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2、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
3、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6、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7、内心 。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8、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9、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13、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14、不偏不倚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故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一、拼音:
文言文:wén yán wén。
二、详细释义: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三、文言文的特征:
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介绍:
一、判断句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二、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①<名>事故;变故。
《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译文: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文:赵王怎么会因为一块玉的原因欺负秦国呢?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译文:这是原来的痕迹,可以相信吗?
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译文:房子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去,从房子前面经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译文:难道你不是我认识的人吗?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译文:年复一年荣耀衰老。
⑦<动>死亡;去世。
《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译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译文:将军喝醉了,陈广说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将军生气。
扩展资料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本文来自作者[章欢]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12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章欢”!
希望本篇文章《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