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何谓正史,何谓野史。
所谓正史,就是官方记载,发行的记史类文献资料;野史则是非官方的文献记载。
您说的民间文献,就是属于野史的定义范围。
但是野史不一定就不是事实,不能说野史就是胡编乱造的,有些也是客观事实。
我举个例子:古代皇帝跟臣子说:“奈何自唐继以来 帝王繁易八姓 吾欲为国家计长久者 卿问 计将安出?”然后,史官将此如实记录在册。这个记录就叫正史。然后,这个臣子回去之后,将今日之事作为笔记,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从政笔记。这个就叫野史。但是记录的内容跟所谓正史的记录一模一样,只是非官方而已。
所以,野史对我们研究历史,也是有帮助的,他有的时候,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正史的客观性。比如上面的例子。有的时候,也能了解到一些正史所没有记载的事情,通过考证,使史实更加接近于真相。总之,这是一个开阔视野的途径,但是对待野史的记载,要客观的看,分析的看,要和正史对比着看。
我们了解历史,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文字记载,二是出土文物。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我们了解一段过往的资料。只是有的时候,考证相关历史事件,就需要繁复的过程了,不是看了一两本书就能了然于胸的。
子张问:“如何可算是崇德辨惑?”孔子说:“存心主于忠信,而有能徙己意而从义,这可算是崇德了。”
崇德:行道有于心者为德。崇敬德行。
辨惑:惑,心中昏昧不明。分辨心中昏昧不明。
主忠信:忠信存于我心,若不以忠信为主,而徒争在外之事业功名,则离德远,不能谓崇德
徙:闻义,徙己之意以从之,犹云迁善。
-------------摘钱穆老先生《论语新解》
---------------------------------------------------------------------------------------------------------------------
不知道何谓官方标准?宋朝以前学者多用何晏《论语集解》,又有皇侃《论语义疏》,宋以下则官方则用用朱熹《论语集注》,清朝有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代有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康有为《论语注》,现代有南怀谨《论语别裁》、于丹《论语心得》。古往今来前后作注作疏数十家,都是学者文豪,不知道谁是官方译文,又不知谁敢说自己的是官方译文,盼能相告。
特付度娘百科版论语翻译,望能解惑:
子张问崇德①辨惑②。子曰:“主忠信,徙义③,崇德也。
注释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②惑:迷惑,不分是非。
③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拢。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
其他各家暂时手中无书,不敢乱摘,如有疑惑,请楼主自己按书名查阅。
本文来自作者[听双]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506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听双”!
希望本篇文章《民间文献能给历史学带来怎样的视野》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您好,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何谓正史,何谓野史。所谓正史,就是官方记载,发行的记史类文献资料;野史则是非官方的文献记载。您说的民间文献,就是属于野史的定义范围。但是野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