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樱二、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校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三、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四、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五、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六、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古玉鉴定中,有哪些方面必须要留意观察?
1、看抛光
古人的抛光方法和现代的完全不一样,以常见玉牌为例,现代做的玉器抛光平滑,玉面上看得见划痕,属现代打磨抛光手法。而真古玉抛光处理的表面往往有波浪块状纹,滋润光亮且耐看,并且表面各部位包浆均匀。
2、看雕刻
古人雕刻古玉的线条、钻孔、人物的细部刻画特征与真古玉有明显的不同。现代仿作的玉器雕刻人物面部特征表情呆滞,无古代人物风格特征。古玉钻孔一般是两头一边大一边小,或者两头大中间小。而且圆形钻孔一般呈不规则状。现代的钻孔洞口两头一样大,洞口一般比较圆,孔内较光滑。
3、看镂空
看玉片的镂空处会发现,现代玉器的镂空处往往圆钝,与真古玉拉丝切割片截然不同。须多留意雕刻进刀凹处的包浆及细微的不同之处。
4、多跑市场
留意玉器的行情。如果拍卖行、文物商店里有自己的朋友,你的信息就更灵通,视野就更开阔了。
5、要多做“作业”,练好眼力
就是经常将真假玉器混在一起,再从中把真玉器拣出来。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但有志者事竟成。
6、买一把21倍的放大镜
用它去看古玉的雕工、刀法和历史痕迹。再高明的造假者,都不可能造到21倍的放大镜都看不出来的程度。同时,造假造得越真,其成本就越大,他总不可能赔本去造假吧!
中国经济网——几点辨别古玉的高招
人民网——谈真假古玉的辨别:买一把21倍的放大镜
鉴定古玉,沁色、包浆、器形和纹饰特点等是判断其年份的重要依据。
文化期玉钺 有白灰沁 朱砂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出土文物的造型和纹饰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同的地域会导致出土文物的沁色有不同的地域差异。所以我们就可以解释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期表现的更为突出,通过对史前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化期的每一个地域的出土文物都会有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时期、地域玉质不同的蝉沁色也不同
很多好古者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古玉之美,贵在有沁。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说一下玉器的沁色。虽然沁色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依然要谈沁色,因为沁色对于古玉鉴定的影响太大了。
齐家文化时期有雾化沁的素面玉璧
就古玉的沁色而言,古玉的沁色乃是自然的恩赐,是岁月流转的见证。在古玉表层沁色浓淡、浅薄、大小、深厚之间,古玉的沁色形成的图像总是让人意外连连;在古玉沁色浓凝淡匀的图像上,古玉似乎在通过这些沁色诉说着千百年前其原主人生前的恩怨情仇。总之,玩古玉的人不玩沁,就犹如雨过天晴后没有彩虹一样,虽给人以清新,却少了绚丽与惊喜,让人心存遗憾。与此同时笔者在此再次强调,切莫以沁玉为病玉,对于一个好古玉的人来说,古玉无沁才真正地使人恼火。
沁色斑斓的商周玉器
在谈完对古玉沁色的看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古玉受沁的过程,古玉受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玉埋藏的环境、温度、湿度、外围物质无不因时而变。古玉在这种环境中虽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不位移,但者丝毫不会影响玉器表面的受沁。受沁状态却截然不同。在此我想要澄清一下石灰沁,其实石灰沁并不只是白色,据出土文物观察可知,石灰沁玉器,可致玉器表层呈现**、肉色、红色、褐色、黑色,亦可使诸色汇集,而这一系列的沁色与时间的长短、玉器玉质的密度高低、玉器阴阳各面的小环境,古人的切割琢磨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商周时期的玉戈
在收藏界所谓的“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的说道很是有科学道理可循,这句话既简单又生动的描绘了古玉受沁的过程,并且言简意赅的讲解了玉器鉴定的几个方面。总而言之古玉之沁,是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采地穴之风水,自然而生,光气活现,人文浸润,其神韵非常,表层有沁色处古朴沧桑,无沁色处温润如婴儿之肌肤。故而凡是古玉真品,因为保存条件的缘故,玉器表面可以没有沁色,但不可以没有温润的光气,人文神韵的浸润和天地精华等要素。今天人虽然可以采用老的玉料仿造古玉的形状、工纹,但很难仿其沁色;即使用化学药水侵蚀,高温高压的催化仿出了以假乱真的沁,却很难突光气和神韵的统一。因此古玉鉴定,能看出形状、玉料、工纹这是初学者的基本功;能看懂沁色的人就足以称其为高手;而那些能够辨识光气、神韵的鉴定者方才是古玉研究鉴定的方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佩
在讲到沁色时必然要提及“黑漆古”亦或是“水银沁”。在此笔者要陈述一点,黑漆古与水银沁虽然很是相似,但也有相当的界限,因此黑漆古未必是水银沁。众所周知水银作为一种液体状金属,它的颜色呈银白色,容易挥发,且挥发成气体后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古人因为处于防盗的考虑,会在墓室之中洒下大量的水银,这种防盗方式运用最为典型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墓中洒有水银的墓穴,其墓主人的骨骸呈黑色,这是水银挥发附着在股海之上的一种中毒之表现。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神人
当然水银附着在玉器表面时,因为玉器的密度比较大的缘故,所以水银未必能够与玉器相融能通,更不可能出现如人骨中毒那样的颜色变化。从考古发掘来看,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银防盗的很多,但黑漆古的玉器很难见到(而那些有所谓的黑漆古的玉器,一般都是玉料原有的皮子亦或是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水银沁的玉器更是难见其例。所以黑漆古即为水银沁需待考证也。
此汉代玉璧右边白色上的黑点疑似水银沁
说完器物的沁色,我们来探讨一下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关于玉器的器形和纹饰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那就是它们是一种同一时代的产物,当然那些“老料新工”玉器除外。关于这一点很玩收藏的人都明白,但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玉器器形和纹饰方面的时代性,笔者就举一个非常易懂的例子,其实关于器形和纹饰的时代性就像200年以前,清人的装扮是长袍马褂大辫子,很少有西装革履的打扮,即使有西装革履的出现,那也是留洋回来的,在茫茫众生中也算例外,所以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非常具有时代性。
文化期有朱砂沁的玉神人纹佩
商代玉鸟
其次,笔者就目前猖獗的文物造假讲解几点,现代的玉器造假几乎都是参照图录上的器形和纹饰所为。如果你单纯的从器形和纹饰去推断,是非常缺乏说服力的,因为以现代的雕刻工具完全可以雕刻出比古玉更加精美的纹饰和器形。如果你不懂得一些古玉入土埋藏特征的规律和古代因为文化因素影响下产生独特的纹饰,以及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玉器加工工艺痕迹特征的话,那么吃药、打眼,也是必然的结果。器形和纹饰,虽然能够对断定古玉的年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难以突破判别古玉新老的魔咒,换言之纹饰与器形对判断玉器的新老起不到决定作用,而只是有一些辅助作用。
现代玉雕虽采用温润的和田玉但泛有贼光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拿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有待考证的结论,作为鉴定古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比如水银沁是水银造成,红沁是血液或朱砂造成,等等。因为当时先人们获取知识有限,对古玉研究的认知能力有限,古人很难用科学的手段解释玉器上面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先人留给我们很多经验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玉的细节图
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正应了一句古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样,“盘摸百件古玉,真赝不辨自明”。
雕琢精美的古玉
本文来自作者[水绿]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487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水绿”!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鉴别古玉器年代 真假古玉器鉴别方法_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