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满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初中数学想要满分?看这篇就够了,初中生必看!家长可以替孩子收藏
初中三年数学知识点集合,近6000字纯干货分享(全网最全)看完让数学拔高!
作为中考拿了班级第一,全校第6,进入全省前6的高中的学长。中考多科成绩接近满分,其中数学120的满分,英语116,语文107,物理96,生物97,地理96,信息技术100满分,政治92,语文107,化学97,体育100满分。
由于学长步入高中和大学后,深知学习上和资源上的信息差能与别人拉开不可估量的差距。因此我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尽早抵达成功的彼岸。
基于此,学长花业余时间系统的总结了学习的过程,将毫无保留的分享学习经验、习惯、技巧、学习方法和资料,以及在学习中应该避开的坑,应该对你有用。
这里给你分享中考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总复习资料: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题+初中数学公式+初中数学课本+初中三年最全数学知识干货集合等复习资料((关注我,主页查看获取方式哦))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完后觉得有用,请帮我点个赞吧,你的赞同是我持续更新干货最大的动力。毕竟:一直主动没有谁受得了,马里奥救公主的路上还都有金币呢。你说,是吧?
文章目录(篇幅太多,放文章目录,便于大家查看):
01.学习习惯分享
首先,取得这些成绩上不小不大的成就,我想分享给你的便是:无论是学政治,还是学数学,物理.......你得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如大作家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这个在我后续高中乃至大学时代的学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里给你分享我觉得比较重要12个习惯:
1、在一天中自己的集中力自然高的一致的时段学习
2、让自己的学习习惯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3、学会做计划,设定成每天的日程表的学习任务。
4、极度重视输出的意识和习惯,输出才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杀手锏。
5、养成预习习惯。这里纠正大多数人错误的观点:预习拖慢学习节奏,预习没必要。恰恰相反,预习能为你梳理听课思路,提高听课效率,减少课后复习时间,主动你就已经胜利一半了。
6、心理上的建设同样重要,即使心里感觉懈怠,也要鼓励自己,及时调整,切记不可产生“我不想学习,学习真没劲,学习很辛苦”等负面情绪。
7、重点记忆难记的知识点,遇到时快速记忆并且在接下来几天进行复习记忆。
8、养成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自己做尖子的事,后进的自己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 下不来。所以要让我们的自己永不言败。
9、学会做思维导图,上课的时候边听边记下重点,再对上课内容进行复盘,做出思维导图。
10、注重思想交互,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死脑筋地坐在那边傻想。
11、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自己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12、有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相逢……记住:习惯性感恩的人,他们内在更有力量,精神更为专注,更愿意付出,自然付出得越多相对收获也就越多。
有个良好的习惯后针对科目做提升就会事半功倍,下面学长将给到你一些高分备考技巧+中考数学学习资料(包括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题+初中数学课本+初中数学教材等复习资料),大部分在电子版本中。
这绝对是你从未见过的最好的[中考数学高分备考解题技巧+中考数学学习资料],看这一篇经验贴就够了,最全保姆级数学备考教程。答应我,不要仅仅是简单的收藏起,因为绝大部分收藏的人后续都不会再看,所以耐心读完做题技巧并找我拿电子版,点赞收藏后记得做好笔记,并贯彻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去,绝对会让你的数学有质的飞跃~~~
02.学习方法及技巧分享
中考数学答题时间分配技巧
1.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很多学生或家长不知道,按照大型的考试的要求,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填写准考证。这五分钟是不准做题的,但是可以看题。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之后,就从第一个题开始看,给大家的建议是,拿过这套卷子来,这五分钟是用来制定整个战略的关键时刻。之前没看到题目,你只是空想,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得利用这五分钟迅速制定出整个考试的战略来。
学生拿着数学卷子,先看后边的六个大题。这六个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从易到难。我们为了应付这样的一次考试,提前做了大量的习题,试卷上有些题目可能已经做过了,或者你一目了然,感觉很轻松,建议先把这样的大题拿下来。大题一般12分左右,这12分如囊中取物,对信心的建立十分重要。特别是要看看最后那个大题,一看那个题目压根儿就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就把它砍掉,只想着后边只有五个题,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能够控制速度和质量。如果倒数第二题也没有什么感觉,请心理暗示自己:今年这个题出得比较难,现在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把前边会做的题目踏踏实实做好,不要急于去做后边的题目。
2.进入考试先审题
考试开始后,很多学生喜欢奋笔疾书;但切记:审题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慢。数学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这个字、这个数据没读懂,要么找不着解题的关键,要么你误读了这个题目。你在误读的基础上来做的话,你可能感觉做得很轻松,但这个题一分不得。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你只有把题意弄明白了,这个题目才有可能做对。会做的题目是不耽误时间的,真正耽误时间的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在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思路了,单纯地写那些步骤并不占用时间。
3.节约时间的关键是一次做对
有些学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简单的题目,就一味地求快,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目。殊不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边的大题,难易差距是很大的,但是分值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些学生看不上前边小题的分数,觉得后边大题的分数才“值钱”,这是严重的误区。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通过最后的检查力挽狂澜。越是重要的考试,往往越没有时间回来检查,因为题目越往后越难,可能你陷在里面出不来,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卷了。
4.做题顺序:由易到难
一般大型考试是有一个铺垫的,如前边的题目,往往入手比较简单,越往后越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1979年的高考,数学就吓倒了很多人。它第一个题就是一个大题,很多学生就被吓蒙了,整个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后期为了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出现,国家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进入状态,再去加大难度。
有些学生自以为水平很高,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干脆从最后一个题开始做,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个题一般来讲,难度都很大,你一旦在这个地方卡壳,不仅耽误大量时间,而且会让心情受到很大影响,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当然由易到难并不是说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个,以数学高考题为例,一般数学高考题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的难度属于难题的层次;第二个小高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是比较难的;第三个小高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所谓由易到难,是要把握住这三个小高峰。
5.控制速度,稳步推进
平常学生爱问老师:“我在做题的时候多长时间做一个选择题,多长时间做一个填空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呢?”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最好的节奏就是平常的节奏:你平常用什么样的速度做题,考试的时候就用什么样的速度。不要强迫自己在考试的时候加快速度!很可能速度一加快,反而导致了答题质量的下降。一场大型的考试,你会做的题目本身就那么多,如果你在简单题加快速度,导致会做的题目出错;而你腾出的时间去做后边的难题,又长时间地解不出来,那么很可能造成难题简单题都拿不到分。
不要担心“做慢了做不完”。把握住一点:一场考试,如果考生始终在自己会做的题目上全神贯注的话,这场考试一定是正常发挥甚至是超水平发挥。
所以,在考场上,请按照平常训练的速度踏踏实实地往前推进!即使你发现时间到了,后边还有题目可能会做但来不及了,这也不是一个值得后悔的结果。你会发现,你最后得到的分数往往会比你的实际水平要高。所以考试的时候要控制速度,这是考试技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中考数学压轴题答题技巧
很多同学说在解答压轴题的时候,会感到压力很大,找不到解题思路。不同类型的压轴题所对应的解题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今天学长就来给同学们详细讲讲如何破译中考数学压轴题,帮助大家在考场中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压轴题,争取拿到关键的分数!
01
分类讨论题
分类讨论在数学题中经常以最后压轴题的方式出现,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平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时,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可能性之后,要仔细审查是否每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是否有需要舍去的。最常见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不等实根,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两个根都能保留。
02
四个秘诀
切入点一:做不出、找相似,有相似、用相似
压轴题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多,知识转化的难度较高。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这时往往应根据题意去寻找相似三角形。
切入点二: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基本图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添加辅助线是必不可少的,几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构造一些常见的基本图形。
切入点三:紧扣不变量
在图形运动变化时,图形的位置、大小、方向可能都有所改变,但在此过程中,往往有某两条线段,或某两个角或某两个三角形所对应的位置或数量关系不发生改变。
切入点四:在题目中寻找多解的信息
图形在运动变化,可能满足条件的情形不止一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解或多解,如何避免漏解也是一个令考生头痛的问题,其实多解的信息在题目中就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深度的挖掘题干,实际上就是反复认真的审题。
03
答题技巧
1、定位准确防止 “捡芝麻丢西瓜”
在心中一定要给压轴题或几个“难点”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如果超过你设置的上限,必须要停止,回头认真检查前面的题,尽量要保证选择、填空万无一失,前面的解答题尽可能的检查一遍。
2、解数学压轴题做一问是一问
第一问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是问题;如果第一小问不会解,切忌轻易放弃第二小问。
过程会多少写多少,因为数学解答题是按步骤给分的,字迹要工整,布局要合理;尽量多用几何知识,少用代数计算,尽量用三角函数,少在直角三角形中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04
压轴题技巧
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2题和23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1、函数型综合题
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
初中已知函数有:
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
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
2、几何型综合题
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
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
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
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
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
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希望所有中考生能抓在现在这段关键复习时间,好好把握压轴题的学习,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中考对于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大家都希望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我整理了一些物理考试的必考知识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 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9.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1、平面镜成像(直尺的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两个像的原因);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的关系、物近像远大的应用);
3、密度的测量(固、液,只有天平,只有量筒,称重法);
4、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改进方法)
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7、动能(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须牢记)
8、奥斯特实验;(注意结论的表述)
9、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原理,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10、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的关系)。
11、注意测量小灯泡电阻、小灯泡功率两个实验(原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多次测量的目的,解决故障,读数计算)
12、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3、焦耳定律的实验方法(串联的目的,控制变量的应用,转换法)
14、图像问题(描点要清楚,曲线要平滑)
15、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拉力方向与斜面平行,斜面越陡效率越高,越费力)
中考物理电与磁重难点知识点1、 磁现象:
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钢铁、钴、镍一类物质(吸铁性)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磁体的分类:
①形状: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
②来源:天然磁体(磁铁矿石)、人造磁体;
③保持磁性的时间长短:硬磁体(永磁体)、软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极在磁体的两端。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
磁体的指向性: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个磁极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磁极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无论磁体被摔碎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两个磁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 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若两个物体互相吸引,则有两种可能:
①一个物体有磁性,另一个物体无磁性,但含有钢铁、钴、镍一类物质;
②两个物体都有磁性,且异名磁极相对。)
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钢和软铁都能被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性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磁场:
磁场: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磁场的方向:
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
磁场中的不同位置,一般说磁场方向不同。
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店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对磁感线的认识:
①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的一些假想曲线,本身并不存在,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②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在磁体内部正好相反。
③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应磁场的强弱,磁性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磁性越弱的地方,磁感线越稀;
④磁感线在空间内不可能相交。
3、地磁场:
地磁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小磁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
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极方向稍有偏离(地磁偏角),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梦溪笔谈》)
以上就是中考物理知识点,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本文来自作者[海之]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205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海之”!
希望本篇文章《初中数学如何考到接近满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接近满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初中数学想要满分?看这篇就够了,初中生必看!家长可以替孩子收藏初中三年数学知识点集合,近6000字纯干货分享(全网最全)看完让数学拔高!作为中考拿了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