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八年级 生物知识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
一、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信息例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新一代植株
1.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2.一朵花由外到内一次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3.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包括花药、花丝
4.子房发育成果实
5.子房壁发育果皮(可食用部分)
6.胚珠发育成种子(植物果实中种子多的原因是由胚珠决定)
7.受精卵发育成胚
8.玉米穗缺粒的原因传粉不足,怎么办人工辅助授粉。
9.无子果实是植物的花不经过受精有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
二、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代与亲代一致。
1.无性繁殖包括: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细胞或组织。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可培育无病毒还的植株)等。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 方法 。
b.杏、苹果、梨、桃、山楂,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有些蔬菜和花卉也有用到嫁接)
c.石榴、夹竹桃等压条
d.对于高大的树木要使用压条的方法可采取空中压条。(方法与压条相同)
2.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4.扦插: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a.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一部分叶片防止水分蒸发。
b.繁殖方法:马铃薯是茎,红薯是根,藕是茎,椒草是叶
5.无性繁殖的特点:a能够保持母体原有的性状b能缩短生长时间
6.果农 种植 多采用无性繁殖.(如果树嫁接)
7.无性繁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细胞具有全能性
8.克隆是无性繁殖。
9.克隆生物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生物一样,供卵的是提供卵细胞,卵细胞是去除细胞核的;**的是提供生长发育的场所。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 游泳 。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平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2)甲壳动物,如虾、蟹(3) 其它 :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肛门。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嫁接后植株表现的是接穗的性状。
6、扦插: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生物的思维导图与及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人教版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
★ 八年级生物重要知识点与学习复习方法
★ 八年级生物学习建议与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 初二生物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梳理
★ 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 八年级生物会考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
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二、骨
1、种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2、长骨
(1)形态:呈管状,分为中间稍细的骨干和两端膨大的骨骺。、
(2)结构:
1骨膜:覆盖在长骨的表面,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2骨质:分为致密的骨密质和蜂窝状的骨松质。
3骨髓:填充在长骨骨干中央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幼年时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内红骨髓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3)骨的生长:幼年时骨能长长和长粗,长长与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生长有关,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3、骨的成分及特点:
(1)成分: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2)骨在不同年龄段各种成分的含量及特性
年龄
有机物
无机物
特性
特点
幼年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
容易变形
成年
约占1/3
约占2/3
弹性大,硬度大
不易变形,不易骨折
老年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硬度大
容易骨折
1、不活动的连结,如颅骨间的连结
三、骨连结 2、半活动的连结,如椎骨间的连结
3、活动连结,如肩关节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
关节的结构 (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
(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 骨骼
1、 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 分类
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 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 动物行为的分类
1、 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 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 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 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 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6、 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
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 。
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 观察 法。
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观察法
实验法
区别
主要目标
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
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
方法程序
借助器具直接观察
实验处理后再观察
材料处理
对动物不施加影响
对动物施加影响
联系
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
第17章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2)类型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 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 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 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 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 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
2、 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
三、 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 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 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一、 动物的多样性
1、 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 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
二、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 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 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 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 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来自作者[薄秀美]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25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薄秀美”!
希望本篇文章《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归纳》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八年级 生物知识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 一、有性生殖: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