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太宗父子恩怨
景福宫是朝鲜李朝王宫,昌德宫是太宗大王李远芳为太祖李成桂修的豪华高殿,用来囚禁李成桂。
韩国语中有一个四字俗语“咸兴差使”,形容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实际上,这句俗语的语源即是李成桂、李芳远父子的故事。寥寥四字,便将父子俩的恩怨情仇概括无遗。
李成桂是李朝的开国之君,而李芳远在幕后的功绩也不能不提。在威化岛事件中,身在开城的李芳远从容护送家族避难,之后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刺杀高丽忠臣郑梦周,最后积极参与到劝进活动中。建国之后,为了缓和与明朝的紧张关系,李芳远接受了出使南京的艰巨任务。据载,李芳远路过北平是偶遇燕王朱棣,朱棣见之,即下马握手并亲切交谈。在南京,李芳远对朱元璋的问答应对得体,深受朱元璋的嘉奖。由此可见,李芳远的使行不辱使命,明朝士人对他评价甚高,称之为“朝鲜国世子”。
李芳远为缔造新王朝付出的努力却未得到普遍认可。李成桂即位的第一年,谋臣郑道传、裴克廉等人请议立世子,裴克廉表示:时平立嫡,世乱先功——太平盛世应当严格嫡庶长幼之序,以杜绝旁人的非分野心,非常时期应该权衡轻重缓急,选立雄才大略者为储君。这本来是相当中肯而有见地的说法,然而话音刚落,殿外即传来女人哀怨的哭泣,议论遂告中断。
这个女人是李成桂的爱妃康氏。李成桂与康氏之间有着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李成桂仕宦于高丽王朝时,一次从老家前往开城,其间长途跋涉口渴难耐,于是在溪涧找水解渴。李成桂唤来正在溪边洗衣的康氏,康氏以小片杨叶盛水进奉。李成桂接过水,好奇地问:为什么以小叶盛水?康氏答道:将军远道而来,想必异常干渴,饮水太急有害身体,于是以小叶奉上。李成桂对善解人意的康氏一见钟情,虽然家乡已有结发妻子韩氏,但还是将康氏纳为妾侍、宠爱有加。
[u8]
李成桂的原配韩氏育有李芳果、李芳乾、李芳远等数子,而康氏则诞下李芳蕃、李芳硕,其中,在诸子中排行老幺的李芳硕最受李成桂宠爱。然而正如裴克廉所言,功劳卓著的李芳远最应成为世子人选,在这个关键时刻,宫殿外探听的康氏以哭闹的方式打断了议论,使李成桂也开始心猿意马、不知所从。
这已是妇孺康氏智慧的极限,最终撼动李成桂内心的,是深受君主宠信的开国功臣郑道传。新朝既已定鼎,重新瓜分政治版图的角逐随即开始。作为开国的最大功臣,李芳远却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把持朝政的,正是这位郑道传。
郑道传曾以鲍叔、子房自诩。与师承同门的郑梦周不同,郑道传并非愚忠之人,他只忠诚于自身参与构筑的新政权,将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视为人生的一大乐趣。虽然出身卑微,但是郑道传的政治眼光独到。他许多独具匠心的建言,均受到李成桂的重视。李朝沿用五百余年的政治构想,多半出自郑道传的精心设计。他编撰的法典《经国大典》,则成为李朝的宪法,影响至为深远。甚至连新王朝的新都汉城,也是由郑道传负责监工建造的。
李朝是依靠儒士力量建立的王朝。郑道传将中国的官僚制度移植到朝鲜,他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郑道传认为,国政应该在开明君主的主导下,由儒家士大夫实施完成。他致力于建立儒学政治理念的集权政治,坚持以文官士大夫为核心统治力量,拒绝向王室宗亲、开国勋臣打开分享权力的大门。同时,有必要对君权作出限制,而扩大士大夫议事会议的权限。
郑道传的理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以宰相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朝廷以都评议司,也就是议政府的前身为最高政务机关,其首长为三政丞,即领议政以及左右议政。议政府下属部门为兵、户、刑、礼、吏、工六曹,长官为判书。凡国政公务,均由议政府会议商讨后上呈国王确认,再转送相应的行政部门执行。议政府之外,还有专管军政的最高军事机构义兴三军府。这样的设置分离了政权与军权,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产生的弊端。同时,还设置了三司。三司,分别是弘文馆、司宪府和司谏院。这些顾问、监察机构的作用是牵制议政府等机关,防止专权。
中央朝廷的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地方。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全国分为京畿、忠清、庆尚、全罗、黄海、江原、咸镜、平安八道,各道设置观察使,道下辖的府、牧、县、郡则设置府使、牧使、县监、郡守,各自有任职的期限。这些基层的衙门中,也仿照中央六曹设置了六房,以避免地方官的地缘之弊。
郑道传的思考更进一步,他主张君主应该中庸无为,以避免君臣政治冲突而造成的元气耗损。为此,郑道传不断怂恿李成桂册立生性文弱的李芳硕为王储,同时将强悍的李芳远等王子从政坛上彻底隔离。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郑道传的提议最终获得李成桂的认可。不满十岁的小童李芳硕遂成为世子。然而,李芳硕不是嫡长,更非贤能,他的地位在讲究纲常的李朝显然毫无存在的正当理由。郑道传势力赖以生存的靠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名分缺失。
册立李芳硕为世子后,郑道传被倚为世子的辅佐人,以世子为后盾,郑道传的势力更趋庞大。为稳定新朝廷的政局,郑道传重点打压李芳远这类野心勃勃的人物,这俨然已成郑道传施政的基点之一。郑道传与李芳远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双方的冲突由此而起。两人的怨隙酝酿多年,终于在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爆发,史称“戊寅靖社”。
李芳远以郑道传破坏长幼之序为由,率领私兵在汉城街头与郑道传短兵相接。李芳远的部队首先闯入王宫景福宫杀害王世子李芳硕,之后蜂拥出宫大肆搜寻郑道传。此时,郑道传正与同僚推杯换盏,丝毫没有觉悟到灭顶之灾即将降临。李芳远一举捕获郑道传,并亲手砍下他的首级——无论是高丽忠臣郑梦周,还是朝鲜谋臣郑道传,这对曾经为各自理想而分道扬镳的师兄弟,最后在李芳远手下殊途同归。
李芳远暴动得手,得益他在军人武将中建立的崇高威望。他一夜之间控制住朝廷局势,迫使李成桂的朝廷承认既成的事实。郑道传与李芳硕被定性为谋反,李芳远反而成为匡扶社稷的功臣。李成桂在李芳远授意下禅让王位予次子(长子已出走)定宗,实权落入李芳远手中。
李成桂被迫退位,定宗的处境实为傀儡,李芳远则继续操控着政局,朝最终夺取王位不断迈进。在此过程中,李芳远的同母兄长李芳乾不甘落后、不惜铤而走险在开城举兵攻击李芳远。不过此人武运不济,旋即兵败被捕、判处流放。至此,大局已定,李芳远才从定宗手中接受了梦寐以求的王位(太宗大王)。
[u9]
李芳远两次举兵(王子之乱) ,摧毁了李成桂和平建国的理想。作为父亲的李成桂,面对骨肉相残的局面心如刀割,事后即选择逃避现实、出走王宫。太上王出走是轰动一时的消息,此后的李成桂行踪缥缈,徘徊于寺院与故乡咸兴之间。李芳远派出的问安使者络绎于道,“咸兴差使”的故事从此脍炙人口。
有一位使者是李成桂的旧部属,他宣称即将远游他乡,因而得以被破例面见太上王。使者眼看太上王近在眼前,又开始了老生常谈的劝谏,请求李成桂回归都城。李成桂闻言勃然大怒,准备杀害这位昔日的部下。使者申辩说:“鄙人所言全是出于对主上忠悃之心。否则,本人誓愿子孙三代皆为盲人。”结果,使者得以全身而退,可是他的子孙三代均成盲人。
另一位使者接踵而至,他带着子母两匹马随行。使者来到李成桂门前一棵树下,将子马拴在树下,自己领着母马继续前行。母马与子马依依不舍、嘶鸣不已的情景,恰好被李成桂目睹。即便如此,使者的苦心还是无法感动李成桂,他最后被李成桂的部下追杀而死。
李芳远至此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父亲的挚友无学和尚。李成桂与无学的交情深厚,无学的努力终于使李成桂同意还驾京城。李芳远闻讯喜不自胜,特意以盛典亲迎。临行之际,李芳远身边的谋士特意提醒道:“殿下不宜接近太上王。”结果,李芳远前来朝拜之时,李成桂居然朝李芳远放箭,箭射中木梁,箭簇入木三分。李芳远为父亲的险恶用心声泪俱下,而李成桂则抛下装有玉玺的匣子,大声呵斥之后扬长而去。
自咸兴还驾之后,李成桂终日想法设法加害李芳远。他在一次酒宴中收藏钝器于袖内,企图袭击上前敬酒的李芳远。一计不成,李成桂又暗中准备弓矢,以便在李芳远前来请安时将其射杀。最后,弓弦居然被老鼠咬断。李芳远目睹父子对立的情景,内心中心灰意冷的感觉油然而生。他特意在汉城修筑了豪华的昌德宫,以此作为幽禁父亲的监狱。李成桂从此如同囚徒,在李芳远的无情威逼之下,渡过最后的悲惨晚年。[u10]
公元1408年,李成桂溘然长逝,父子的斗争到此终于画上句号。对于父亲的辞世,李芳远纵然悲痛,然而似乎不曾为他以往的作为感觉悔恨。
2003年12月,韩国上映了一部南北对抗题材的**《实尾岛》。
影片上映58天,观影人数超过1000万,是当时的现象级**,也是韩国影史上第一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韩国 社会 因此掀起了对实尾岛事件的讨论。
《实尾岛》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突破了一个大禁区。
历史 上,实尾岛事件,一直被韩国政府刻意掩盖,相关资料被封印,相关人员——活着的人,被强制签署了25~30年的保密合同,违反者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1987年韩国民主化以后,虽然允许民间讨论实尾岛事件,但官方却一直讳莫如深,由于缺乏资料,民众对实尾岛事件的具体情况,所知甚少。
直到1993年,当年岛上的教官金一泰,将相关资料寄给《新东亚》杂志披露后,实尾岛事件才逐渐被韩国民众所知道。
1999年,韩国作家白浩东根据真实的实尾岛事件,创作了小说《实尾岛》。
2003年,韩国导演康佑硕,结合 历史 资料和《实尾岛》小说,创作出了**《实尾岛》,引发了韩国 社会 的强烈反响。
2004年2月,韩国政府迫于民意和舆论压力,首度承认了这件尘封已久的事件,随后公布了敢死队的名单,公开了实尾岛事件的报告书,但相关档案仍然是绝密级。
与此同时,当年敢死队的家属们,与《实尾岛》制片公司和韩国政府打起了官司,要求制片公司道歉(**中,敢死队全部来自犯罪分子,真实的情况是,敢死队中也有守法良民),要求韩国政府赔偿。
相比《实尾岛》**本身而言,影片背后的 历史 极其后续,也同样精彩。
如今,《实尾岛》**上映了18年,实尾岛事件过去了50年,影片、影评以及相关文章,大家可能都看腻了。
今天说点不一样的——从冷战大背景看实尾岛事件。
01
**《实尾岛》,是在 历史 事件的基础上二次创作的,剧情与 历史 事件有出入。
影片的前言对此作了说明:“本片取材自1968年的实尾岛第684部队。由于该小队的确切资料仍未被公开,本片对该小队的细节描写,包括队员背景等,皆为编导的创作。”
因此,有必要简单说说 历史 上的实尾岛事件。
1968年1月21日,来自半岛北方的31名突击队员,越过三八线进入汉城,企图潜入青瓦台,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
行进过程中,刺杀行动被发现,突击队几乎全军覆没,一名叫金新朝的突击队员被俘虏,并交代了整个行动计划。
朴正熙震怒不已,指示中央情报部长金炯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月,中央情报部和韩国军方,在实尾岛(位于仁川外海)秘密组建了“684派北部队”(得名于1968年4月),成员也是31人。
“684派北部队”的成员很复杂,有流氓、小偷、犯人,也有马拉松选手、马戏团表演者、武术精湛者,他们是被招聘而来的,而非**中所说的立功赎罪。
在实尾岛,队员们接受了魔鬼式的训练,战斗技能几乎达到了人类的极限。期间,有7人因各种原因而死亡。
1968年7月后(具体时间不明),训练完成,中央情报部命令从“684派北部队”中,选拔一出个9人分小队,执行任务。
其计划是从白翎岛出发,在夜幕的掩护下,乘坐氢气飞艇抵达平壤上空,刺杀金。
小分队登上飞艇后,最新命令来了:终止行动,等待命令。
小分队在白翎岛徘徊了一个月左右,还是没有新的命令,回到了实尾岛。
终止命令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反对,根本原因,是南北紧张关系逐渐缓和,和平曙光来了。
不需要刺杀,自然也就不需要“684派北部队”了。
呆在实尾岛的“684派北部队”,成了一颗弃子,应得的津贴要么少发,要么被中间部门贪污,待遇大不如前,目标已经撤销,但训练依然残酷,队员们觉得长此以往都会被折磨死,不满情绪蔓延。
1971年8月23日,“684派北部队”暴动了,他们杀死岛上的教官和警卫(没杀完,损失了1名队员),乘船在仁川登陆,劫持一辆公共 汽车 ,欲冲向青瓦台,向政府讨个说法。
韩国政府调集大批军警,围追堵截,在首尔特别市-永登浦区-大方洞-柳韩洋行大楼前,包围了他们,双方展开激烈枪战。
期间,4名队员弃车逃走(很快被抓,判处死刑),陷入绝境的19名队员,引爆手雷自杀。
韩国政府混淆视听,称他们是朝鲜渗透过来的游击队,为了避免朝鲜不满,随后又改口称其为“军管理特殊犯”暴动。
暴动发生后,“684派北部队”的信息被人为消除了,就像他们不曾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在朴正熙、全斗焕时代,韩国媒体受政府控制,没有人敢追求真相。
此后,实尾岛事件成了禁区。
02
在实尾岛事件中,两件大事推动着整个事件的发展:一是北方发动1.21青瓦台袭击事件,南方为了报复,组建了“684派北部队”;二是南北缓和,南方终止了刺杀行动,间接导致“684派北部队”暴动、毁灭。
可以看出,不管是北方袭击南方,还是南方袭击北方,双方行为,取决于双方的关系——紧张的时候,相互攻击,缓和的时候,相互克制。
问题来了:南北关系好与不好,取决什么?是随机的,还是另有讲究?
在冷战背景下,半岛南北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50年代,以及60年上半期,朝鲜还比较温和,想用和平方式,实现半岛统一。
朝鲜战争后,朝鲜在大国的援助下,很快恢复了战争创伤,各种建设稳步推进,欣欣向荣。
相反,韩国动荡不安,经济疲敝,是绝对的贫穷落后国家。虽有美国援助,但烂泥扶不上墙。
两相对比,韩国相形见绌。
民众不会真的相信各种口号,他们往往用脚投票,走向生活水平更高的地方。
此时朝鲜的 社会 经济成就,更能吸引民众,统一的话,民心必定会倒向北方。
除了自信之外,朝鲜选择和平统一还有外部原因。
当时美国没有卷入别的战争,它有充分精力,来应对半岛发生的各种危机,朝鲜无隙可趁。
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时代,推行“三和一少”的方针,大唱缓和调子,减少了对朝武器援助。
没有苏联支持,美国又严阵以待,朝鲜想动武也不可能。
到1965年前后,事情起了变化。
自1961年朴正熙政变后,韩国结束了政治动荡的局面,经济走上了正轨,随着“一五计划”全面铺开,韩国经济开始起飞。
与此同时,美国为了增强韩国的军力,提出了对韩5年军事援助方案,计划每年向韩国提供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意味着韩国军队将获得大批美军先进装备。
不仅如此,美国还大力撮合韩日邦交正常化,加紧在韩国部署各种先进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所期望的和平统一,无法实现。
显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国经济、军事迅速发展,朝鲜的相对优势一天天消失,等到韩国赶上或者超过朝鲜,朝鲜就会很被动。
另一方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无暇顾及半岛,这为朝鲜搞事提供了一个机会。
而北越的抗美统一斗争,也大大刺激了朝鲜的战斗欲望——同样南北分裂,北越敢打,北韩为什么不行?
此外,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加大了对朝鲜的军事援助,提供了苏式潜艇、导弹艇、坦克、雷达、地空导弹、米格-21等等,这两件事给了金很大的底气。
种种因素交织、叠加,使得朝鲜一改之前的温和态度,开始变得激烈、好斗。
02
朝鲜的策略是一面大力援助北越,一面加速推动南朝鲜革命。
韩国派兵援助南越,朝鲜自然要援助北越,这很好理解。
重点说说推动南朝鲜革命。
在没有大国支持的情况下(大国支持它,但并不支持它发动战争,这是两码事),大规模的南下入侵不可行。
朝鲜想到的办法是,以游击战的方式,对韩国进行渗透和打击——渗透成功,就建立根据地,形成像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那样的局面。渗透不成功,可以制造紧张感和压迫感,动摇韩国的军心士气,促使朴正熙政府垮台。
韩国在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可能减少甚至撤回派驻越南的军队,这会减轻北越的压力,同时,也会造成美国和韩国的不和——美国认为,北边的挑衅对韩国构不成成真正的威胁,韩国应该加强反渗透能力,反对韩国从越南撤军。
挑衅韩国,必然激怒韩国,朴正熙一贯对朝强硬,很可能会反击,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会支持朴正熙反击,这又会激化两国的矛盾。
美韩不和,同盟关系削弱,驻韩美军可能会撤离,投入越南战场。到时候,北方单挑韩国,胜券在握。
从1966年10月开始,南北武装冲突次数激增,短短两个月,交火事件的次数,就赶上了自1953年停战以来的总数。
打冷枪,扒营房,摸哨卡,炸军卡、炮艇,成了常态,激烈的时候,双方还会相互炮击。
在前线制造紧张的同时,北方还从军队中挑选精英士兵,组建突击队,进行特训后,派往南方从事游击战争。
这些人渗透到韩国后,到处搞袭击,煽动民众起来革命。仅1967年,突击队就与韩国军警发生了至少215起武装冲突,200多名突击队员被打死。
1968年是冲突最激烈的一年。青瓦台事件,“普韦布洛号”事件,以及武装入侵蔚珍-三陟事件,都是这一年发生的。一年下来,韩国共逮捕了1245名突击队员。
这种冲突和对抗,是这一时期的大势,青瓦台事件,实尾岛事件,都只是其中一个点。
光看一个点,只是知其然,联系起来看,探究背后的原因、发展脉络,才是知其所以然。
03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行动终止?
青瓦台事件发生后,朴正熙立即召见美国驻韩大使波特,要求美国支持韩国发动报复行动。然而,波特表示,美国不愿半岛发生战争,拒绝支持韩国,此举令朴正熙大失所望。
当时,韩国军队的指挥权在联合国军手里,美国不点头,朴正熙无法调动军队反击,所以只能秘密组建敢死队,玩些小动作。
青瓦台事件发生两天后,“普韦布洛号”事件爆发,朴正熙认为必须强硬反击,否则北方会得寸进尺。
与对青瓦台事件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为解决“普韦布洛”号危机,竭尽所能——这关乎80多名美国人质。
期间,美国却抛开韩国,与朝鲜展开谈判,朴正熙要求把青瓦台事件纳入谈判,美军直接拒绝,为了避免激怒朝鲜,美国还一再警告朴正熙: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单方面攻击朝鲜。
为了安抚朴正熙,美国做出了其他方面的让步,如加大对韩国的援助力度,扩大韩国军队的自主权等等。
拿到好处后,朴正熙向美国特使万斯承诺:韩国不会因青瓦台事件和“普韦布洛号”事件而采取报复行动,即使因别的挑衅而发动报复,也会在事前与美国协商。
朴正熙承诺,发生在2月,组建“684派北部队”发生在4月,由此可见,朴正熙并没有被美国人说服。
报复不报复,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但报复的准备工作不能停,所以中央情报部还在秘密训练“684派北部队”。
“普韦布洛”号危机从1月持续到了11月,几乎贯穿整个1968年。
在实尾岛事件中,“684派北部队”收到终止行动命令,是在7月之后,当时“普韦布洛号”危机还未解决,双方围绕“另签”展开了激烈舌战,谈判进入最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684派北部队”去平壤搞个事,会造成什么后果?
朴正熙当然明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终止了命令。
以上是直接原因。
当然,**没有表现这一点,只说南北关系缓和,所以停止了行动。
04
从1968年11月“普韦布洛”号危机解除,到1971年8月“684派北部队”暴动,这中间有将近3年的时间,为什么朴正熙始终没有动用“684派北部队”呢?
因为国际局势变化了。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高唱东西方缓和,释放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信号。第二年,尼克松单方面决定削减2万驻韩美军,还把驻扎在三八线附近的美军第二师后撤,代之以韩国军队放在最前沿。
不仅如此,美国还建议韩国与朝鲜展开对话。
韩国对此很不满,觉得美国正在逐渐抛弃自己,美国的保护伞不靠谱。
东方阵营里,中苏关系恶化到了顶点,爆发了一系列边境冲突,双方都视对方为最严重的威胁,进而双双开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都不支持朝鲜的强硬行为。
尤其是苏联,一再暗示对朝鲜“擅自行动”和“过激行为”表示不满。
另一方面,朝鲜过去几年推行的强硬政策,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朴正熙政府不仅没有垮台,反而更加强大,美韩联盟也没有瓦解。这迫使朝鲜再度调整政策。
此时,韩国的国力已经赶上来了,南北双方总体军力基本平衡,在没有外部大国的支持下,双方都无法彻底击败对方。
南北双方背后的大国,都不支持半岛冲突,且双方实力相当,谁也吃不掉对方。
再激烈对抗下去,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激怒背后的大国。
在这种情况下,和,才是大势所趋。
自1969年8月击落美军直升机、俘虏美军飞行员之后,朝鲜明显减少了越界挑衅行为。1970年6月,朝鲜再次提出了和平-统一的的主张。
朝鲜释放缓和信号后,朴正熙很快做出反应,发表了南北对话、和平-统一宣言。
1971年8月6日,金表示愿意与南朝鲜所有政党、 社会 团体、个人进行接触。
12日,韩国红十字会提议与朝鲜红十字会举行会谈,解决离散家属通邮、见面等问题。这个提议,获得了朴正熙的首肯,也获得了北边的响应。
8月20日,南北方红十字会代表在板门店初步接触。
在这关键时候,任何影响南北和谈的因素,都要服从大局,“684派北部队”成了不安定因素。
3天后,“684派北部队”暴动。
在**《实尾岛》中,韩国中央情报局命令负责人处理掉“684派北部队”,部队因此暴动。
在真实的 历史 中,有没有这个命令,不得而知。
不过,处理掉他们,符合韩国政府利益,逻辑上也讲得通。
05
“684派北部队”是一个牺牲品,他们身不由己。
其实,韩国何尝不是一个牺牲品,在大国角逐的棋局中,它一样身不由己。
半岛上的那些小事,只是两大阵营全球对抗的一个投影,南北双方是进是退,取决于大势。
什么是大势?
大国多方较量的结果,决定着世界政治走向,这个走向就是大势,小国只能顺势而为。
参考资料
《韩国政治事件**研究》
《1960年代中后期朝鲜半岛危机研究》
《1968年: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与美韩信任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的缓和及其影响》
本文来自作者[骑沐希]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495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骑沐希”!
希望本篇文章《朝鲜·韩国历史大事编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太祖太宗父子恩怨景福宫是朝鲜李朝王宫,昌德宫是太宗大王李远芳为太祖李成桂修的豪华高殿,用来囚禁李成桂。韩国语中有一个四字俗语“咸兴差使”,形容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实际上,这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