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较少人信奉。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有两个大方言:一是南方话,二是北方话。以贵州锦屏县境内的苗汉杂居一线划分。侗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各土语中声调有些差异,有的地方有9调,有的地方有6调。
侗族善音乐。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鼓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轰动,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牛腿琴是侗族的传统弦乐器。
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边远山区的男子多穿右衽无领的短衣,包大头巾,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稍有差异,上身有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也有的衣长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裤,多束腰带、绑裹腿,衣襟、衣滚等处绣有花纹。妇女多梳盘发包头,喜爱佩戴银等饰品。
侗族饮食没什么禁忌,品种丰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虫、蚕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别多,包括各种腌酸菜、腌肉、腌鱼。另有独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据说喝多了容易摔跟头。米酒多由当地产糯米或玉米酿造,度数不是特别高,但经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头。喝醉后容易快速入睡,长时间不醒。
扩展资料: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的居民统称为侗族。
中国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交汇区域。
贵州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12.21%,占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于汉、苗与布依族列贵州第四大民族。
百度百科-侗族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甘”。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侗语吸收了不少汉语成分。1958年国家帮助其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欢迎。侗族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水稻和烟叶、棉花、茶等经济作物。侗族地区林业发达,有“杉海”之称。侗族有优良的建筑技术,侗寨依山傍水,杉树造的二至五层吊脚楼房很有特色;鼓楼和“风雨桥”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妇女善于纺织、刺绣。侗族服饰多用自制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穿青、蓝、紫、白等颜色的衣服。侗族服饰用作装饰用的花边、腰带和头巾,多由侗锦织成。它是由黑、白两色棉线或用棉纱和彩线交织,花纹有鸟兽、几何图案等。侗族姑娘佩戴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银饰的种类繁多,工艺精致。侗家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心公益事业。侗家有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主方在路旁门楼边设置板凳、竹竿等障碍物,挡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词诙谐逗趣。侗族好唱歌,以“鼓楼大歌”著称。
“鼓楼大歌”不需借助话筒,也不需乐队伴奏,因为它有非凡的韵律感。
别有风格的鼓楼和花桥,不用一钉一卯,均用杉木挖榫衔接,大小木条斜穿套,纵横交错,分毫不差。同时还巧妙运用杠杆原理,采取挂枋吊柱的形式并配以雕梁画柱,造型奇特,工艺精美,飞檐重阁,蔚为壮观。
本文来自作者[芷莲]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bdianzi.net/gb/109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芷莲”!
希望本篇文章《侗族的特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较少人信奉。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