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后果。这一战极大程度影响了东亚局势,朝鲜严重衰弱、日本元气大伤、明朝国力骤损。这一战被人视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而这一战也让东亚和平了三百年。
三国国情对比
大明
张居正改革完成之后,明朝国库丰盈,原有的弊端也被尽可能的革除。如果万历帝努力一下,那么明朝就会迎来盛世。可惜万历帝选择消极度日,连基本的早朝都不去了。不过明朝有一套完备的文官体系,帝国中枢仍旧有条不紊地运行。但是因为皇帝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党派林立,斗争日益激烈。
朝鲜
朝鲜的李氏王朝重文轻武,宣祖李昖时期朝鲜人不知兵200多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八道武备荒废,全国三百多郡县大部分郡县都未设防。其实这也不怪朝鲜,毕竟朝鲜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明朝)。旁边有个强大到绝望的邻居,朝鲜想发展也十分困难,这一点跟今天的加拿大有些相似。
日本
与其他两国不同,其他两国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日本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应仁之乱(1467年)爆发以后,日本国内陷入了群雄逐鹿的乱局。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统一,这才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因为刚刚结束乱世,国家百废待兴,说白了就是各方各面都不行。但是有一方面还是可以的,那就是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战士战斗力。朝鲜人不知兵,明朝人忙于政治斗争,日本刚刚结束乱世,这三者军事动员能力就有很大的区别。
朝鲜战争爆发起因
丰臣秀吉他是以武力统一全国的,他需要给部下足够的封赏,不然很快就会回归到乱世。但是日本就那么大,根本就不够武士分。而且这些武士又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丰臣秀吉不把他们解决掉那就睡不安生。当内部矛盾较大时对外战争往往都能起到缓解矛盾的奇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外战争既能开疆拓土树立威信,又能削弱武士势力安稳统治,何乐而不为?
但是丰臣秀吉只是形式上统一日本,各大势力只是暂时迫于他的威势而服从。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发动战争,不然各大势力不会心甘情愿得出兵出粮,而且很有可能趁他重兵在外时反叛。这一点秦始皇深有体会,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天下,但是六国余孽一朝奋起,秦帝国轰然倒塌。
他要找一个合格的理由,并且能让那些势力心甘情愿得出兵,想来想去丰臣秀吉决定用利益把各大势力绑到一起。早先唐朝时期日本就到达过中原,自从见识到长安的繁华后日本一直惦记着中原。丰臣秀吉空口许诺打动了各大势力,根据韩东育研究:丰臣秀吉许诺给加藤清正“明土二十国”、许诺给锅岛直茂“大明广袤之领地”,目的只有一个-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战争爆发
起初日本只是想假道伐虢,但是朝鲜国王深知朝鲜荒废军备的程度有多严重,倘若答应借道日本,那么日本很有可能转攻朝鲜。一个不设防的国家不去打,这不是傻子行为吗?即便日本不会攻打朝鲜,那大明会不会记恨朝鲜借道给日本?朝鲜荒废军备已久,无论是日本还是大明他都惹不起。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朝鲜就想着抱大腿。抱谁的大腿?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一个是持续百年和平的庞大帝国,一个是刚结束乱世的岛国,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朝鲜决定牢牢抱紧明朝的大腿,因此断然拒绝了日本借道的要求。
丰臣秀吉非常狂妄,得知朝鲜拒绝了他的请求,立即决定发兵朝鲜。当时的丰臣秀吉调动了三十多万人,并且准备了一支预备队(十万人左右),而朝鲜根本不足以抵挡日本,开战仅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为了抵御日军,朝鲜国王开始向大明求援。
“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朝鲜国王李昖。
大明出兵-一波三折
日本进攻朝鲜,这件事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要知道当时的东亚小国基本上都是以明朝为核心,日本此举就是想要毁灭这一秩序,然后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秩序。此举一旦达成,那么大明很难管控周边势力,因此对大明来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明朝决定出兵,但是对明朝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如何补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隋朝就是因为长期陷入朝鲜战场的泥潭而灭亡。原本明朝想着就地征粮,但是朝鲜没有粮食,所以无奈的明朝让中央直接调拨军粮给明军。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初战失利(平壤兵败),祖承训的报告提及到了三个问题,分别为:粮草不继、军情不实、指挥权不一。
粮草不继:当时明军依赖中原运米,因为道路问题运输十分困难,明朝提督还未班师,士兵们都饿得不行了。为了避免因为粮草不继而导致兵败,明朝开始调动山东一带的粮食运送到前线(明朝梯次援兵,原因就是担心粮草不到位,所以才分批增援)。
军情不实:这一点就是被朝鲜坑了,平壤城中有过万日军,但是朝鲜的情报只说平壤城有一千多日军。因为军情不实而导致判断失误,进而兵败。为了避免一个坑跌倒两次,明朝有了另一番战略谋划,并且希望能用绝对的优势碾压日军,然后迅速结束战争。
指挥权不一:明军不信赖朝鲜军,交战时期朝鲜军经常率先溃逃,剩下的一些人还和日军交谈,大有投敌之意。而且朝鲜君臣一直想着明军能由朝鲜将军指挥,这一点就很可笑了,在朝鲜君臣的领导下短短几个月朝鲜被打的落花流水,谁放心让你指挥?而且明军上报朝廷,说日寇只有铁炮和利剑,但是作战时明军多被弓箭所射杀,怀疑是朝鲜人射杀的明军。朝鲜使臣反复申辩,最后说可能是朝鲜兵器落入日军的手里了,也有可能是朝鲜人被日军俘虏(俘虏或者投敌当汉奸都有可能),所以才会有弓箭射杀明军的情况出现。后续辽东军的主导权回到了明朝中央兵部手里,然后明朝在做任何战略规划时都不会考虑朝鲜军队,因为朝鲜军队太不靠谱了。
初战失利,但是双方都不想在朝鲜战场空耗国力,所以就开始和谈。明军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日本接洽,两方碰面之后就互相提出了和谈条件。
明朝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保守着固有的“华夷观念”,所以谈判条件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日本归还朝鲜所有领土
2:送朝鲜王子回国
3:丰臣秀吉谢罪
日本试图用武力扩张领土,并且想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条件也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明朝要有一个皇女嫁给日本天皇为妃,
2:恢复日本和明朝勘合贸易
3:日本和明朝互相交换通好誓书
4:朝鲜割四道给日本
5:朝鲜王子要去日本当人质
6:朝鲜大臣要想日本宣誓效忠
这中间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明朝要册封日本国王。沈惟敬对明朝上书说日本同意了,小西行长对日本上书中隐瞒了这一条件,两人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谎言。直到明朝册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开始翻脸不认人。因为日本本身就是要改变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如果此举达不到,那之前朝鲜战争岂不是白打了?更何况日本初战胜利了。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1596年,丰臣秀吉病逝,死前遗令日军撤军。此番日本对朝鲜作战的核心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死了,那么日本就没必要继续对朝鲜发动战争了,朝鲜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后续
日本因为朝鲜战场的失利,丰臣秀吉嫡系部队锐减。如果他还在,那么也许能压住心怀不轨的武士,可惜丰臣秀吉死了。丰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开始争权,最后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战日本虽然输了,且之后德川幕府实施了“锁国”政策,但是丰臣秀吉的思想流传下来了。日本一直绞尽脑汁试图跻身强国行列,并且对对外扩张一直念念不忘,这也就是近代日本疯狂扩张的原因。
朝鲜被打到几乎亡国的地步,国力锐减(人口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百业荒废,几近崩溃),但是中朝友谊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清朝年间还有朝鲜人感恩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明朝虽然胜利了,但是严重削弱了辽东等镇的军事实力,辽东军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军队减员60%左右。而且巨大的军费开支破坏了明朝的经济体系,造成了财政紊乱。但是明朝取得了胜利,维持了以明朝为核心的宗藩秩序,并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日本闭关锁国,朝鲜国力锐减,明朝国力锐减,因此东亚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但是明朝因为战争导致国力锐减,周围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也开始崛起。国内起义不断,国外强敌虎视眈眈,假如明朝没有援助朝鲜,那么明帝国的寿命也许会更久,可惜历史有没有假如。而这一战也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之后明朝不复昔日荣光。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明军开战,只有当年的万历三大征的壬辰朝鲜战争中有过交手,也是万历三大征中最艰难的一战了,客观的来说,日军表现的算是不错的,但是还是要说清楚事情的缘由。
万历朝鲜战争的起源,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基本上平定了各国,他也算的上是日本第一出人头地之人,因为在他之前基本上能当上大名的都是源藤平桔四大姓之后裔,最次的也是一些国人众,丰臣秀吉以布衣身份封顶当时日本最高的“天下人”。
在他平定日本之后,因为日本土地狭窄,土地不够分封手下大名,打算入朝鲜,进攻当时的明国,然后他的侄子丰成秀次坐镇日本,自己的孩子去朝鲜当国王,自己坐镇我们中国的宁波,指挥全局,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万历朝鲜战争。
我们有些读者读过日本战国史,基本上知道战国有“战国三杰”也就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还有一些比较唬人的称呼什么“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日本张飞”本多忠胜等等,但是在当时爆满朝鲜战争期间,基本上很多老一辈的名将已然不在了,所剩下的丰臣秀吉当时已经是太阁之位,位及人臣,不可能亲自出战,三杰之一的德川家康和他的谱代本多忠胜也没有出战,基本上是做为后勤,因为当时的日本情况也比较复杂。
日本当时虽然为丰臣秀吉统一,但是基本上也是名义上的统一,因为当时的丰臣秀吉不是靠战争统一全国,是使用手段和策略令他人诚服于他,所以国内的不少大名也保存了实力,其中最强的就是德川家康,他是仅次于丰臣秀吉的大名,所以当时的丰臣秀吉也在防御德川家康,为了能加强自己的实力,丰臣秀吉基本上使用的全部都是他手下忠于他和从小由自己太太宁宁扶养的大名们,这也为日后丰臣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里我们不谈)。
虽然基本使用的都是效忠于自己的西国大名,但是也基本上都是当时日本国内最有能力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其中有被秀吉称赞为“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筑建熊本城等城的筑城名家加藤清正,以及“鬼石曼子”岛津义弘,还有如上杉景胜,小早川隆景,小西行长等名将总指挥为秀吉干儿子宇喜多秀家。
战争打响前期不用多说,基本上朝鲜军是被打的不行,基本上三个月就占领了当时朝鲜首都平壤,连朝鲜王子公主都被俘虏,朝鲜国王被打至鸭绿江边上像当时的明国求救。
当时的明国对日本这个国家不是特别了解,国内当时援助与不援助也褒贬不一,统一不了意见,加上当时的朝鲜国王怕明国不援助,故意让明朝轻视日本,当时的明朝只是让偏将派遣小股部队,没想到当时连夜大雨,以及轻视日军直接全军覆没,其实这个情况也很正常,当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就是统一当时的日本可用正规军也有近三十万人,反观明朝虽然是中后期,但是基本上数百年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并且太过轻视日军所以大败。
经过前几次的败退,明朝终于知道了日军的强大,也决定真正的发兵援助朝鲜,派遣了当时手下大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进攻日本,共兵力四万五千人左右,基本上前期战斗和最开始明军进入日本不同,基本上是每战必胜,很快也就打入了当时日本占领的平壤,平壤的守将是当时小西行长,他也是丰臣秀吉的爱将,手上的部队也是日军中的中坚力量,李如松也打的十分困难,最后全歼日军一万多人,随后收复平壤,开城等重城,把日军逼至汉城。
随后发生了万历朝鲜战争最有名的碧蹄馆之役事件(事件细节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基本上打的日军斗志击溃,日军仓皇退回了汉城,基本上丧失了信心,主动退出汉城,并且派出议和使者。
议和的事情也比较搞笑当时大明派出的使者是沈惟敬(此人也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最会骗人的人了,三个国家皇帝一起骗),日本的使者是当时的小西行长。
日军当时的要求是三点
1.娶明朝的公主,并且公主要嫁到日本来。
2.要求分得朝鲜的一般领土,并且派兵驻扎。
3.要求和明朝平起平坐,并且要求明朝开通外贸,并且可以让日本人随处来往明朝。
这三点估计也没有和谈的
明朝当时的要求也是三点
1.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接受他的附属,并且要求每年朝贡。
2.立刻撤出朝鲜,并且把土地全部退出。
3.赔偿朝鲜一定的损失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和谈的必要了,但是当时的小西行长和沈惟敬不知道怎么想的,一口答应,双方的皇帝都以为互相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一个等大明的公主,一个等日军撤出朝鲜,居然瞒了两年,最后事情败露沈惟敬被斩首,丰臣秀吉开始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
第二次侵朝战争也比较简单,日军此次派遣了共15万左右的部队,明朝派遣共11万左右加上朝鲜数万兵马,勉强和日军兵力打平。
此次战争基本上互有胜负,但是指导1598年10月,日本大名丰臣秀吉病故,在日军撤退之机,发动了有名的露梁海战,中朝联军在水路合击,以明朝主帅陈璘,邓子龙为主,李舜臣为辅的朝鲜军大破日军,并且在海战击毙日军水军大名来岛通总。
最后
日军在两次侵朝战争,客观来说表现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虽然损失了数万日军,以及大名来岛通总,但是明朝和朝鲜也损失不小,朝鲜基本上被打的灭国,如果没有明朝的支援,灭国基本上是肯定的。
当时的明朝也损失不小,数万兵马阵亡不说,手上大将邓子龙阵亡,最重要的是钱两损失惨重,也侧面让努尔哈赤起头,为以后的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来自作者[夏侯林莹]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55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夏侯林莹”!
希望本篇文章《万历战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万历战争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后果。这一战极大程度影响了东亚局势,朝鲜严重衰弱、日本元气大伤、明朝国力骤损。这一战被人视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而这一战也让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