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寓意为同一事物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登陆中国后,明显偏离了其“真谛”,就被形容为“南橘北枳”。
“南橘北枳”原本意思为,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也是强调了一种生存之道。像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
“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者晏婴,创作时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作者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离开了座位,庄严地回答道:“我听说淮河以南的橘子树生长成橘子树。淮河以北的橘树生长成枳树,只叶子相似,果实味不同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现在人们在齐国长大不偷,他们进入楚国却偷,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能和他开玩笑。我反而给自己侮辱。“
相关如下:
“南橘北枳”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生物,一般都具备着天然的适应性,从南方移植到北方的橘子树结出来的往往不再是橘子是苦不堪言的枳。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生搬硬套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方法,无论是中外教育问题还是其他引进走出适应的问题,需知道“南橘北枳”的道理。
“南橘北枳”的启示像在中外教育问题上就值得注意。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引发热议。纪录片中,五名中国教师远赴英国任教,尝试对当地学生进行“中国式教学”。中式传统教育在英国遭遇的各种水土不服引发了网友关于“中英教育谁优谁劣”的争议。
“南橘北枳”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注意教育中注意水土不服的影响。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者是有差异的,必须因材施教,将对待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简单移植到英国,或将西方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地引进中国,受到挫折和打击都是意料之中的。
本意是橘子树生在淮河以南则结的果实为橘子,而到了淮河以北则成为枳了,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此句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原文为:“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文:“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扩展资料:
“南橘北枳”今解
说到枳,不得不说“南橘北枳”这个古老的成语,《晏子春秋·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一般的解读即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导致性状发生改变。事实上,橘和枳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橘与枳同为芸香科但不同属:橘为柑橘属,枳为枳属。“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周而造成的误会。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橘只能耐-9℃以上的低温;而枳能耐-20℃的低温。当人们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从淮南移到淮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9℃的低温,橘树地上部分冻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却安然无恙。
当次年春暖花开时,砧木树上的不定芽萌发长成了枳树,过几年就开花结实了。古人不明究竟,误认为是水土条件不同导致橘变成了枳。这才是“南橘北枳”的真相。
本文来自作者[幼菱]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42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幼菱”!
希望本篇文章《南橘北枳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南橘北枳,寓意为同一事物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