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丹之后,又一位国学大师被网友赶下了台,而且网友嘲讽她不配叫国学大师,这个人就是蒙曼,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的专业不精而导致的。
很多人,从她们两个人的经历里面发现,现在关于国学的门槛太低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专家了。但是,很多网友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看法。
蒙曼的经历蒙曼是满族人,在1975年1月28日出生于河北承德。蒙曼毕业于北京大学,她的学历是研究生学历。在那个年代,能够有研究生上,可以说家里的条件很好了。
同时,也说明蒙曼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才有可能去上研究生。在研究生毕业了以后,蒙曼自己又研修了历史相关的专业,并且是北京大学的历史学博士。蒙曼在1995年6月加入中国***,并且于2002年7月参加工作。
蒙曼现在是兼职全国妇联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
从蒙曼的履历里面也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位非常优秀,而又杰出的女性。蒙曼的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有比较独特的自我观点和见解。
大家认识蒙曼这个人,很有可能是通过《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组。其实,自从这个节目组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人想到要邀请蒙曼的。
后面,是通过孟宪实在《百家讲坛》讲课了以后,才向节目组推荐了蒙曼。因为,蒙曼研究的方向其实比较小众,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要邀请他参加《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蒙曼出现在大家视野中蒙曼经过孟宪实的推荐,让《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组认识了她。当时的这个节目组还是有非常严厉的要求的。所有的嘉宾在正式录制节目之前,都需要进行试讲。《百家讲坛》节目组的负责人知道了蒙曼以后,就去了北京大学,联系到了蒙曼。
当时的蒙曼,刚刚下课不久。身为当时节目负责人的魏学就和蒙曼商量了一下,要求蒙曼再找几个学生来讲一下她的课。至于主题的话,可以随便蒙曼自己挑选。
所以蒙曼就联系了几个学生,在魏学的面前讲了武则天的主题。虽然,在这个演讲的过程,只持续了短短的20来分钟。但是其实里面的内容和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在演讲了武则天之后的几天,蒙曼就接到了《百家讲坛》节目组的试讲邀请。后面,经过自己出色的发挥,顺利进行了节目的录制。
自2007年第一次参加《百家讲坛》以来,蒙曼总共有五次登上央视,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她讲的内容,包括了《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一系列内容。因为这是她研究的方向,所以讲起来的时候娓娓道来,让很多人都表示非常佩服。
在参加完《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之后,蒙曼还出版了相应书籍。并且随着名气的不断增大,后面还接受央视的邀请,担任了央视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但是,蒙曼的评价也是从参加了这几个节目以后,变得不好的。
蒙曼参加综艺节目的表现令人失望蒙曼接受了央视的节目组邀请,先后参加了很多的综艺节目的录制。其中就包含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组。但是,在这个节目组里面,很多人发现蒙曼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够,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让人家摸不着头脑。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蒙曼之前的称号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其实大家这样评价蒙曼,有一点过于苛刻了。蒙曼其实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国学老师。她是一个历史学博士,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针对历史方面,并且还是研究历史上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女性。
这个研究方向和我们大众意义上面所理解的国学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蒙曼研究的专业不一样,所以面对国学的语言文字,以及表达方式都是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专业就不对口,所以蒙曼在国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达标。一个专业本来就不达标的人,你怎么能让他和一个专业的人去进行对比呢。所以,在节目里面,蒙曼对诗词的理解,包括诗词歌赋的一些意境相关的理解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理解,和专业的人士,都没有什么可比性。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会认为蒙曼的表现非常糟糕。拿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她和其他人的差距了。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虽然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只是简单的说了春蚕和蜡烛。
但是其实有很多的引申含义。例如,我们经常会用这句诗句去表扬老师和一些辛苦工作的人。而蒙曼并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对于这些引申含义的表达可能会不太了解。
再举一个例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现在人的理解就是,在古代时候,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认为那个时候的女性,不应该有文化。
只有没有文化的女性,才是才德满满的一种表。但是,这个和真正的国学文化当中,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学里面,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解释是:女子可以有才能,但这种才能是不会无缘无故在别人面前去展现的。保持低调和谦虚,这才是真正的有品德。
通过和原文意思的对比,我们会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有天壤之别。原文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这句话的意思。而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变化,句子的意思会随着一些文化的改变也接着改变,这样就非常容易失去了这句话原来的意义。
蒙曼被网友说不配称为大师蒙曼参加《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时候,在这个节目里面的表现,让很多国学专业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蒙曼对于诗词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从蒙曼翻译的部分诗词里面,很多的诗词都是以现在的眼光和思想去看待的。
这样其实是特别不专业的一种做法,甚至还有可能会曲解这个诗词原本的意义。本来古代的诗词和现代的诗词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真正的这首诗词的作者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看到蒙曼的翻译估计要气的吐血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学专业的人会认为蒙曼是在不懂装懂。因为,隔行如隔山。真正的国学专业的学生,知道国学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一门学问。
国学可以将所有的东西融会贯通,并不仅仅是看片面的意思。而是会结合前后文,让真正的意境全部表达出来。从古诗词前后文的意境分析,再去理解诗词。所以,在国学专业的人眼里看来,蒙曼的理解很肤浅。
真正专业的国学老师,对于古诗词的意思的判断是非常严谨的。如果一个国学老师,对于一些诗词的见解和意境,放入了太多自己的主管想法,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学老师。
在很多学生眼里,蒙曼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学老师,所以她对于这些诗词的看法就显得更加片面个孤陋寡闻了。这自然而然会引起很多国学专业学生的反感了。
蒙曼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其实,我觉得从蒙曼的履历上面可以看出来,她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虽然说,她参加的一些综艺节目,让人家觉得她翻车了。但是,这也算是事出有因。
并不是因为她的专业能力不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专业不是很对口,才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会有一定的缺点的。而从整体上来看,蒙曼的这种缺点是瑕不掩瑜。
在《百家讲坛》里面,蒙曼对于中国历史上面一些女性的讲解,非常动人和吸引人。很多人,也是因为看到了蒙曼对于历史上这些女性人物的讲解,所以才爱上这些女性人物的。
这其实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术业有专攻。蒙曼原本一直研究的方向就是历史的女性人物。所以在她的专业领域里面,她其实是专家。但是,如果跨专业了的话,那么难度自然而然会增加很多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大家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人。如果说,蒙曼是一个专业的国学者,在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的表现很不尽人意。那么,被那些国学专业的学生吐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明显,蒙曼并不是一个国学老师,所以对于诗词的理解,难免会代入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么为什么要去参加这样的综艺呢。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家,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只是放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的话,那么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发扬光大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蒙曼其实并不能被大家这么说。因为她其实也是属于比较无辜的一个人。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见解自然就不一样了。不要把国学小众化和神秘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走向大众,不断发展的。
蒙曼对于教育的理解蒙曼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从她的学历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她出生于书香之家。所以,从小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家里学习的氛围。一个从小就接受熏陶的人,文化底蕴是不会太差的。而蒙曼对于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很多人会说,学海无涯苦做舟。但是,这一个观点在蒙曼看来是非常不可理喻的。学习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如果觉得学习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还要强迫自己去学习的话,那么不管怎么说都是没有办法可以学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学习这件事情,其实还是要看自己的心情。
蒙曼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也体现在她的课堂上面。很多人选择她的课,就是因为她的课程比较有意思。她不会把历史人物和知识说的非常乏味。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蒙曼还是比较优秀的一个人。起码,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而至于大家对于她的评价,其实都是比较片面的。并没有认识到全面的她,所以才会认为她专业能力不够。如果是看过在《百家讲坛》里面大放异彩的她,就不会认为她的专业性不强了。
总结综合上面所说,很多人嘲讽不配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就是蒙曼。大家嘲讽她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在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里面的表现不怎么好。
所以,很多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会认为蒙曼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蒙曼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学大师。因为她的主要研究并不是国学方面,而是历史方面。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虽然,蒙曼在国学方面的表现不是很突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优异的。特别是在她研究领域内的历史文化人物,和历史中的女性人物。
她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而大家对于她的看法,也是比较片面的。如果,从整体上评价蒙曼的话,我觉得她还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物。所以,不管是对谁的评价,我们都要全面一点。不能只是抓住别人不优秀的一点看,也要看看他们优秀的部分。
说起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彩。首先看「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叫「童寿」,这是什么意思?是指他年纪很小时,就有很高深的道德智慧。「童」指年幼,「寿」指德高,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冲年高德,故云童寿」。
他是龟兹国人。龟兹国在东晋时期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现在已纳入中国的版图,在新疆的库车县。
《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大师西去求法时也经过了龟兹国,那是鸟语花香,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前几年我也去朝拜了一下鸠摩罗什大师的家乡,现在一看,也是有点感伤了,那么苍凉。
鸠摩罗什大师的时代,是佛法大兴的一个时代。我们中国的佛法都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早期中国的译经师大部分都是从西域一带过来的。
鸠摩罗什出身望族,中天竺国——印度人,父亲名叫鸠摩罗炎,其家世世代代做相国(宰相)。
鸠摩罗炎也将要做宰相的时候,却选择出家了。有一次,他越过葱岭向东而来。当时龟兹国国王听说他智慧很高深,又抛弃世荣,出家修道,对他很尊重,就到郊外去远迎,拜他为国师。
这位国王有个妹妹,才貌双全。很多国家的国君、王子前来娉亲,她都不答应,就看中了鸠摩罗炎这位出家人。于是龟兹国王用他的力量,让鸠摩罗炎还俗,跟他的妹妹结婚,于是就有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母亲在怀孕时,智慧就变得很高深,梵语自然通达,所以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怀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像舍利弗的母亲怀他之后,辩才无碍一样。而且他的母亲身上有一块红痣,会相面的人也说她会生有智慧的儿子。
鸠摩罗什生下来后,确实很有智慧。据说他诵佛经,是「日诵千偈」。那是什么概念?一偈是三十二个字,一千个偈颂就是三万二千字。他一天能够背诵三万二千字,你想一想,这是什么智慧啊!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背诵不了这么多东西。
说起鸠摩罗什父母的故事,可有意思了。他的母亲很有善根,生了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就想出家。罗什的父亲却不答应了——我原来出家,你让我还俗了,现在你要出家,那我怎么办?
他的母亲就这样僵持了几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来之后,他的母亲就一定要出家,决心下得很大,绝食以明志。
等绝食到第六日晚,人奄奄一息的时候,鸠摩罗炎怕再坚持下去,她命都没有了,只能答应了。鸠摩罗什的母亲这才得以出家,并且是带着他一起出家。
鸠摩罗什的母亲很厉害,一出家就证了初果。证初果后,有神通,她知道龟兹国的国运将要衰败,以后有灭国之难,所以就要到天竺国去参学。
鸠摩罗什早年是学小乘法的,后来遇到大乘法师,就信受了大乘法。鸠摩罗什不但精通大小乘佛法,并且对阴阳历数、四韦陀都通达。
所以,他母亲临走时对鸠摩罗什说:「大乘方等经教,应该要在震旦国弘扬。传之东土,那只有靠你的力量。但是如果去震旦国,对你自身没有利益,怎么办?」叫他自己选择。
意思就说:如果你想以后到震旦国弘法,就留下来;如果你想对自身的修行有利,我就带你到天竺国去。他母亲把这个选择丢给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还真是菩萨种性,他说:「大士之道,利彼忘躯。」就是说,菩萨是要利益众生,为法忘躯的。如果能使大乘佛法在东土流传,我就是「身当炉镬」(身在火炉之中),都不退转。
于是他的母亲就去了印度,后来证到了三果。鸠摩罗什则留在龟兹,等待因缘。
鸠摩罗什以后是怎么样来到我们中国的?这里就有故事了。那时前秦叫苻秦,是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国主苻坚统一了北方,傲慢心就上来了,想要统一中国了。
在古代,朝廷都有通达天文学的人,叫占星家,他们认为天上的星象跟地上的政治、人事是密切相关的。苻坚的太史向他禀奏了一个现象:有一颗异星现在西域分野(这是天文学的概念),这表明「当有大德智人」要「入辅中国」。
当时西域各个城国,都非常敬服罗什大师杰出的才智,每当大师演讲法义时,国王就长跪在讲座的一侧,让罗什大师踏着他的背登上讲座,他们是如此地敬重罗什大师。
苻坚自然也听说过鸠摩罗什大师,再一看有这种天象,于是就派将军吕光带七万大军去伐龟兹国,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大师这一人,而不是贪求国土。
苻坚对吕光说:「朕听说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宇宙间一切事物形象,还擅长阴阳之术,为后学之宗师,朕非常想得到他的辅助。贤哲之人是国家的大宝,若攻克了龟兹国,立即将罗什送来。帝王应天理而治理国家,以爱百姓为根本,岂是为贪图利益去征伐别国,此去只是为了邀请有道之人。」
同时,苻坚开始征伐东晋,想要统一中国,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的谢氏家族很有谋略,以八万军队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苻坚这一败,是一发不可收拾,整个国家分崩离析,衰败了。
之后苻坚被手下的龙骧将军姚苌所逼,在一个寺院自尽了。姚苌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就叫后秦,又叫姚秦。
这个姚秦不是嬴秦。嬴秦指周朝时的秦国。秦始皇的祖先善于养马,周孝王很喜欢他,在陕西给了他一块封地,国号为秦。由于他姓嬴,就叫嬴秦。
姚秦也不是苻秦。苻秦是苻坚建立的王朝,因为姓苻,所以叫苻秦。更不是乞伏秦。乞伏秦是什么?苻坚战败之后,他所征服的那些部落纷纷独立,不再服从于他。鲜卑族的部落酋领乞伏国仁纠合了一些部落,也成立了一个国家,叫乞伏秦,又叫西秦。
现在讲的姚秦就是指姚苌的儿子姚兴建立的国家,定都在长安。因为姓姚,所以叫姚秦。
嬴秦、苻秦、姚秦,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而称呼的,并非他们的自称。
再说回到吕光,他领军战败龟兹国,得到鸠摩罗什大师,在归国途中,听到了苻坚被姚苌杀害的消息,就在凉州城南,建元太安(史称后凉)。
鸠摩罗什跟着吕光,在后凉国姑臧(武威凉州)待了十六年。吕光既不懂佛法的尊贵,对鸠摩罗什大师也不尊重,所以鸠摩罗什那十六年基本上无所作为。但是他在那里进一步学习汉文,这对后来弘扬佛法做了扎实的文化的准备。
姚兴是一位明君,对佛教非常崇信。他将吕光的侄子吕隆征服后,正式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来,尊为国师,开始以国家之力来翻译佛经,其中就有《佛说阿弥陀经》。
上回说到姚兴尊鸠摩罗什大师为国师,请他来主持翻译佛经。大师从弘始三年入关,到弘始十一年圆寂,只有八年的时间。但这八年的时间,成果丰硕,翻译的经论有九十八部,一共是四百二十一卷。
姚兴护持佛法,是举全国之力来帮助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佛经的。三千人的译场,有宣梵本的、有定字义的、有润文的、有校正的。经过很多道流程、把关,才能出一个经本,最后再报请皇帝批准流传。是非常慎重、严谨的。
参与译经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其中更有八百沙门——高僧大德!
其中有僧法师。据《高僧传》记载,僧法师出身贵族,博通经论,很有才华。姚兴令他做僧主(就是僧团里面的负责人)。僧法师讲究戒律,非常严肃,佛驮跋陀罗尊者(与东林寺很有因缘)被摈时的羯磨法,就是他主持的。
还有僧睿法师(在我们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里也有他的名字),也是博通经论,对《中论》《般若》都有深刻把握。僧睿法师是来做译经的「笔受」,协助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法华经》,贡献很大。
当时《法华经》已经翻译过好几次了,实际上竺法护就翻译过《正法华经》。鸠摩罗什大师看到原来的翻译有很多错谬,就决定重新翻译。在重译时,常常是鸠摩罗什大师拿着梵本,姚兴拿着原来旧的译本来对照,这些义学沙门就来证义或进行语言上的润色。
比如翻译到《正法华经·授决品》(就是《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时,原来的本子讲「天见人,人见天」,竺法护译为:「人见到天,天也见到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到这里,就皱眉头了,说:「这句话有点过于朴实。」
僧睿在旁边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翻译成「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这一翻,又有这个意思,又很文雅。相形之下,「人见天,天见人」,就显得没有味道了。
鸠摩罗什大师不禁慨叹道:「我传译经论能够与你相遇,那真是没有遗憾。」
僧睿法师之所以能成为东林莲社的十八高贤之一,就是因为他不仅教理非常通达,还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他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临终时是面西合掌念佛往生的。
《南山感通传》中有一句「七佛以来,译经师」,来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的功德。
这个信息的传达是有神秘渠道的。《南山感通录》又叫《道宣律师感通录》。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来护持、护法。这部《感通录》里,就收录了道宣律师与王璠、陆玄畅、费氏等天人的对话。
这个《感通录》很有意思。现在不是讲地外文明吗?这本书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唐代时的一位沙门与外星人的对话。比如道宣律师问费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经典至今被人受持读诵,非常盛行,而且越来越盛行,这是什么原因?」
《法华经显应录》中引《南山感通传》中费氏回答说:「什公聪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以来传译,得法王之遗寄也。」
「什公聪明,善解大乘」,是说鸠摩罗什深刻把握大乘佛法的精髓,而且参与译经的人员都是「一代之宝」,用现在话都是一代精英,所以他翻译的佛经是「绝后光前」。
以后就再没有像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译经盛况了,「绝后光前」,就是发扬光大了前人的事业,做出了后人再也做不出的事情。这个说法就是推尊鸠摩罗什是古今佛经翻译师中的翘楚。
而且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是意译,「以悟达为先」,不是吭吭哧哧地对着文句一句一句翻译的。他是先「悟」,就是先了悟、通达义理,以佛的法义为先,然后再转为中国人所能够习惯的表现方式来翻译,不是一句句很呆板地翻译。
所以,他所译的经典得佛「遗寄之意」,能够得到佛说法的本来义味。
他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以来的译经师,而且是过去七佛以来的译经师,这就很神妙了。
大家都知道,过去七佛是指庄严劫的后三尊佛:毗婆尸佛、毘舍浮佛、尸弃佛;贤劫的前四尊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七佛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七佛是五不还天(净居天)的天人都能够看到的,就是一百小劫之内,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一百小劫修相好时能看到的。
过去七佛降诞在南阎浮提,都是在西天竺,就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所以,迦毗罗卫国才叫中国——世界的中心,一四天下的中心。
过去七佛灭度之后,或者在他们的正法时期,或者在像法时期,他们的梵典必定会传到震旦国。这说明震旦国也是很了不起的国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通常说是佛灭度千年以后,到了东汉明帝年间才传过来。从历史记载来看,实际上在殷商时期就有佛法了,在周朝——周昭王、周章公这个时代也有佛法,甚至还有佛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释迦化身无数,所以「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
《道宣律师感应录》里面谈到周穆王的时候建佛塔以及建佛像的过程,那就不是汉明帝时候的事情。所以,佛法在中土的流传,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历代都有译经师把梵文译成华文。像从汉明帝以来,来自天竺和西域的三藏法师都是以翻译经典开始传播佛法的。
这些译经师里面,惟有鸠摩罗什大师是自七佛以来,常为我震旦国做译经师的。这些信息都是南山道宣律师问费氏天人而得知的。
在这个《感通录》里还有一个问答,道宣律师问:「世间人常常议论鸠摩罗什大师的戒律清不清净。」这就是为什么鸠摩罗什大师的母亲对他说:「你到震旦国,对自己不利。」
在吕光占领龟兹国的时候,就用尽手段逼着鸠摩罗什大师跟龟兹国王的女儿在一起;到了姚秦,姚兴又逼他生后代——你智慧太高了,得有后代来遗传。不让鸠摩罗什大师住僧房,让他住在逍遥园。这好像是一个污点,其实鸠摩罗什大师都是被逼的。
他每次讲经论的时候,必先要说一句话——一个比喻: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
费氏天人说:「不须相评,非悠悠者所议。」说这个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评议的。「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就是位证三贤,是三贤位的菩萨!圆教三贤位,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是菩萨摩诃萨。
三贤位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智慧广大,可以游戏神通,有种种善巧方便。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忍辱负重,哪是要去破戒呢?
当时还有一个公案,叫「罗什吞针」。鸠摩罗什大师下面有八百沙门,觉得你住在逍遥园,天天跟美女在一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为了阻断这些不正确的想法,有一天在过斋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在每位比丘面前摆了针,叫他们把针吃下去。可是谁敢吞针呢?自然是没一个敢吃的。
鸠摩罗什大师就叫下面人把所有的针全都收上来,那是一大把,当着众人的面吞下去。这样一来,下面人再不敢说要跟鸠摩罗什大师一样了。
大师此举也就是说,你如果能够像我一样敢吞针,就可以跟我一样;你吞不了针,就不能一样。
所以想想鸠摩罗什大师这个三贤位菩萨,那是真实不虚的,不能用一般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他,哪是我们所能够随便评价的呢?
鸠摩罗什大师在临终的时候,曾经发过一个愿:我所翻译的经典流传后世,弘通永远,今在众人面前「发诚实誓」,若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谬的话,「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就是说我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谬,就要有舌不燋烂的瑞相,以此来证信。大师圆寂,真的做到了「薪灭形碎,唯舌不灭」,也尸体全碎,舌头独存。
所以,鸠摩罗什大师能够到中国——震旦国来传扬大乘经典,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我们要感恩这位菩萨!
本文来自作者[叶雅茹]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379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叶雅茹”!
希望本篇文章《大师 下一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在于丹之后,又一位国学大师被网友赶下了台,而且网友嘲讽她不配叫国学大师,这个人就是蒙曼,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的专业不精而导致的。很多人,从她们两个人的经历里面发现,现在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