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2.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3. 贞观政要的翻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越王贞是长孙皇后所生。
是太子介的弟弟,因为聪敏绝伦,唐太宗特别宠爱他。有人向太宗打小报告说,三品以上的大臣们都看不起越王,其用意是想借此诋毁侍中魏征等,激起了太宗的愤怒。
唐太宗一听说大臣们看不起越王贞,便怒火中烧,立即登上齐政殿,命人把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叫来,大发雷霆地说:“我有一句话,要向诸位说明白。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三品高官就觉得了不起,看不起我的儿子越王贞。
难道前朝的天子是天子,现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吗?我见隋文帝的儿子们,经常阻碍达官以下的大臣们做事;我绝不会象隋文帝那样放纵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们有时也可能做错事情,但诸公应该包涵一点,不能因此就瞧不起他们。如果我也放纵他们,你们办起公务来能那样顺利吗!”玄龄等吓得全身发抖,都纷纷跪下谢罪。
唯独魏征正色说道:“我敢保证,现在的大臣们,绝没有人瞧不起越王,陛下何必发这么大的火呢?按礼说,我们这些大臣与你的儿子是一样的,《左传》上说,王的大臣地位虽然不高,却在诸侯之上。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各诸侯国开会,周天子的地位比诸侯要高是,所以齐桓公没有资格召天子来参加诸侯们的会议,于是周天子便派了个大臣参加会肌籂冠饺攉祭圭熄氦陇议,说明周天子派的这个大臣的地位是与诸侯是平等的。
陛下的儿子与春秋时的诸侯地位相当,我们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与周天子的诸侯地位相当,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和陛下的儿子的官品是相等的。既然官品是相等的,就应该得到陛下相同的尊重。
纵然我们这些大臣做事做得小有不是,越王又有什么资折辱我们呢?如果国家纲纪败坏,有没有资格进行折辱那就不知道了。况且隋文帝不知礼制,宠信诸王,放任诸王多行无礼,不是也罢黜了一些犯罪的王子吗?隋文帝的做法是不值得效仿的,陛下不应该去和隋文帝相比,隋文帝哪里值得一提呢?”唐太宗听了这些话,脸上有了笑容,向群臣说:“魏征刚才的话很有道理,不能不让人佩服。
我说的话,是带着自己的偏爱;魏征所说的,是国家的大法。我原来忿怒,自已觉得有道理不用疑问,现在听了魏征的话,才觉得并不在理。
当皇上的说话,真是不容易啊!”于是把房玄龄等都召来深深地批了一顿,赏赐给魏征一千匹绢。
4. 大家帮个忙《贞观政要》写作的目的:让国君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晏子的真正用意: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晏子用的方法是欲擒故纵 旁敲侧击 从侧面说服别人改变主意 劝皇帝施仁政“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意思: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5. 《贞观政要》部分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
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事后,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
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王回答说:“我见到《管子》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卷六·论谦让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祏,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徵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里讲:‘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显得没有才能,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实行教化,要求每个人都谦逊退让,有才能的人不骄傲自大,仍旧向没才能的人请教他不知道的事情。自己虽然多才多艺,可还是害怕懂得太少,仍旧向才艺寡少的人讨教求得更多的知识。自己虽然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这句话不仅是对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所以《周易》上讲‘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不显露明智以盛气凌人’。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唐太宗很赞同地说:“《周易》上讲:‘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这句话的意思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于是,下诏赏赐给孔颖达绢帛二百段。
河间王李孝恭,在武德初年被封为赵郡王,后被加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他平定了萧铣、辅公祏的势力,于是长江、淮河以及岭南、岭北地区都在他的统领之内。他控制一方,威名远扬,不久迁任礼部尚书。可是,李孝恭性格谦逊忍让,没有一丝一毫骄傲自大的习气。当时,特进江夏王李道宗,以统兵打仗闻名,很有学问,并且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唐太宗很器重他。在大唐宗室中,只有李孝恭、李道宗二人德才无人可比,是一代英杰。
本文来自作者[雅柔]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253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雅柔”!
希望本篇文章《文言文《贞观政要》的翻译_2》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