的相关企业都超过了5000千家。
梅赛德斯-奔驰12月14日宣布,计划在2022年底前在EQ系列里增加6款新车。截止目前,EQC?SUV和EQV电动车已经投入生产和销售。
奔驰EQA
EQA计划于2021年1月发布,并面向全球销售。它将与GLA一起在位于德国拉斯塔特和中国北京的梅赛德斯工厂进行组装。
据Car?and?Driver称,这款车将有三种内饰级别可选,进级、优级和高级,起价分别在5万美元、5.5万美元和6万美元左右。
EQA和GLA将共享同一个平台。奔驰引以为豪的是,它可以在同一条装配线上生产传统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这使得该公司能够迅速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奔驰EQB
EQB将是GLB的电动版本——一个比GLA更“方形”的版本,承载力更大。
这款车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开始在匈牙利的Kecskemet工厂和北京生产。
奔驰EQS
EQS对应的是奔驰S级轿车。这个级别还提供一个SUV版本。两车都将基于同一平台。可以说只是换了不同的外壳。
GLA、GLB与EQA和?EQB是共享同一平台,但EQS不同,它将基于一个崭新的纯电平台。EQS将配置双电机,动力性能也会更出色,毕竟是S级嘛。
EQS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在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开始生产。该公司表示,生产EQS的效率将比生产S级轿车高出25%,S级轿车也在辛德尔芬根进行组装。
奔驰EQE
梅赛德斯还推出了另一对双款电动EQE,既有轿车版,也有SUV版。这款SUV的变种车型也将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德国不来梅的工厂以及北京工厂生产。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照片,从照片可以推测出,国产特斯拉Model?Y已开始生产,新车有望于2021年开始大规模交付。
在过去9个月中,为了生产Model?Y,特斯拉一直在对上海超级工厂进行扩建,目前该工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10月,特斯拉发布了上海超级工厂内Model?Y厂房的照片。上个月,中国工信部批准该公司在中国生产Model?Y。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Model?Y将会是特斯拉旗下最走量最叫座的车型,云游汽车预计国产后的Model?Y售价将大幅下调,预计不会比Model?3高很多,因为两款车的零件公用率达到了70%以上,大胆地预测是新车售价在30万元以内。
日前,奥迪Q3?Sportback?45?TFSI?e已公布售价,据悉,新车约合人民币37.9万元,而且新车还可享受约合5.4万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
外观方面,新车外观采用家族式最新的设计语言,车头配备八边形进气前格栅,内部为蜂窝状中网布局。
车身侧面,亮黑式的轮眉以及侧裙,车身溜背的风格展现出强大的运动感。
动力方面,新车搭载1.4T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61km,最大功率110kW。
近日,国产奥迪A7加长版车型——奥迪A7L在德国的测试谍照被曝光,据了解,新车将会在2021年上半年发布。谍照显示,新车前脸设计与现款Sportback版本基本保持一致,不过在前格栅奥迪四环LOGO的两侧增加了雷达组件,预计奥迪A7L会在驾驶辅助系统方面有所提升。
侧面是新车最大的变化,与A7轿跑风格的车身造型相比,奥迪A7L完全变为了一辆三厢轿车,B柱之后进行了大幅度的拉长,因此这款车的后排腿部空间将获得提升,另外在舒适性和豪华性配置方面预计也将比现款A7更高。
新车尾部采用扁平的设计风格,依然采用贯穿式的LED尾灯,点亮后的辨识度相当出色,充分体现出“灯厂”在灯上面的执念。后备厢上方设置微微翘起的小鸭尾翼,底部采用隐藏式排气设计。
动力方面,预计国产奥迪A7L将与国产A6L共享动力总成,搭载低/高功率的2.0T发动机、3.0T+48V轻混系统,参考国产A6L的相关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分别为190马力、224马力、340马力,均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其中55TFSI?quattro车型依旧会作为国内版本的旗舰车型。
据了解,奥迪A7L将会于2021年上半年在国内亮相,作为上汽奥迪的全新车型,虽然原本动感的造型变为了如今传统的三厢轿车,但空间必然会更加宽敞。
日前,雪佛兰官方发布了一则宣传短视频,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雪佛兰Bolt?EUV的前大灯组内部结构。结合此前曝光的预告图来看,新车将有望采用分体式的大灯设计。据此前消息,雪佛兰Bolt?EUV定位跨界车,将于2021年夏季投产。
雪佛兰Bolt?EUV定位跨界车,根据官方的说法,EUV是“Electric?Utility?Vehicle”(电动多用途车)的缩写,类似于宝马的SAV车型。尺寸方面,新车可以看作是别克微蓝7的姊妹车型,参考微蓝7的尺寸来看,新车长宽高大约为4264mm/1767mm/1618mm,轴距2675mm左右。
内饰方面,据此前曝光的预告图,我们可以看到中控台区域的布局和配备。新车配备了大尺寸的镶嵌式中控屏幕,可显示多种信息,包括车辆动力输出、电池电量情况以及车内电池布局等信息。通过屏幕我们还可以看到,车内设有多媒体、导航、电话等主要车机功能。
此外,还有一条装饰线从仪表盘的上方一直延伸到空调出风口,拉伸了整个中控台的横向视觉效果。除了屏幕下方的空调按键区域,整个中控台几乎没有实体按键。
新车将成为首款搭载通用Super?Cruise驾驶辅助系统的雪佛兰车型,此前该系统被搭载在凯迪拉克车型中。续航里程方面,因为其出自Bolt平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Bolt续航里程进行推测,Bolt的EPA续航里程为238英里(约383公里),那么Bolt?EUV的续航能力应该会更强。
Uber最强劲的竞争对手Lyft公司在上周表示,预计从2023年开始,客户将能够使用其APP叫到无人驾驶汽车,车辆由现代汽车集团和Aptiv的自动驾驶合资企业Motional提供。中国国内的滴滴平台也在尝试落地类似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
早在2018年CES期间,Aptiv就与Lyft合作,向公众提供了自动驾驶的试点服务。同年5月份在Lyft拉斯维加斯的运营网络上推出30辆自动驾驶汽车,运行付费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试乘。
这两家公司表示,该项目的下一阶段目标将与那些测试完全不同,车辆将在更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运行,并且完全取消人类驾驶员。这也意味着网约车最终的运营成本会更低。
“我们已经想出了一个对两家公司来说都能大规模盈利的商业模式。”Lyft首席战略官兼自动驾驶工作负责人拉兹·卡普尔(Raj?Kapoor)说。这两家公司没有透露项目的财务细节,并拒绝透露2023年计划具体将登陆哪些城市。
2020年12月18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30000辆。自2019年12月4日理想ONE正式开启交付以来,理想汽车仅用12个月零14天就完成了第一个30000辆的交付,创下新造车势力首款车型最快交付纪录。
目前,理想ONE用户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累计行驶里程超过了2.3亿公里。在用车满意度调查中,98.4%的用户表示对车辆使用满意,并愿意推荐身边的朋友购买理想ONE。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年年都有创新的黑 科技 个人消费品,2021年有啥炫酷的新产品呢?
我精选了2021 年度10大最具未来感的黑 科技 消费品,她们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 Sony Reon Pocket 2 | 可穿戴空调
带着空调出门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2021年4月22日,索尼发布了“可穿戴空调”Reon Pocket的二代产品:Reon Pocket2。该产品是由应用程序控制的。当时的售价为14850日元(约合人民币900元)。
二代产品改进了吸热性能(透过不锈钢接触垫直接从皮肤中吸收热量):比第一代吸热水平提高两倍;改进了防汗性能:更适合轻度运动。
索尼还设计了一个颈带附件,以便二代产品除了搭配特殊汗衫(譬如高尔夫衫)还可以搭配常规衣服。
Reon Pocket 2 共有制冷和加热两种模式可选择。
2 三星 Sero | 横向纵向使用的旋转电视
刷抖音神器来了
三星发布了一款可以竖着和横着用的电视:Samsung Sero。它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大型智能手机。
Sero的屏幕尺寸为43寸,默认情况下为纵向模式,当连接可兼容的手机(如Samsung Galaxy系列、iPhone系列等)进行投屏时,电视屏幕会根据手机屏幕的旋转而自动翻转。
对于重度社交媒体用户,这意味着你上一分钟还在看**,下一分钟就可以在相对大的屏幕上在刷抖音、 Twitter 。
为了实现巧妙的旋转设计,Sero具有一个不可移动的集成式电动支架,内部包括运动传感器和一个4.1声道60瓦扬声器系统。
该机除了具备Samsung其他智能电视的功能,还可以通过镜像模式拨打视频电话。
3 LG OLED TV | 55寸可升降透明OLED电视
适合放床头的搞怪升降透明电视
随着手机对OLED屏幕的普及使用,电视也开始来凑热闹。OLED与LCD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OLED厚度小于1毫米,只有传统LCD屏幕的三分之一。
韩国LG作为屏幕界最喜欢出黑 科技 产品的公司,2021年发布了一款 OLED TV:55寸可升降的透明OLED电视。
其OLED屏幕的透明度达到了40%。
这款透明电视可放置在床尾,收纳状态下有长条形的小窗显示日期、时间等,半升起状态下可显示用户的睡眠时长、心率数据等,等待全升起后则就是一款完整的大屏电视,可欣赏节目、**等。
透明OLED主打超薄,所以这款电视采用屏幕震动发声技术,配合底座可在家中随意移动。
4 LG rollable phone |可调整屏幕大小的卷曲手机
瞬间手机伸展成平板,酷!
LG 在CES 2021上,线上发布了卷轴屏幕手机LG Rollable,这是一款可调整屏幕大小的卷曲手机,晚些时候会择机上市。
相比以往把手机卷成一根棒状手机,或者折叠成小型手机的方案;这款LG手机可以像卷轴般展开,由6.8寸展开为7.4寸,由手机扩充成为平板。采用卷轴屏幕的设计,不会像折叠屏手机那样出现折痕。
你只需要轻触手机边缘,手机屏幕即可自动滑入和滑出,屏幕可扩展到小型平板电脑屏幕大小,手机和平板电脑二合一,或正是你的选择。
据悉,该款手机并未使用自家LGD的屏幕,而是使用策略伙伴中国京东方的最新产品。当然这款手机的挑战仍在于柔性屏幕在机器收纳、展开过程中的耐用性。
5 GravaStar | 赛博朋克蓝牙音箱
3C数码+潮玩手办,炫酷!
重力星球Gravastar是一个跨界潮玩数码IP,其产品融入科幻文化,结合手办风格,创意做旧涂装,将3C数码和潮玩手办结合起来。
目前推出的蓝牙音箱产品有两个:Mars和它的小弟Venus。
Gravastar是中国品牌,由深圳市拙野创意有限公司推出,其产品在海外众筹上市时,曾打破了平台众筹记录。
GravaStar蓝牙音箱看起来就像是赛博坦星球的机器生物,全身被金属覆盖,闪烁着 RGB 灯效。
GravaStar 蓝牙音箱的外形类似“科幻机甲”元素,像是你桌面上精美的科幻手办。
小巧的机身里配备了10W全频扬声器,前后的双喇叭会随着动感音乐的律动一起震动,通过TWS 串联功能连接2台设备,一左一右,真无线立体声环绕着你;通过控制音量的AB键,能马上将RGB氛围灯换成不同的颜色 ;续航最长可达10小时的播放时间。
6 三星Bot Handy| 智能家用机器人
注意:机器人要来帮你做家务了!
三星正在研究一种可做家务的机器人,可以在厨房、卧室甚至家里的任何地方成为我们的生活帮手。
该机器人名为 Bot Handy,它将能够借助相机使用 AI 识别物体。
凭借先进的AI技术,这款家用机器人可以识别不同材料、不同重量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即可使用不同大小的力量来抓住和移动不同的物品。未来它是帮助你整理凌乱的房间、收拾碗碟等的好帮手。
譬如:它可以帮忙把水池里的餐具放进洗碗机;可以收拾主人乱扔的衣服;甚至可以为主人布置一个浪漫的红酒时光。
Bot Handy 是一个外形十分简洁的黑白机器人,有两只大大的数字眼睛,它在移动或者工作时会改变表情,十分蠢萌。
该机器人的单臂可以在三个点(基本上是肩膀,肘部和腕部)上枢转,末端是钳子状的手部。机器人的身体和手部上方装有摄像头,用于识别物体。Bot Handy 的底座是滚轮,可以360 旋转滑动,Bot Handy 的身体可以升高以便拿到高处的物品。
7 OPUS SoundBed | 利用声音和振动在家中打造自我护理床
助你身心 健康 的床
Opus Soundbed 由瑞士设计师 Yves Behar 所设计,设计理念是以声音和触感改善使用者身心 健康 。
SoundBed将有针对性的全身振动,并与空间声音相结合,打造个性化、身临其境的SoundHealing体验。
该 科技 床内部置入五个使用者可自定义控制的变化器以提供精确震动范围;能与交互式应用程序配对,用户可配置并调整体验,以满足他们的独特的治疗需求和偏好; 时尚 分段的模块化设计,打开可用作座椅或沙发床,不用时可折叠为六角形以方便运输或存放。
8 XuperMask | 智能口罩
口罩也需要高颜值、多功能
霍尼韦尔(Honeywell)和潮流艺人will.i.am合作,推出一款名为Xupermask 的智能口罩。
Xupermask的设计由何塞·费尔南德斯(Jose Fernandez)操刀,它的正面设有小功能按钮和两个圆形LED灯,支棱起未来主义的美感造型。
这款智能口罩配备了两个三段变速的风扇和HEPA空气过滤器,内置了RGB灯效和一对耳塞,并使用硅胶面封,显然可以调整以适应各种脸型。
为了让用户戴口罩时还可以清晰地利用手机通话以及欣赏音乐,XuperMask集成了主动降噪的高保真蓝牙5.0耳塞和麦克风;内置电池可持续使用7小时左右。
戴上Xupermask,在体验颜值加成快乐的同时,还能自由呼吸,并享受高品质音乐及清晰通话,一举三得!
9 Nike GO Flyease | 自动系带运动鞋
解放双手、轻松穿脱的运动鞋,懒人之福!
它很简便,能够轻松穿脱,是设计、创新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
易穿脱性是其主打卖点。内靴在脱下后中间会拱起来保持开启状态,穿上时则自动移平,科幻感十足。反正你不需要用手,只靠脚踩就能完成穿鞋和脱鞋的动作了!
如此顺畅的穿脱体验,源于其双稳态合叶设计。该设计的标志性细节:Nike GO FlyEase 拉紧带,使得鞋子在脱下和穿上后都能保持稳定。
Nike GO Flyease 以快速、便利的穿脱方式,诠释了 Nike「Better is Temporary」的理念。
10 通用 汽车 Cadillac eVTOL| 个人飞行器
个人空中旅行不再是梦想
通用 汽车 推出了一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 汽车 :Cadillac eVTOL(凯迪拉克eVTOL)。
该飞行器遵循通用 汽车 的新座右铭“三个零”:“零事故”,“零排放”和“零拥堵”。
凯迪拉克eVTOL 形态上非常特别,使用了带有4对旋翼的超轻型机身,而且前后两对旋翼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未来感十足。有点像喷气背包,但是更大,并装有风扇而非推进器,并能自动行驶。
该飞行器配备了90kW的电机和最新GM Ultium电池组,速度可达每小时56英里,约合90km/h。
机舱内可容纳一名乘客,拥有环绕式的座舱设计,支持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功能。
未来将用于楼顶到楼顶之间的乘客转移。骑手实际上不需要做太多事情,除了设定好目的地,然后就可以在天空欣赏城市,并航拍照片。
原文来自《助八界 微信公众号》:2021全球10大黑科技消费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怀敬畏,保持空杯;历事练心,知行合一;抱团互助,八界求新。
看中国创新之美,看研学旅行之妙,敬请关注《助八界 微信公众号》(ID:ZBJmedia)。
关于“晚间重要消息汇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博耘呀]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219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一只博耘呀”!
希望本篇文章《晚间重要消息汇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间重要消息汇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间重要消息汇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工业互联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