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⑴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该句用“十天左右”的约数,“五六天”的区间数准确地写出物候记录时间上的差异,突出了科学性。
⑵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思。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举例子、打比方、拟人、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不同的事例。如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没有注意到根据物候观测农业季节来得较晚,结束春初种的花生遭受了低温损害。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都举出了典型事例。有的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情况)的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举例时往往又和作比较结合在一起。如说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举出“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1~3: 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
4~5 : 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本文来自作者[香露]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616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香露”!
希望本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文章语言特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参考答案: ⑴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该句用“十天左右”的约数,“五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