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也是有“官话”的。一般应该是首都的方言,水浒传里不就有这样的说法。
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据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但仍以京城语言为标准。孔子在鲁讲学,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就是靠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最早推行“普通话”的先驱。宋朝以后称为“官话”。今天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原来只通行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应提高,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最早将雅言带入岭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后从各地征发到岭南的“垦卒”。这些“垦卒”多半是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他们 “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州治也在广信,广信便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元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在中原和北方长达数千年的战乱动荡岁月,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汉语标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则一直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广阔疆土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由此可见,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粤语。
古代没有手机,都是靠人力传送书信联系远方的亲人的,比如快马加鞭,也有飞鸽传书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交流方式就多种多样。
不仅当时的国家设立了邮件传递系统,还有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那个烽火系统,还有当时很多学者去各个国家游说和教育,也是人们当时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古时候的交通工具还十分的简陋,一般的穷苦老百姓如果要步行出去见亲人的话,还是要一定时间和精力的。稍微有一点经济基础的可能会养一些骡子牛和马,但大部分都会用来运输货物,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才会去骑马。
但如果有紧急的事情要联系远方的亲人,可以用加急来处理,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800里加急。在古代如果是一般品种的马身体状况良好的话一个小时可以跑20公里的路程,如果是西域传过来的汗血宝马,每个小时可以跑50公里。
但是因为体力是有限的,跑一段就要休息进食才有力气继续跑,但进食也会耽误时间,于是古代就有了专门的驿站。
根据史料记载,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驿站了,在驿站里有很多马,有普通的也有千里马,而且每个驿站有人24小时轮流值班,就是为了避免国家有紧急信件不能按时送达。
古代有专门送件的人,他们负责为政府和民间传递文件,这些人整日奔波劳顿,长途跋涉,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也十分不容易。另外,古时候的一些民族也会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本文来自作者[青奕冉]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81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青奕冉”!
希望本篇文章《在普通话普及以前古人是如何交流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古时也是有“官话”的。一般应该是首都的方言,水浒传里不就有这样的说法。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据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