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着重品格、品行、习惯的培养;提倡天性本能的释放;强调真实、孝顺、感恩;注重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原创教育理念的代表,自然教育是一种实证科学,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20注意记忆力课程正是自然教育理论体系的一大实践成果,最高能实现120分钟的注意记忆力。
生活化课程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园课程是推动园所发展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建构基于幼儿园条件和文化的园本课程,是每一位园长最执着的追求。我园通过长期实践和 探索 ,创设了具备园所文化特质的“自然教育课程”。怎样让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落地生根”?园长作为幼儿园的****,又需要做些什么?
树好课程实施的“指南针”
在自然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实践中 探索 和思考的问题。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的是亲自然、乐 探索 、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究竟怎样培养?我们慢慢有了一些答案,那就是要回归儿童,回归自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倾听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在自然中感知、体验、探究和表征。
这是我们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开展自然教育课程的初心。同时,它也是一种方向,在我们迷茫或困顿时,成为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让我们的理念、初心内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是园长在课程实施中最需要做的事情。
有一次我参加大班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有一位教师提出了“到底该不该养蝌蚪”的问题。每到幼儿园一年一度的 科技 节,我们就会开展饲养活动,但被饲养的小动物,到最后往往以死亡收场。可是不开展饲养活动,孩子们又无法进一步了解和亲近小动物,到底该怎么办呢?教师们各执一词。于是,集体备课结束之后,我推荐老师们学习了《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让幼儿探究动物的活动充满爱和发现》,并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一次“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教研活动。
通过这次集体教研,教师对如何在饲养区开展探究性活动,如何尊重生命,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珍惜小动物的生命,不开展以动物死亡为代价的探究活动,背后体现的就是自然教育课程倡导的回归自然、尊重生命的精神文化。能不能养蝌蚪,怎样养蝌蚪,虽然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寻常事件,但如何处理和看待,却正体现了我们所秉持的课程理念。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园长,一名优秀的园长一定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园长要能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人物,成为教师课程实践的精神引领。在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们不断启发教师,引导他们既回归儿童的立场与生活,又把握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度理解,使他们的教育行为能渗透自然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文化精神。
找到课程实施的“生长点”
按照课程理念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是不是就不会出问题呢?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面临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回过头来思考,课程实施情况怎么样?方向是否正确?效果是否得到了保证?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不断改进和调整,以促进课程不断生长。
我们每个月都会针对班级主题实施情况,开展一次分享会。分享会上,教师们会结合自己班级主题开展情况,提出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在一次课程分享会上,一部分教师认为依据班级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班本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存在很大困难。于是,我们下到班级现场,开展一对多、一对一指导。
针对教师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我们协调幼儿园优势资源,开展同伴学习,集中研讨解决。如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幼儿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课程实施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
针对个性的问题,行政领导每周都会“推门进班”,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如有一次我跟随一个大班的年轻教师,观察她组织的户外自然 游戏 “蒙眼摸物”。发现幼儿出现反复摘眼罩、戴眼罩的情况,教师不知所措,不停地提醒幼儿把眼罩戴好。活动结束后,我和教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我问了她两个问题:“幼儿为什么会反复摘眼罩?”“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专注于活动?”当天晚上,教师对我说:“幼儿喜欢玩眼罩是因为他们对眼罩很感兴趣,在活动前如果我让他们多摸一摸、玩一玩,多感受一下闭眼玩 游戏 ,他们可能就不会把兴趣集中在玩眼罩上了。”在发现年轻教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时,我常常不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还可以怎么做”,之后再告诉他们“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在帮助他们提升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更多自我反思的空间。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我们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园所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新的生长点,成为推进课程向前发展的催化剂。
画好课程实施的“同心圆”
如果说课程管理制度是一个“小圆”,那园本课程就是一个“大圆”。它们是“同心圆”,都围绕着同一个“圆心”,即园本课程文化和精神内核。园长想要真正有效推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建立相关的层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实施各项工作有效规范地开展。
我园建立了“园长—教学副园长—保教主任—班主任”的层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课程建设、培训与实施制度等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层级管理体系的建立能让课程实施由上至下层层落实,管理制度的建立则能让园所、教师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推进课程实施有序运行。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园本课程有效推进和落实,园本课程的落实过程又是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在园外自然 游戏 制度建设初期,教师只需要填写园外自然 游戏 申请单就可以去户外开展 游戏 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户外自然 游戏 中出现幼儿受伤,出现班级集中开展户外 游戏 ,导致某些班级缺乏保健医生陪同等情况。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深思:现有的制度能不能很好地保障园外自然 游戏 的开展?我们还需要建立哪些制度?
通过研讨,我们又进一步制定了“园外自然 游戏 方案”“园外自然 游戏 安全预案”“家长意见征集”等一系列制度,保障 游戏 安全、顺利开展。但是,后来我们又发现,班级每出去一次都得找家长、找部门领导、找园长签字,大大影响了班级工作效率。于是,我们采取学期初制定本学期园外自然 游戏 计划,统一签字,集中审批的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流程,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
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是为了制约教师的行为,而应该成为推进课程建设的保障。管理制度一旦成了桎梏,或者和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不符,我们就需要反思,这一项制度制定的初衷是什么,发挥的效果是什么,是否和课程理念一致,怎样避免产生负面效应等。只有画好了管理制度和园本课程的“同心圆”,让管理制度为园本课程服务,才能推进课程深入有效地实施。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1日第2版
作者:罗晓红
生活化课程对幼儿的重要性是:让儿童真实地学习与生活。
生活化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符合儿童学习特征的内容体系。可以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和脉络。四季流转,不同年龄班在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渐进的课程内容。
可以在每月统一的大主题下预设四个小主题方向,每周一个,但四个小主题的侧重点和开展时间的长短,皆由教师和幼儿根据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共同决定,回归儿童当下本真的生活。所有的主题活动不仅体现出儿童与自然、文化的适切性,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生活化课程的出发点是儿童,因此开展学习的方式也是按照儿童的学习特点,以“项目学习(PBL)”的形式来解决儿童关于生活的各类思考。
但是,我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用完全照搬项目学习的模式进行,根据家长经济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的特点,更多借由家庭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研究过程,项目学习的结果分享则在幼儿园进行。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大量资料收集的工作,透过录音、照片、摄像等来记录和整理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这些资料既可以作为课程评估的依据,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解释和建构他们未来作品的机会。
本文来自作者[雨雪]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218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雨雪”!
希望本篇文章《大自然系列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自然教育着重品格、品行、习惯的培养;提倡天性本能的释放;强调真实、孝顺、感恩;注重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原创教育理念的代表,自然教育是一种实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