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篇1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篇2物态变化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物质的三态。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六种形式,其中需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三种形式,需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三种形式。
2、固态物质其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具有流动性;液态物质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具有流动性;而气态物质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且具有流动性。
3、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
⑵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⑶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⑷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有“高”“低”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5、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6、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7、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待示数上升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仍与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8、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测量范围是35℃到42℃,测量时可准确到0.1℃。体温计不同于普通温度计的结构上的特点是:在体温计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且有弯曲。这一特点决定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决定了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一下。
9、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10、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为:
1、液体的温度的高低;
2、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1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
(2)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
(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
(3)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14、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之为液体的沸点;其影响因素是液面上的气压的大小。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液体沸腾的特点:恒温沸腾。
15、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16、根据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经历的过程不同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在热学上显著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即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即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是变化的。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沥青、松香,蜂蜡等。
17、熔点是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是指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
18、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是:
①达到凝固点
②继续放热。晶体熔化的的特点是:恒温熔化;晶体凝固的的特点是:恒温凝固。
19、高烧病人常用冰袋降温,这是因为冰熔化时需要从人体上吸热;北方的冬天,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可防止地窖里物品冻坏。这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的作用。
20、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1、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如舞台获得烟雾效果就是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中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液滴的缘故;
22、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的。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23、熟悉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霜——凝华;
(2)雾——液化;
(3)露——液化;
(4)用久的灯丝变细——升华;
(5)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6)大雾消散——汽化;
(7)铁水变成铁锭——凝固;
(8)夏天吃冰棒解渴——熔化;
(9)自来水管外“冒汗”——液化;
(10)用久的灯泡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11)打铁淬火时有白气是先汽化后液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篇3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4、沸腾比蒸发剧烈;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 “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公式:s=vt 单位: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 特点:由于液体流动性,液体对器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七、简单机械和功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3.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4.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5.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p=w/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和折射角一个在空气中,另一个在其他介质中时,位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
u=f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源
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u>2f f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
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本文来自作者[晟铭]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34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晟铭”!
希望本篇文章《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篇1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