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为什么是知易行难! 第一,知易行难是不断被前人所印证的。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而在现代,建筑长江三峡大坝的设想和详细方案早在毛主席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花上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它建成?谁不知道只要植树造林就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可是我们的土地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这些都无不印证着,知易行难! 第二,知易行难中的知与求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求知是什么?求知就是探索真理,这正与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行的概念不谋而合!而科学家的大量试验探索无不是在印证,各种猜想和理论!而证明不可否认是一个行的过程。歌德巴赫早在1742年就提出了他的猜想,可是为了证明他的猜想,各国数学家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爱因斯坦早就提出了相对论,可是至今我们任然无法证明!,这些不都说明了知易行难吗? 第三,自古以来明知故犯的人是何其之多啊!那些因贪污而入狱的人难道不知道“君子敛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吗?那些知法犯法者,难道不知道触犯法律的的后果吗?那些闯红灯的人难道不知道被汽车撞了的结果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丢掉了,礼义廉耻,心存侥幸。控制个人欲望是何其的难啊!这不都说明了行比知难吗? 第四,知易行难更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我们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我们所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无不加大了行的困难程度!并不是我们知道了,就可以忽略外在的客观因素,主观的认为一切万事大吉了。所以从马克思为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知易行难! 鉴于以上阐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知易行难 这个辩题我方是反方,我们立论的缺点就是没有列出难易的标准!! 但是我们的正方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解决像:我们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吸烟!的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被我们攻的有些没有还手之力!还有对方也没有找到很好的立足点来攻击我们!虽然在辩论中提到了,但终归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的调理过! 其实知难行易,也是有立足点的,知也有使他人知道的意思,还有一知半解的知,然人自大 而不能达到全知,社会的影响让我们的知有局限性,我们的知是深刻的理解,并使知道,而不理解,从这方面来是赵括的纸上谈兵怎么能算是知呢!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明知故犯的存在,但可以把它归为少数个例,从而来解决这些问题,吸烟有害健康,是别人告诉你的,你自己根本不可能立刻得到验证,在内心深处是不相信的!或者吸烟带来的坏处,就个人而言不足以让人放弃吸烟.有很多问题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辩论的美妙之处! 这些是准备的一些打点.. 陈良宇 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知法犯法。试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他的行之难呢? 答:听了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我也感到荡气回肠,但是我仔细一想,对方辩友,您说的是不对的。按照您这种逻辑,陈良宇他大可以在法庭上大喊:我只是不知道法律,不知者无罪。是这样么对方辩友? 马列主义 我们来看看马列主义,两位伟人经过艰难的行,反复实践,做错了不断修正,最终总结,思考得出理论。直到现在您还认为知比行难么? 答: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把知的过程也界定成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基本上知是无所不在。然而不是!马列去探求真理是一个行为,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有困难的话,那就是求知的行为难啊! 再来谈谈马列吧!我们都说,理论必须联系实践,运用于实践。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伟大的行却经历了无数磨难。难道您到现在还不承认知易行难么? 答:我们毫不否认中共认知马列主义之难,但是我要说,将马列运用于实践更难啊!看看大跃进,看看人民公社,这不都是在确立正确方针后执行之难所带来的恶果么? 我倒是想请教对方辩友了,马列主义传入中国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共产主义还不能实现?这不正是知易行难么? 答:您说只是找不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这些探索方法,这种将理论联系实践,不正是行之难么?感谢对方辩友证明了我方观点! 莫非您想告诉我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是不正确的? 孙中山 伟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我们坚信他在认知上的深度,然而实际上他的革命却失败了,这难道不正是证明知易行难么? 答:姑且不计孙先生的功过成败,当就他本人来说一个知识分子上台的第一后果就是理想化的主义,即过分夸大了理论作用而忽略了实践之难。这无一不说明了知易行难啊! 您在这里是说孙中山先生的理论存在缺陷是吧?非常感谢您,想必您也知道知难行易的观点是由孙先生提出的,所以知难行易是错误的观点。既然如此,那么知易行难得证。 如果只能坐而知,不能起而行的人,那只会是亡国而不可救国的。革命完全在实行,决不是在桌子上,书面上做功夫 知与悟 我们说知与悟有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程度上的深浅不同。 知,对事物的一般性了解.。悟,是对事物很深层次的理解。 也就是说,知了,未必就会悟了。 真知 按照您的说法,只要犯错就是不知,那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您正面回答。 第一,如果只要会犯错就是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有谁知道道理? 第二,如果按照您所说,一直保持正确的观念才是知的话,那么真知,您的知,是不是人类灭亡的时候才会出现? 良知 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这样生而有之的知,不是比践行它要难得多么? 致良知 有心意便有良知,良知是可贵的,但是良知要能致,这个致就是行,即所谓实现良知,便是知易行难啊! 格物致知 难的应当是行动的过程,困难重重,当行动的过程克服了困难之后,真知就自然产生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知” 理论与实践 其实认知,理论,实践,再认知,再理论,都是一个不停的循环过程,都是得出理论难,把理论运用实践更难,但这个更难的过程,得出理论的过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的实践。 为什么理论会不停的发展,那是因为实践会不停的出各种问题,不仅正确的实践难,正确的联系实际更难,最终,还是实践难才会要求理论的不停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践啊! 你要知道并正确地理解一个理论是难,但是,你要把这个理论运用于实践更难 我们都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根据各种背景的不同来来修正认知,以及实现理论。 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凡人”之所以不能“做圣”,主要就是由于“知”与“行”分家了,“行”离开“知”便是乱“行”,“知”离开“行”便不是“真知”。因此,他主张的实质在于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能离开“行”而求“知”。 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过错,关键是能够勇于改过从善。悔悟是去病之药,然而,倘若只悔而不改,还是要出问题。因此,改之为贵,只要能改正自己的过错,这便是行知难啊! 行:一种是探索真理,一种是实践真理 知是一种静态的认同和理解 道理论据: 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 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概念解释
“读万卷书”——纯粹理性、知识、廊清世界、knowledge;
“行万里路”——改造世界、建构、实践、实验、practice;
“不如”——“读万卷书”小于“行万里路”。
(二)、证明、结论
‘读书万卷’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多,人文关怀、兼济天下的雄心也是豪情万丈,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天下自然没有他们的份,还落得个“无用”的恶名,这实实在在的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眼高手低的坏毛病。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终究是不出鞘的宝剑,空负了“龙泉”美名。
王莽改制只是两汉的一个小插曲,不过几十年。在我的印象里,历代开国皇帝中,要数此人还算是个读书人。王莽,一个不折不扣的腐儒,孔孟读得多了,脑袋僵化得可以。收私田为王田、废奴、改革货币……结果书生政治终究行不通,王莽身败被杀,舌头也被分食。
书生就是书生!读书可以“万卷”,步子却迈不出“半步”。通病!
有没有不出书斋却知天下事的大家吗?有,而且很多。如康德,他一生未出哥尼斯堡,但胸中的宇宙比大多数人都要宽广。不过,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他研究的领域是一个纯粹理性世界,与我们的经验世界不是一个路数。在那个世界里,讲的是真理、上帝、宗教、逻辑,那是一个浮在云间的天堂,而大多数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凡人,活在地面之上。
知识(确切来说,物理类知识)来源于经验世界,这点相信不会有很多异议。大脑对世界的种种刺激反应,并且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归纳,才形成我们的“书万卷”。在人类知识的长河中,实践过程始终是主导力量,理论再有高明,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而且当今科学已经开始显露它的疲态,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各门学科(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哲学类)的领头人,是花在实践方面的时间多,还是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多?“万里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对“万卷书”的继承和高举,对于“万卷书”的尊重。不再重复前人已经作过的实验,正是由于前人已经反复替我们作过了(关于这点,对方一辨好像也认同了。),而我们的更艰巨使命在于,要站住前人的肩膀上去作更新的探索实践,去寻找新的理论。
再看,千百年世界自发形成的秩序是最精密、最自然的,它的存在不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可以说,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于现实世界的。理论的存在只是解释这个世界。特别是社会、经济领域里,理论的作用实在有限,而经济生活几乎就是人类生活的主题,目前为止,有此企图都无可幸免的失败。而真正能体现理性威力的地方,只能是物理、化学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奠定恰恰还是无数的实验、实践,并且他们的发展仍然要基于未来无数的实验与实践。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读万卷书”小于“行万里路”。
(三)、回答
对方一辨所举的“奥本海默”的例子我觉得结结实实地撞在我的枪口上,几乎都不用怎么瞄准。核武器正是一个实践性、现场感很强的一个项目,目前即使最高速的大型计算机都代替不了一颗蘑菇云。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的只是传递过程,更多的体现是在效率上,高级“填鸭”而已。这跟理性/实践几乎不搭边,该动脑袋的地方还得动脑,该活动手脚的地方还得亲力亲为。电脑上即使是风情万种的绝代佳人,也比不上我的亲身体验。
本文来自作者[易青]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413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易青”!
希望本篇文章《求一篇知易行难的一辩辩论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为什么是知易行难! 第一,知易行难是不断被前人所印证的。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