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成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课堂教学肢解成一堂一堂的课。看起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体了。也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但当每一堂课都各自为政时。当每一堂课都把自己的完善与完美作为教学目标时。我们得到了一堂课,甚至每堂课的美好。却失去了学科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或许这才是可虽好,但却得不到好成绩的原因。
于一堂一堂的课我还是更主张平平常常。尽管不希望我们的课堂变得平庸与乏味。但至少这样的课堂是正常的,而且是正常的老师所能够驾驭的了的。但对于平平常常的课堂却不能因此而止,达到平平常常的教学目标。还是希望这样的课堂能够实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备课的课程设计上 在上课的课程实施上。在作业的课程评价上只要在课堂设计和落实过程中就注入课程的基因。我们把课堂传承课程的过程才能驾轻就熟。要做到这一点不但我们对整个学科知识结构和系统思维,要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课程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认识。看起来这条路比上好一堂的课更艰难,却是我们的知识与理解所能及的。
教材的意义与作用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梳理和读后感
素养
想要理解“核心素养”是什么,首先需要搞清楚“素养”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界定。
第一章开篇,作者就素养的理解,用一句话进行了简要阐释。作者认为: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更进一步,作者就素养的来源、构成、特性进行了更系统的梳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素养就来源而言,是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就构成来说,素养包括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性格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素养的形成,是外在因素作用于一个人从而引起内在发生改变,继而改变其思维、认知,行为的过程。而从素养的特性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也没有广泛接受的界定和划一的理论,它是广泛的、综合的、包容的,稳定的。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深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质。也就是说,素养融于一个人的生命,是内在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也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影响每一个人,从而形成其素养。
关于“素养”一词,作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素养,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活动,也是一个人的心理、认知、行为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作者的梳理帮助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层面理解素养,加深了对“素养”的理解,清晰了概念,也为以后的教学行动指明了方向。
以前不太明白为什么提倡“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建设“,而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方向,目前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与大学课程的立德树人、思政建设等一以贯之的。我认为其宗旨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品性。我们不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进行教学,这样虽然一个人会走得快,却未必走得远。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精神世界有厚度、有温度、有高度,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未必走得快,却一定会走得远。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很多新闻报道也显示了这一点。下面是我通过百度搜索出来的一些新闻报道,从截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孩子虽然走得快,有的考上了名校,有的成为了博士生,但是因为种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考上名校,成为博士,不就是走向人生巅峰吗?为什么已经获得了成功,还会选择结束生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真理的道路长而艰辛,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努力,不遗余力的追求,方才可能寻得真理。我认为这句话用于一个人素养的形成同样适用。因此可以看出,素养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是何其重要。
作者在第12页开头对其进行了精炼的概括: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素养这个词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果能够实践于教育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其精华,淬炼其关键,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找出素养之核心所在。
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根据其界定,对其中的品格与能力进行了详细阐释。
如图所示,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人作为主体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具有内在生发性。而能力是人作为主体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
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而品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已经从知识本位转而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教育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只是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兴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这些新事物为一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又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社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对个人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一个人如何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就成为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
读书时间:2020年5月12日
阅读篇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读书章节:教材的意义与作用
原文摘抄:1,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为此,必须以教材为中心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课堂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保障没有了根基。
2,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而是专家学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专门研制和编写的适合于相应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文本。
3,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主旨,并追求共同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4,教学的终极目的自然是超越和创新,但是它的起点和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本身,毕竟教材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课题,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
心得感悟: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教材毕竟是学习的载体,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我在2015年4月的《山东教育》上发表了《品德教材的加减分合》一文,阐述了我对品德教材使用的建议,下面是此文的简要内容:翻开品德课本,一张张精美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然而教材无论怎样精彩,它毕竟是静态的,对于风俗各异的地区、特色不同的学校、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处理,让品德资源更生活、更乡土、更简约、更充满活力。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善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师生服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加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但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的素材毕竟有限,不可能把儿童的生活全部呈现出来。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教师应当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材更有效、更实用。1.加上身边真事2.加时事要事3.加家乡资源,补足“留白”减品德教材力求以儿童的现实生活题材作为教学内容,讲述的是儿童身边的事,呈现的是儿童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人,但也会出现滞后的、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内容。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是2003年出版的,与现在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有些内容已明显与时代脱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去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话题或资料。1.减去教材滞后的部分2.减去学生已经会的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怎样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想以学定教是必需的。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知的内容。”教师要深明这一点,上课之前充分地了解学情,把学生已经会的内容合理减去。但要注意的是,品德教材使用中做“减”法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慎重地做出取舍,切不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任意删减。分针对品德教材的合理使用问题,2014年滨州市小学品德优质课评选时,我们市教研室刘莹老师提出了“基于目标有效达成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主题。意图就是针对学情及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可以对教材一个主题的内容分成两节或几节来上,也可以对两个主题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中完成。合为了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合并。总之,品德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本文来自作者[花一苗]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15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花一苗”!
希望本篇文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笔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我习惯成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课堂教学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