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口简介
1、地理位置
秦皇岛港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辖境。该港坐落在环渤海圈北岸的中端,西南临渤海湾,东北近辽东湾,同大连港、天津港成鼎足之势,堪称北中国及北京的重要门户。该港地理中心坐标:39°54′4〃N,119°36′26〃E,港阔水深,风平浪小,一年四季不冻不淤,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天然良港。
2、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西南西(WSW),出现频率为10.6%。强风向为东北东(ENE),实测年平均风速3.9米/秒,最大风速23.9米/秒。春、秋季多西南风或西南西风,冬季为东北或东北东风,夏季多南风。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656.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221.2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419.5毫米。年降水主要在6~8月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215.4毫米。
雾况:据统计能见度小于1000米影响港口作业的天数年平均为9.2天,其中持续在4小时以上的雾日为5.8天。雾日多发生在春末夏初。
气温:季节较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0.3℃,夏季最热在8月份,月平均24.5℃,冬季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6.5℃。
冰况:附近海域每年初冰日为11月下旬,终冰日为翌年3月上中旬,冰期平均为105天,最长可达124天,常年岸边有少量固定冰,冰的厚度一般为10~30厘米,5米等深线以外很少出现固定冰,对船舶航行和港口装卸运输生产无影响。
3、交通条件
秦皇岛港是中国以煤炭、原油输出为主,杂货、集装箱进出口为辅的多功能综合性重要港口,亦是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口之一,在“西煤东调,北煤南运”,以及对外贸易上发挥重要作用。
港口建有 170 多公里的自有铁路,有国内较先进的机车和编组场,给集疏运带来了便利条件。港口靠近京沈高速公路,京山、京秦、大秦、沈山四条铁路可直通港口,铁路是港口集疏运的主要方式,约占货物集疏运总量65%~75%,京沈高速公路、102 、205 国道、秦承公路与疏港路相连,公路运输约占货物集疏运总量10%左右。与世界百余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开展了贸易往来,并同日本苫小牧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比利时根特港等一批港口结为友好港。
秦皇岛港货物集疏运方式以铁路为主。经国家批准,秦皇岛港自有铁路与国家铁路实行分开管理原则,港口设铁路运输公司。全港拥有的各种类型内燃机车32台,自备车辆361辆,拖运能力达到22250吨,铁路线路总长172千米(其中装卸线长度39千米)。
港区道路总长53千米,主要分布于杂货泊位后方。主干道面宽12米,次干道面宽7米,均为混凝土路面。以港区1号门和4号门公路、铁路高架立交桥与市区干道相连,集疏港条件畅通便捷。
4、经济腹地
秦皇岛港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地位,位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半径300千米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因此秦皇岛港口经济腹地遍及中国北部地区,直接腹地为秦皇岛市和冀东、塞北、辽西地区。按港口功能分工和货源分类,秦皇岛港主要货源煤炭分布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北部,以及河北、北京等,这些地区都是中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地。
内贸煤炭主要流向沿海工业较发达的沪、浙、苏、闽、鲁、粤、桂、琼、辽等九个省市,约占全港煤炭中转量的五分之四;外贸煤炭主要流向日本、东南亚、欧洲,以及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约占全港煤炭中转量的五分之一。
二、港口发展
1、港口历史
秦皇岛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始建于 1898 年,是我国清代光绪皇帝御批的唯一自开口岸。
1998年 秦皇岛港首次成为天津――蛇口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中转港。
1999 年初列为中央直属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国内37家收、发货方签定了年度煤炭运输中转协议,有4100万吨煤炭从此港中转、秦皇岛港吞吐量以超年度计划200万吨的强势再次跃上8000万吨目标。
2000年秦皇岛港累计吞吐量达到9743万吨,年吞吐量首次跨上9000万吨台阶。
2001年1月1日起正在运行秦皇岛港办公自动化系统准备工作已经完毕。2002年3月,国务院把管理权下放给河北省。9月,秦皇岛港务局进行公司制改造,成立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秦皇岛港六分公司成功接卸了首列12000吨的超大型煤车,这是秦皇岛港有史以来接卸的最大列车。
2004 年 1 月,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港口。
2、港口规划
在保持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地位的同时,在 21 世纪初确立环渤海散货中心港地位,全国提升港口功能,实现集装箱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港口的实际情况,秦皇岛港将认真谋划长远发展。在港口内部,要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十五”期间,全港计划投资 50 亿 ~60 亿元,实施“西煤东迁”、“西矿东迁”,建设 10 万吨级或者 20 万吨级原油泊位、跨越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浚深航道、扩大仓储面积,使港口功能布局更为完善。
在“十五”期间,秦皇岛油港规划建设包括四个散装液体石化品种码头和一个 20 万吨级原油装卸码头在内的液体石化港区,并新增60万立方米原油重油储罐,将满足。各类船舶自由出入安全停靠,储罐的油品及液体化产品储运能力将达到800万~1200万吨/年
三、港口现状
1、港口条件
三公司(老煤区):设计能力1585万吨,堆存能力85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7# 151 10 1
8# 200 10.4 1.5(高潮可装3万吨级煤船)
9# 200 10.7 1.5(高潮可装3万吨级煤船)
二公司(煤一期,二期和一期扩容);设计能力3800万吨,堆存能力15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201# 275 14 5
202# 232 14 2(实际可装5万吨级煤船)
203# 320 14 5
204# 307 14 5
200# 273 14 5
六公司(煤三期):设计能力3000万吨,堆存能力15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301# 340 17 10
302# 250 12.5 3.5
303# 250 12.5 3.5
七公司(煤四期和预留、扩容):设计能力5500万吨,堆存能力215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704# 215 12.5 3.5
705# 215 12.5 3.5(高潮时可装5万吨级煤船)
706# 295 17 10
707# 295 14 5(目前按3.5万吨级煤船掌握)
708# 245 14.9 3.5
709# 250 14.9 5
九公司(煤五期):设计能力5000万吨,堆存能力40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901# 282 14.9 5
902# 337 19.7 15
903# 300 19.7 10
904# 263 19.7 5
905#(预留) 263
906#(预留) 300
以上秦港煤炭泊位23个,能使用的21个,预留2个,煤炭设计通过能力1.8885亿吨,堆存能力955万吨,垛位经加宽、加长后,堆存能力将超过1000万吨。706#、301#泊位最大可装14万吨级煤船,三公司最小可装5000吨级煤船。
仓储堆场及能力
秦皇岛港共有生产性仓库、堆场总面积113.2万平米,总容量290.1万吨。其中仓库面积7.7万平方米,容量10.4万吨;堆场面积105.5万平方米,容量297.7万吨,其中煤堆场87.8万平方米,堆存容量264.2万吨,内外贸货种分类储存。另外,尚有散粮筒仓,其容积7.47万立方米,容量5.89万吨。先进的运输方式和便捷的集疏条件,缩短了货物在港储存周期。煤炭装船直取率达6%以上,原油管道输运直取率100%,杂货采取铁路、公路集疏港,直取率平均在37.6%。
装卸机械及能力
秦皇岛港有下设七个港务公司和一个流动机械公司:
第一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原油、柴油、汽油、磷酸、航空煤油、石脑油、重油、船舶燃料油、奥里油、二氯乙烷、甲醇等石油化工液体散货的进出口装卸、储存和水陆换装作业。公司拥有东港区101号、102号、103号、104号4个液体散货泊位,均拥有高效输油臂,岸上有多家单位的100多万方储罐,年设计通过能力1650万吨。作为华北最大的液体散货中转基地,秦皇岛港务局第一港务公司目前正在规划5个0.5-1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和占地650亩的液体散货储罐区。
第二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秦皇岛港煤一二期码头的煤炭装卸业务。公司拥有东港区201号、202号、203号、204号4个泊位,其中201号泊位为2.5万吨级,202号泊位为5万吨级,合计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203、204号泊位均为5万吨级,合计年同过能力为2000万吨。
第三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秦皇岛港西港区煤炭码头装卸业务。公司拥有西港区大码头7号、乙码头的8号和9号3个万吨级深水煤炭专用输出泊位,总设计能力为1585万吨;各类固定装卸机械176台(套);煤炭(焦炭)堆存场地总堆存面积29.54万平方米,总堆存能力(煤炭)65万吨。
第四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杂货装卸业务,其货种有散辆、矿石、木材、钢铁、化肥、水泥、玻璃、大纸、饲料、集装箱、大型成套设备等。公司拥有西港区2号、4号、5号、6号、14号、15号、16号等7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5个。最大靠泊能力3.5万吨级;有仓库14座,容量3.79万吨;堆场17处,容量14.34万吨。
第五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散粮、化肥等货物的装卸业务,可为客户提供散装货物的灌包服务。公司拥有西港区12号、13号、17号、18号、19号等5个泊位,其中12号为散粮专用泊位,19号泊位为散货(如化肥、水泥等)罐包专用泊位;拥有先进的散货罐包机9台,1000t/h的悬臂装船机一台,门座式起重机14台;仓库两座,面积1.73万平方米;散粮筒仓最大仓储能力为5.5万吨。
第六港务公司: 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秦皇岛港煤码头三期工程的使用管理单位,主要承担山西、内蒙等的煤炭疏运和出口运输任务。公司拥有301号、302号、303号三个大型煤炭专用泊位,其中302、303号泊位为3.5万吨级,301号泊位为10万吨级,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有翻车机、堆料、取料机、装船机和皮带机等大型成套装卸设备27台(套);4个大型储煤场,总面积达20.6万平方米堆存能力为150万吨。
第七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煤四期码头的煤炭装卸业务。公司拥有东港区704号、705号、706号、707号四个泊位,其中707号泊位为预留项目,未形成靠泊能力;综合年设计通过能力近期为3000万吨;拥有亚洲最大的煤炭堆存场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可堆存煤炭200万吨。
流动机械公司: 主要担负第二、三、六、七港务公司的煤炭作业,以及机械维修;公司拥有汽车起重机从16吨至225吨9个起重级别型号14台;7.25吨至40吨轮式起重机8个型号60台;斗容量由0.5立方米至4.6立方米规格的装卸机90余台;叉车2.5吨至40吨9种规格46台;挖掘机、推土机、牵引车、自卸车及半挂车等车辆70余台。
航道
现有主航道、东航道、西航道、老航道、煤三期航道、10万吨级航道等共6条。
航道名称
航道尺度(米)
航道底质
满载通航最大船舶
长度
设计水深
实际水深
底宽
主航道
6700
-13.5
-13.0
120
泥沙
5万吨
东航道
4679
-13.5
-12.8
120
泥沙
5万吨
西航道
4843
-12.8
-12.0
100
泥沙
3.5万吨
老航道
3145
-12.0
-9.5
100
泥沙
1万吨
煤三期
2475
-13.5
-13.0
120
泥沙
5万吨
10万吨级航道
21200
-16.5
120
卵石
10万吨
锚地
港口锚地主要用途为待泊、引航、检疫、避风。分为西锚地、东锚地、油轮锚地3处,其中西锚地水深-12米,锚泊能力10艘;东锚地水深-14米,锚泊能力26艘;油轮专用锚地水深-14米,锚泊能力10艘。锚地至南山头灯塔距离3~7海里,锚地底质均为泥沙,易于着锚,水深适中,是良好的港口锚地。
2、主营业务
秦皇岛港的主营业务包括:煤炭运输,杂货运输,油品液化运输,集装箱运输,船舶代理,理货业务,船舶引航,客运业务。
四、吞吐量
1、货物吞吐量
港口吞吐量由改革开放前 1978 年的2219万吨,增加至 2001年的1.13 亿吨,其中煤炭完成1亿吨。
1998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
1999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8261万吨。
2000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9743万吨。
2001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从此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
2002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1亿t,第二次突破亿吨,其中煤炭吞吐量为0.98亿t,创我国煤炭输出港最高。
2003 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 1.256 亿吨,煤炭吞吐量突破 1 亿吨。
2004 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 1.53 亿吨,比上年增长 20.27 %。其中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完成吞吐量 1.5 亿吨,比上年增长 19.68% ,净增 2472 万吨;其中,煤炭完成 13160 万吨,增长 2188 万吨、增长 19.94% ;杂货完成 1472 万吨,增长 305 万吨、增长 26.2% ;港口吞吐总量、煤炭、杂货、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5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1.6902亿吨,提前20天完成1.6亿吨年计划,其中煤炭完成14513.9万吨,创秦皇岛港历史新高。
2006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两亿吨,其中煤炭输出量达到1.85亿吨,占到中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
2007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45亿吨,比上年增长21.7%。
2008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为2.49亿吨。
2009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达2.4382亿吨。
2、煤炭吞吐量
1999年秦皇岛港按这条思路实现了煤炭运输量逐月增长,全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6972.5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提高了港口煤运市场占有率。
1998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6904.2万吨。
2001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亿吨。
2002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9792万吨。
2003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10971万吨。
2004 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 13030 万吨。
2005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4513.9万吨。
2006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 86亿吨。
2007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约完成2.5亿吨。
2008 年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完成21791 亿吨,同比增加388 万吨,增长1.8%,其中,内煤完成2.04 亿吨,同比增加1051 万吨,增长5.4%,外贸完成1413 万吨,同比减少663 万吨,下降32%。
2009年,秦皇岛港煤炭年吞吐量已达到2.02亿吨,再次超过了两亿吨大关。这已是该港自2007年以来煤炭年吞吐量第三次超过两亿吨。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
世界上最小的火车
川沙历史上内外交通,以水路为主,各大集镇俱临水设市,集镇之间及到上海市码头,设有客航班船。自民国10年(1921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后,方便了陆路交通。地方建设事业也日益发达。建国前,县境河道狭小,仅能行驶5至10吨位船只。建国后,经过大力开挖疏浚,通航能力大大提高。至1985年,24条主要河道,大多能通航30吨位以上船只,有4条可通航百吨位船只。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到50年代后期,客运渐由公共汽车所代替。1985年时,境内有公路44条,长252.27公里。农村机耕道路,纵横密布,沟通所有乡村。川沙解放前,有各种桥梁近4000座,大多是小木桥及老式砖石桥,能通汽车的极少。60年代起,所有公路桥梁,改建成水泥结构,一般可通行15~20吨位载重汽车,基本适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国初年,川沙公路以内、外捍海塘为南北交通主干。民国14年(1925年)春,高桥乡建筑大同路(天灯口轮埠—高桥镇)。民国19年12月,上海市工务局沿黄浦江筑连接上川、上南两路的浦东大道,翌年8月土方竣工,路面工程延至民国24年10月完工。民国23年冬,浦东汽车公司投资利用赵家沟开河挖起的泥土填筑顾高路(顾路—东沟)。民国35年10月,浦建公司垫款兴筑沪南公路周浦—塘桥段。翌年春,路基工程竣。8月,路面完工。至1949年解放,境内共有公路18条。
1949年7月,配合抢修海塘工程,9、10月间,先后完成欧高路、草高路两条简易便道,与大同、东塘两路相沟通。1956年至60年代初,县境公路建设有较大发展,新建公路17条,长89.85公里。其中,川北公路(北蔡—小营房)横贯县境东西,与沪南、川南两路相交。杨高路(杨思上南路—高行)纵贯南北,沟通上南、沪南、上川、顾高等路,成为县境的干线公路。60年代中期,陆续新建公路5条,长18.83公里。1975年,根据交通部社、场都要通公路的要求,全县新建公路6条,长20公里。改建上川铁路为公路。至1985年,属本县养护的公路有44条(段),总长262.27公里。不属本县养护的公路有3条(段),长17.99公里。 上川铁路
民国10年1月,黄炎培、张志鹤、顾兰洲等发起招股集资,组织上川交通公司,民国13年10月,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塘工善后局和川沙县交通局订立合同,租用上川县道(庆宁寺—川沙县城)铺设轻型钢轨,行驶铁道机车,取得专营权30年。民国14年10月3日,庆宁寺至龚家路段铺轨工竣通车。翌年7月10日,至川沙四灶港轨道工程继续完工。上川铁路时长21.15公里,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站。由内燃机车拖带客车,班次与塘工局的浦江小轮衔接,达上海市区。川沙以南地区的小普陀、祝桥、南汇、大团一带旅客,由公司租用民间小轮和自备客轮接送。民国20年始,公司将沿线木桥改为钢桥。向德商购进蒸汽机车,于民国22年9月投入运行。民国23年5月,公司分别与川沙县政府和南汇县政府订立合约,承租川钦县道和南川县道,11月,铁路由川沙向东延伸至钦塘,设小营房站。民国25年3月15日,铁路向南展筑至祝桥镇,增设江镇、邓镇、祝桥站。至此,上川铁路贯通上海、川沙、南汇3地。全长35.35公里,时共招收股资67.82万元。 川沙于民国年间始筑公路桥梁。民国10年(1921年)上南路建有木结构桥梁2座。民国11年,上川路建钢板桥、水泥拱桥17座。抗日战争期间,县内公路桥梁遭受严重破坏,沿上川铁路被日机炸毁的达26座。解放前夕,公路桥梁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上川铁路的第一水泥拱桥、金家桥南第一桥、新陆第二桥、邵家弄北第一铁桥和第二水泥拱桥被炸毁。沪南路亦被炸毁钢骨水泥桥5座,烧毁美松桥2座、美松桥面2座。
据1949年底调查,县境共有上川、上南铁路桥34座,公路桥梁37座,其中沪南路7座、川北路、沪川路、小白路、川钦县道各5座,蔡高路、大同路、杜高路各2座,民生路、恒大路、海高路、东塘路各l座。
解放后,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抢修被破坏的桥梁。在抢修高桥海塘的同时,在草高路、欧高路又建造了木质桥梁8座。1953年修筑高行路,1954年改筑川营路,共建木质桥梁8座,1956年在杨高路建桥13座,为建国后第一批建造的混凝土结构桥梁,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上海市城建局四工区建造。桥梁结构:上部系排架式墩台,块石锥坡;下部为T型砼大梁。
1964年,县公路管理所建立桥梁队,对全县临时式木桥,分批分期改建。第一座改建沪南路的郁家浜桥,然后由沪南路、川北公路、周周公路、川南公路,以至草高路、海徐路等。到1969年底,改建基本完成。1975年,上川铁路改建公路,重建桥梁,两年完成。1978年,开挖浦东运河和川杨河两条主干河道,跨河公路桥梁10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改建完成。1980年,城厢镇修筑环城公路改建桥梁4座。1980~1982年,桥梁队承建的桥梁中,被市城建局评为最佳工程桥梁的有:沪南路的新开河桥,上南路的川杨河桥,城厢镇的城南路桥,川环西路的通城河桥、妙镜桥,军民路的12号桥,杨高路的10号桥,上川路的新陆桥,川六路的东风桥等9座。
至1985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202座,总延长为5400米,其中干线公路桥72座,县公路桥130座。县属3镇有桥梁20座。
火车的发展史分为哪些
世界上最小的火车是在美国的华盛顿有个老人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个迷你型的蒸汽小火车。
通过燃烧煤使水变成高压高温的蒸汽,然后蒸汽推动发动机气缸的活塞,经过一系列的器械合作,车轮才得以前进。这种火车的出现谱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更新,火车也在慢慢的更新换代。慢慢的就形成了内燃机车或者电力机车。
从内部来看就是一个迷你的小火车,但是它并不输给普通火车,总长为十五米,由多个小型车厢组成,还可以鸣笛。但从外部来看就像是一个玩具车,这是老人家费尽心力组装好的小火车,不过好像还要在修上一条轨道才可以。
火车发展史
1810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孙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
1817年,当斯蒂芬孙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从此火车开始奔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
181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种车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重约954公斤,只在一次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做了一次表演。1903年10月27日,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
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苏州新火车站规模有多大?
火车的发展史:
火车的发明
火车和所有其他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有些人就想将“大力士”蒸汽机装在车上,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使车辆前进。说来有趣,这种大胆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实现。当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纷纷采用口径和射程越来越大的大炮。由于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作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就研制成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汽车”来牵拉,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蓬勃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从而使车子前进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如英国1804年制成的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蒸汽车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
与大多数新事物出现所受的遭遇一样,在当时马车占主要地位的欧洲各国,蒸汽车处处受到非难和排挤。
就说英国吧,那时各城市的邮政厅都使用大量的马车来运送邮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邮政厅便和大大小小的马车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新出世的蒸汽车,并要求政府对蒸汽车加以种种限制。后来,英国政府也站在马车主一边来反对蒸汽车,并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例如,对蒸汽车下了这样的命令:蒸汽车在行驶时,必须有手持小红旗的人在车前55米处跑步前进,以招呼行人避让;在有马的地方,不许蒸汽车的锅炉放气;不许蒸汽车在街上鸣汽笛;蒸汽车在农村路上行驶,车的时速不得超过6千米,在城市不得超过3千米……这简直比老牛车还慢呢!现在看起来确实令人发笑。
后来,尽管人们对蒸汽车进行了改进,但是由于它有着先天不足的弱点,例如车上装的那又大又重的蒸汽机,既要经常停下来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又大量排出浓烟和蒸汽,而且还占了车上很大地方,装运不了多少货物,所以人们逐渐对它失望起来。
就在人们为蒸汽车的前途担心的时候,有人就想到了16世纪中期在矿山上用木头做轨道,以人力和畜力拉动的车子,提出也给蒸汽车铺上轨道 (木头轨道显然不行,需要用铁轨),让它拖带几节车厢在铁轨上行驶的设想。这可是个好主意,不仅使车厢里可装很多的货物和人员,而且可发挥蒸汽机力气大的特长,使车子跑得快。
1825年9月27日,从英国斯多克顿到达林顿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了。由蒸汽汽车改制成的蒸汽机车 (我们平常所说的火车头)开始大显身手了,蒸汽机从此派上了大用场。这同时也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列火车正式问世。
那天上午,由斯蒂芬逊制造并驾驶的“运动号”蒸汽机车拖带着33节车厢,从斯多克顿出发了。车厢里装载煤和乘客,而看热闹的人站满了铁道的两旁。人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追追跑跑,簇拥着这长蛇般的庞大怪物在缓缓行驶。
1828年,期蒂芬逊和他的儿子共同制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并参加了一次比赛。当时有3台机车参加比赛,其中一台在比赛开始不久,锅炉接缝的地方便破裂了;另一台走了40多千米因汽缸破损而停驶;只有“火箭号”机车以每小时22千米的平均速度,牵引着10多吨的货物,跑完了112.6千米的路程,顺利地到达终点,获得了冠军。此后,火车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各国相继发展起来。
火车刚出世不久,跑得比较慢,本来就对火车冷眼相待的一些马车主,更加傲气起来,经常要跟火车比个高低,以显示他的马车跑得快。然而,马车有时的确会扬扬得意地跑在火车的前头,这就进一步促使人们对火车进行不断改进。
早期的蒸汽机车,外形各种各样:有的像个压路机,有的与四轮马车相似 (如英国“一号蒸汽机车”),有的和原始的汽车类同……这些机车的运载能力都还不大,跑得比马车快不了多少。由于它们都是用煤炭或木材做燃料,行驶时锅炉里的火焰熊熊,烟气冲天,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称做“火车”。它虽然“吃”的是“粗粮”——煤,但力气很大,而且煤的成本又较低,来源丰富,因而蒸汽机一直延用了很长时间。
作为工业生产发展产物的蒸汽机车,自然就要受到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它们纷纷修铁路,造火车,很快便使蒸汽机车风靡全世界。到19世纪中叶,这股筑路造车风掀起了热潮,英、美、日、德等国除了自己制造蒸汽机车外,感到修筑铁路有利可图,便向世界各地宣传推销,承揽修路造车工程,从而使火车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火车与铁路
火车和铁路在今天是一对分不开的“兄弟”。
火车头,即蒸汽机车是英国发明家斯蒂芬逊于1825年发明的。有了火车头,才有火车。可是你知道吗,说起铁路的发明,比火车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哩!
早在16世纪中叶,英国的钢铁工业兴起,到处都搞采矿。可是,当时矿山的运输还很落后。铁矿石全靠马拉、人背,劳动效率很低。有个公司的老板,为了多运铁矿石,想了一个法子:从山上向坡下平放两股圆木,让中间的距离相同,一根接一根地摆到山下。当装满矿石的斗车,顺着两股圆木下滑的时候,山上的人大声喊叫着:“注意,车下来啦。”山下的人也大声回答道:“车到啦,好!”
这就是初期的木头轨道。
木头轨道制作简单,由上向下运送重物也很省力,一时受到欢迎。不过,如果在平地上使用木头轨道效果不大,省力不多。而且,这种木头轨道不耐用,磨损大。
到了1767年,有人试着拿生铁来做轨道,以取代木头轨道。人们便称呼为铁路了。铁轨比木头轨道的体积小许多,它直接放在地面上,斗车的轮子也是铁制的,推起来当当直响,运煤、送货也省劲。但是,斗车内装的东西不能过重。有一回,一辆车子装货多了,把铁轨压到了地面里,结果车翻货出,差点压伤了人。
怎么办?看来,必须解决地面的承受力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铁轨的长度问题。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后来的铁路。
火车很重,有人说如果把这个重量分散到枕木上,再由枕木分散到“道床”上,道床所受的力再均匀地分散到路基上,这个力量就变得小了许多。经过这样的传递过程,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单位面积的压力就相应降低,路基就不会被压坏了。
这个设计的思路是很科学的,可以说,今天的铁路仍然是根据这个道理建成的。可是具体地说,道床应该用什么材料?造成什么样子?枕木多大最好?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19世纪初,英国铁路公司征求新的轨道设计方案,并设置数万英磅重奖。一时间,英国、法国、比利时的应征者,蜂拥而来。图纸、模型堆积似小山。经过专家们评选,形成最优方案;把铁轨钉在枕本上,枕木铺在用小石子堆成的道床上。这样一来,道床上的小石子可以调整铁轨顶面的高低不平,防止枕木移动,利于排水,保护路基。
1830年,这一年有两项重要的发明:斯蒂芬逊新设计成功的蒸汽机车和火车行走的铁路——首次结合成功了。事实说明:从英国伦敦到爱丁堡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0~12天,缩短到只需要2天多(50小时)。人类可以创造比马跑得更快的旅行速度!
火车头牵引的车厢越多,载重越大。原来制作的生铁轨承受力量不足。有人轧制熟铁轨来代替。这种新铁轨比较旧的好,它不发脆,在重压下不致断裂。因此,铁轨的制作又有新的改进,虽然形状未改,可强度大为提高。
火车行驶的路很长,铁轨不可能无限长。一般是12~25米。最早的铁轨是一根紧接一根,没有一点空隙。谁知夏天酷热,铁轨受热膨胀,把笔直的铁路“顶”得弯成个凸肚子,火车怎么行驶?冬天寒冷,铁轨又收缩,发生断裂了。这样的事故教育了铁路建筑者,他们想:如果在铁轨的接头之间留点“缝隙”,还怕它热胀冷缩吗!
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铁轨的缝隙接头越多,火车运行中的震动越多,发出的噪声也越大。而且铁轨的裂损有60%是产生在接头处。人们开动脑子设法改进缝隙,于是无缝钢轨诞生了。
铁路,不知道花去了多少人的心血,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总结了多少次经验和教训,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千万不要小看它。
地下长龙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了地下铁路 (人们简称地铁)。我国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设了地铁,还有一些城市正准备承建。这说明,建造地铁是城市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之一。
地铁列车不仅缓和了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的情况,而且乘坐舒适,载客量大,运行准时,不受其他车辆干扰,可以高速行驶等,因而受到了广大乘客的青睐。虽然乘坐地铁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知道地铁是怎样问世的却不多。
地铁的发祥地是英国。
1830年以后,铁路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那时使用的机车是烧煤炭的蒸汽机车。这种机车行驶时,浓烟滚滚,灰渣飞舞,污染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里各种交通工具相互混杂,道路拥挤,火车也无法高速行驶。
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建高架铁路;二是建设地铁。但是,建设高架铁路投资大,而且还要占据地面相当大的空间。因此,人们还是对建造地铁感兴趣。
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建设了地铁。那是在 1860年正式开工建造地下铁路的。但是,英国最早的地铁实际上应属于1822年建成的1.8千米地下隧道。
1822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决定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敷设铁路,供“火箭号”机车行驶。但是,铁路沿线居民和害怕被火车抢走生意的马车主强烈反对修建这条铁路。因此,铁路不得不改变线路,绕远在沼泽地上通过。尤其是在利物浦市,反对修建铁路的人更多。由于不能在市内修建,不得不开挖1.8千米的地下隧道供火车行驶。
这一段供火车通过的地下隧道,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地铁,但是在地铁的发展史上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正是由于这件事,才使发明地铁的英国人认识到,火车在地下行驶完全是行得通的,它为火车开辟了新的通路。
那时,英国也为地铁施工创造了条件。当时有个叫布鲁纳的英国人,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下面开挖了隧道,采用的是一种“盾构法”施工的,即通过在地下深处安装圆管不断掘进的办法。这条隧道是1825年竣工的。1860年伦敦地下铁路开工时,人们也准备用盾构法修建地下铁路。
1863年,英国的地铁工程首先完成了从伦敦的福灵斯顿站到毕晓普站的6千米区段。那时,还没有发明电力机车,所以地铁也用的是烧煤的蒸汽机车。
这种蒸汽机车在行驶时,搞得地铁隧道里烟雾弥漫,不仅熏黑了车站和车厢,乘客们也满身烟尘。尽管如此,伦敦市民还是愿意乘地铁。他们认为,地铁方便,速度快。因此,伦敦的地铁利用率很高,并促使地铁线路不断扩展。到1883年,伦敦已建成了32千米的环形线地铁。
到了1890年,德国和美国先后制成了性能优良的电力机车。随后,电力机车很快用于地铁。法国巴黎由于也为城市交通问题所困扰,便立即投入修建使用电力机车的地铁。当时,为了迎接1900年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办,便加速施工。结果,在博览会举办时,巴黎地铁如期通车。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力机车的地铁。与巴黎几乎同时,德国也在柏林开挖地铁,并于 1900年竣工。
美国在制成电力机车后,于1898年开始在波士顿修建地铁,并于1904年通车,从而代替了喧闹的高架铁道和不合时宜的铁道马车。
纽约和巴黎在地铁施工中,由于地下都是坚硬的岩石的地质构造,所以不能使用英国的盾构施工法,而采用先在岩石上开小洞,再进行扩大的施工办法。而德国柏林却是松软的砂土地质构造,因此先开挖路面,再采用沉箱法施工。
到了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有19个城市开通了地下铁路。此后,有许多国家都在筹建地铁。例如,前苏联的地铁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有利之处是,可吸收各国经验,研究各种不同的地铁施工技术,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施工。于1932年开工修建的莫斯科地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当防空洞使用,仍在继续施工,完成了6千米。如今的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豪华地铁之一。
世界上最早建成地铁的英国伦敦,现已有地铁400多千米,居世界首位。其次是纽约,有380多千米。第三是巴黎,有近200千米。
铁路机车
铁路运输是19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的前驱是英国17世纪的木轨和18世纪的铁轨上的手推和马拉车辆运输。1802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制成3.5个大气压的“高压蒸汽机”及第一台实验性蒸汽机车,在默瑟尔和加尔第夫之间的铁路上行驶了14.5公里。1815年他又制成了7个大气压和热效率超过7%的蒸汽机车,功率在100马力之上,为后来斯蒂芬逊完成火车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814年拿破仑侵英战争爆发,马车不能适应战时运煤的需要,斯蒂芬逊研制成从烟囱排蒸汽以使锅炉鼓风燃烧的机车。载 30吨煤每小时行驶6.4公里。到1825年9月,他终于制成可供使用的蒸汽机车,每小时可行驶24公里,载重90吨,从而完成了火车的发明。
1826年至1830年9月,斯蒂芬逊和他的儿子一起制成第一台载客运输火车“火箭式”,在竞赛中获胜,从此开始了蒸汽机车铁路运输的时代。1872年英国开始普及有座位的车厢,正式出现运客火车。
铁路运输的发展将轨距的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至今国际通行的标准轨距就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布鲁内尔提出来的,英国直到1892年才予以统一。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为21万公里,到1900年已达79万公里。
20世纪初,由于用三级膨胀式蒸汽机和带过热器的机车,燃料消耗率进一步降低。机车和列车的结构有了较大改进。1936年至1938年间,英国的格莱斯雷先后设计出非流线形的“太平洋”号和流线形的“大西洋”号机车,时速分别达到182.5公里和203.5公里。1938年法国制成时速为202公里的高速蒸汽机车。
由于蒸汽机车燃料消耗率高,体大笨重,污染严重,以后逐渐被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所取代。1926年至1929年间,德国制成直接用齿轮传动的和压缩空气传动的柴油机车。1932年在德国的柏林至汉堡和英国的东北铁路上分别出现时速为125和101.5公里的柴油机车。但由于柴油成本高和机车速度尚低于蒸汽机车,在欧洲未能推广。美国则因柴油比较便宜,并在 1935年出现了标准化的组合式柴油机,大大促进了柴油机车的发展,1945年已有4000台。
60年代初各发达国家开始成批生产4000~6000马力的柴油机车。到70年代前期,柴油机车功率已成系列,数量满足要求,很多国家停止使用蒸汽机车。1981年,英国制成时速高达270公里的高速柴油机车。
继柴油机车之后,电力机车又逐步发展起来。1879年柏林博览会展出第一台可供实用的电力机车,并在德国使用。电动机的转速可随负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运行安全,设备简单,无污染,操纵和制动方便,而且还可以从发电站接受强大的电源,在短时间内产生必需的起动功率,便于高速行驶。
1955年,法国制成高速电力机车,时速达332公里,1981年又增加到380公里。电力机车的最大困难是架空线路和变电设备成本过高问题,美国用单相交流电进行远距离输电,其成本比直流线路低三分之二,因而被广泛采用,迎来电力机车大发展的新时期。
“长辫子”火车
1879年出世的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是利用两条铁轨之间的第三条轨将电力引进机车里的。这种供电方式适合于电压和功率都比较低的情况。
随着电力机车的发展,要使它跑得快,运载量大,就得提高电力机车供电系统的电压和功率,因而需要使用高压输电线和变电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使用设在地面上的第三条轨供电的方式了,因为这既不安全,又给使用带来不便。
1881年,德国试验成功一种适合以高压输电线供电的电力机车新的供电系统,叫做“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也就是将电力机车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实际上,这种供电系统和现在城市中的有轨电车相似,在车顶上装着一条“长辫子”。它与以前使用蓄电池的电动机车的主要不同在于,它自身不带电源,由电厂供电,所以机车的结构比较简单,但需要一套供电设备。
这种装有“长辫子”的火车,依靠装在车顶上的受电弓子把电力从架在空中的电线上引到机车里。高压输电线送来的电是高达110千伏的三相交流电,必须经过牵引变电所变成25千伏的单相交流电,方能供机车使用。因此,在电力机车行驶的铁道沿线上,每隔50公里左右设一个牵引变电所。变电所的电又被送到邻近的沿线接触网上,通过机车上的受电弓将交流电引到机车的整流器上,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使直流电动机旋转,再经过一套传动装置,带动车轮转动,机车就会跑动起来。
电力机车虽然问世较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大量普遍地使用起来,已成为铁路机车家族中的佼佼者。
人们将电力机车称为神通广大的“火车头”,就是因为它比蒸汽机车有着以下独特的优点:
一是它的马力大,拉得多、跑得快、爬坡的劲头足。例如,我国在 50年代末期修筑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 (鸡)成(都)铁路,就充分发挥了电力机车的优越性。从宝鸡到成都,第一道关口就是要翻越气势雄伟的秦岭。过去用3台蒸汽机车拉一列950吨货车上秦岭时,像老牛拉车每小时才行走18公里。蒸汽机车下坡时是靠闸瓦制动的,而闸瓦因摩擦就会变热,如果不及时冷却就难以将机车制动住。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蒸汽机车的下坡速度比爬还慢,有时甚至走走停停,以便使受热的闸瓦有足够的时间冷却。后来用3台电力机车取代同样数量的蒸汽机车,就能拉着2400吨的货物,以时速50公里快速上坡,比蒸汽机车在运货量和速度上都提高了近两倍。电力机车下坡时,采用电阻制动,使列车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下坡,既快速又安全。
二是电力机车用的是“干净”的电能,它不冒黑烟、扬灰渣,因而不会污染环境。即便是通过几公里长的隧道,旅客也不必担心浓烟和废气熏人,也不会被讨厌的煤灰渣迷住眼睛或弄脏衣服。机车驾驶人员也能在宽敞明亮的司机室进行操作。
三是电力机车操作简便,出车前的准备时间短,不像蒸汽机车那样,既要装煤,又要加水,也不像内燃机车需要加油。无论是在缺水的沙漠地带,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区,只要有电力供应,电力机车就能牵引列车昼夜行驶。
四是电力机车使用的是电能,既可由煤炭、石油来发电,也可由水力、核能、天然气、地热、太阳能等发电,能量来源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丰富,而且效率高。蒸汽机车的热效率只有 7%;内燃机车的热效率较高,也仅为28%;而采用火力发电的电力机车,其效率可达30%,若以水力发电时,热效率高达60%~70%。
本世纪50年代,由于石油得到大量开采,价格低廉,所以世界各国郡在研制和使用内燃机车,而把电子机车放在次要地位。但是,在石油生产国提高石油价格,发生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又把注意力转向了电力机车,从而促进了电力机车的迅速发展。
当时欧洲各国的电力机车的发展较快,如瑞士、荷兰等国研制的电力机车和供城市交通使用的有轨电车。日本制成了一种交直流两用电力机车,使用更为方便。
我国对电力机车使用很重视,除了建成宝成路电气化线路外,又修建了多条电气化线路,大大提高了机车的运载量。与此同时,我国还研制成了“韶山”型电力机车,也投入使用。
电力机车除了在铁路和城市地面交通(即有轨电车)使用外,还多用于城市中地铁,如意大利米兰市地铁、我国北京地铁用的电力机车等。现在的北京地铁电力机车上的“长辫子”已经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是将“长辫子”从车顶上移到铁轨旁边的路基上。这样,架设和检修都很方便,但路轨附近有触电的危险,所以严禁乘客跳下站台,以保证人身安全。
目前,有的国家已制成了具有万匹马力的电力机车,使火车的速度超过了每小时200公里。还有的在研制14000马力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将会使火车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看来,电力机车将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内燃机车
据报载,从1992年6月1日起,北京铁路分局结束了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客车的历史,改用内燃机车,以提高列车的速度和正点率。
为什么要将蒸汽机车送到“历史陈列馆”而启用内燃机车呢?这是因为内燃机车在许多方面比蒸汽机车优越。优胜劣汰,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下面就让我们寻踪追迹,看看它们的发展过程和内燃机不凡的本领。
人们在使用蒸汽机车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机车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的锅炉既大又重,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前途。在锅炉里,用煤将水加热成蒸汽,再通入汽缸里,从而推动机车前进。有人设想,如果将这种笨重的锅炉去掉,使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用所产生的气体来推动车轮旋转,就可以克服蒸汽机车的主要缺点。于是,一些科学家便开始进行研究试验。
1866年,德国人奥托首先制成了一种燃烧煤气的新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蒸汽机在汽缸外面的锅炉里燃烧燃料不同,它是在汽缸内点燃煤气的,然后利用气体的压力推动活塞,从而使曲轴旋转。因此,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为火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生机。
后来到了1894年,德国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车。这种没有大锅炉的新机车,既不烧煤,也不烧煤气,而是用柴油作燃料。它所用的柴油机是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发明的。从此,内燃机车就成了火车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员,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车虽然出世较晚,但它后来居上,比火车家族中的大哥哥蒸汽机车的本领高强,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突出优点是:
1.速度快。内燃机车起动迅速,加速又快。通常,蒸汽机车的最大时速为110公里,而内燃机车的最大时速可达180公里,使铁路通过能力提高25%以上。
2.马力大。蒸汽机车的功率一般为3000马力左右,而内燃机车可以达到4000~5000马力,因而运载量就多。
3.能较好地利用燃料的热能。蒸汽机车的热效率一般仅为7%左右,而内燃机车可达到28%左右,提高了3倍,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燃料。
4.适合缺水地区使用。蒸汽机车是个用水“大王”,一列火车平均每行驶10公里,就得消耗水3~4吨。通过干旱的缺水地区,火车就需要自带用水。据统计,在缺水地区运行一列火车,如果有10节车厢,其中有3节车厢是用来装水的。而内燃机车用来冷却的水仅需要几百公斤,供循环使用,内燃机车上一次水,可连续行驶1000公里,因而它被人们誉为“铁骆驼”。
5.司机驾驶操作方便。内燃机的司机不需要像蒸汽机车那样加煤加水,而且驾驶室内明亮宽敞,司机操作时视野开阔,既方便又安全。
有的人可能认为内燃机车和汽车都是使用的内燃机,两者的结构原理应是相同的。其实,它们是不完全一样的。汽车是利用内燃机产生的动力直接推动车轮转动,而内燃机车则是先通过内燃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再用电能使电动机旋转,从而驱动机车前进。所以,通常也将内燃机车称做“电传动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出世后,以其明显的优势很快就压倒了蒸汽机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内燃机车所用的燃料——石油价格较低,能大量供应,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内燃机车的发展。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都用继制成了内燃机车,并且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了铁路机车内燃化,使内燃机车得到了较广泛的使用。
我国于1958年研制成了第一台内燃机车。到1969年,已制造出4000马力的大功率内燃机车,如“东风型”、“东方红型”和“北京型”内燃机车等。现在,我国在许多铁路线上已有各种类型的内燃机车牵引着长长的列车在驰骋着,一些主要干线的直达客车基本上实现了内燃机车牵引。
内燃机车除了通常使用的电传动内燃机车外,还有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和适用于寒冷缺水地区的燃气轮机车。
液力传动内燃机车是将内燃机产生的动力,通过液力变速箱、万向轴、车轴齿轮箱等设备,使车轮转动,从而带动车辆前进。早期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采用类似于蒸汽机车的连杆驱动。
燃气轮机车是现代化内燃机车的一种。这种机车的内燃机与喷气式飞机的原理相同。它比一般内燃机车的马力大,振动小,结构简单,行驶安全可靠,而且容易制造。世界上第一台燃气轮机车是1941年在瑞士制成的。由于它特别适用于高寒、缺水地区使用,近年来发展很快。法国已研制成并投人使用第二代和第三代燃气轮机车,其中第二代燃气轮机车的最高时速就已达到260公里。目前,燃气轮机车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化机车的一个得力的方面军。
高速火车
从世界上第一台火车问世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火车
“年龄”的增大,它也日益现代化了。目前,世界各国虽然主要使用的还是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包括燃气轮机车)(也有一些国家还在使用蒸汽机车?
苏州新火车站正式开建了,这意味着2.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整个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又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意味着苏州中心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再次加速。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整个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的建设、推进,这一地区原有的交通相对混乱、环境脏乱差等状况将得以根本改变,一个与苏州城市文化风貌相吻合的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正在崛起,一个集交通、商务、办公和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功能区将展示在世人面前,周边成千上万的苏州城市居民也将告别原来的“低位”生存、生活状态,走进现代新生活。
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于旭辉说,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既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需要,又是增强苏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苏州城市品位、形象以及做强做大做优做美苏州的需要,更是提高周边老百姓生活质量、改善民生的需要。
新建一个现代综合功能区,解决两个“低位”难题
火车站地区是苏州城市最重要的陆上“窗口”。然而,在这样一个体现苏州城市形象的区域内,交通混乱和环境脏乱差等情况非常突出,区域城市功能水平、周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相对处于“低位”状态。整个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把火车站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解决这两个“低位”难题。
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在火车站地区的公交线路共有50条,其中从火车站地区始发的公交线路有19条,经过火车站地区的公交线路有31条;同时,还有大量的出租车辆和社会车辆。但是,由于区域内路网脆弱和道路不畅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火车站地区人流、车流相互干扰、换乘不方便和集散能力非常有限。每到客流高峰时,许多出站旅客要步行好长一段距离才能乘上公交车或者出租车,影响了苏州城市形象。
由于城市功能不到位,火车站地区的环境脏乱差情况也非常严重。火车站边上的棚户建筑,农村住宅与城市居民小区混在一起,各种小吃店参差不齐,以及垃圾遍地环境脏乱等状况,与苏州的地位以及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城市发展要求相差很远,直接影响到苏州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推进步伐以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建设新火车站和对火车站地区实施综合改造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整个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中,解决这一区域的交通混乱状况和破解交通“瓶颈”是重中之重。在涉及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的10大工程中,通过对新火车站扩建站屋、扩建车站广场、增加苏州站始发旅客列车,以及增加轨道交通、增加公交、长途客运车辆和出租汽车的换乘站等,使苏州新火车站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其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北环快速路工程、官渎里全互通立交改造和北环快速路东延工程以及人民路、广济路、齐门路和梅巷等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理顺区域交通组织,使整个火车站地区的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成为对接互联的现代化区域路网,解决古城区至北部地区的交通“瓶颈”。同时,通过增建公交场站和区间长途客运场站,充分利用城市三层地下空间,大幅度增加停车设施,改善区域交通等环境,进而提升北部地区城市功能,并直接带动和加快平江新城和相城区建设。
铁路苏州站站长李勇告诉记者,到2009年2月新火车站北站屋建成后,南来北往的旅客将再也不用背着大包小包出站找车回家了,高峰时一票难求、排几十个小时队买一张车票的情况也将成为历史。
数千户老百姓改善了生活,平江新城还拿到了一张招商“大牌”
“我外婆家的三个阿姨、三个舅舅现在都住在新天地家园北区,串门可方便了。”住在新天地家园的周先生说,他的外婆全家原来都住火车站北面的苏站村,因为火车站改造而动迁了,现在在新天地家园的安置小区,阿姨、舅舅他们每户都自住一套房子,出租一套房子。
周先生细数着家园的新变化,“原来用瓶装液化气,现在变成了管道煤气;原来是农网电,现在变成黑白电(峰谷电)”。更让周先生津津乐道的是,住在新天地小区,出行十分方便,“原来只有一条8路公交,现在,苏站路宽了,公交经过我们小区的有5条。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涉及广济路向北延伸,也要经过我们小区,马上北环路也要通到家门口……”“以前的火车站脏乱差,新火车站要建了,家门口又要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外地游客以后来苏州,看到的是新站,我们也会为之感到自豪。”
目前,在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进程中,周边区域已有5000多户居民告别了原来环境脏乱、配套设施差的生活,搬进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居民新村。仅平江区城北街道的苏站村,就涉及300多户居民、近百家沿街店铺、30多家工厂拆迁,苏站村现已变成了苏站社区,村民也变成了居民,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类似周先生一家的变化。
苏站村的变迁以及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只是老百姓受惠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的生动一例。平江新城管委会主任吴佩民说,随着包括苏州新火车站正式开建在内的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它也给平江新城内基础设施完善、人气提升、招商工作、新城形象塑造等带来巨大的推力。
早在2004年,平江区就启动了新城建设,但真正让平江新城这片10平方公里土地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是,位于新城内的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的启动。随着今年人民路北延、广济路北延、齐门路北延等工程相继开工,使交通“瓶颈”不断被打破,让新城地理区位、交通枢纽优势更加凸显。新城定位也进一步清晰:平江新城逐步确立了苏州次级中央商务区(SCBD)、中心城区北部第一窗口的全新定位。据悉,目前平江新城累计共实施了基础和公建设施45项,投资20亿元。其中,在已建14公里道路的基础上,平江新城内的人民路北延、广济路北延、新莲路一期等总长14.94公里的12条道路也正在建设中。
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的推进,正助推平江新城的商贸服务业招商工作。火车站地区的苏州城北“第一窗口”的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慕名而至。截至今年9月,平江新城共引入现代服务企业101家,注册资金已达2.08亿元。平江新城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新火车站的开工,必将增强客商投资平江新城的信心,所以新火车站开工,无异于为平江新城打出了一个现成的招商“招牌”。
随着火车站的开工,新火车站周边商圈的购物、观光、休闲等功能,与平江新城的商务商贸定位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补,同时,新火车站带来的人气,也会给平江新城内客商提供良好的客源和商机。平江新城的工作人员举例说,位于平江新城商贸区的万达商业广场,由大连万达集团投资建设,是一个聚集商贸、办公、居住、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项目,万达广场目前已与家乐福等万达长期合作伙伴签约,相信新火车站的开工,将为万达广场提供巨大的人气和商机。
年发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苏州站长期超负荷
苏州建设新火车站,是改变苏州站长期超负荷运行现状,提升现代交通水平的现实需求,更是苏州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据《苏州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廿五日,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铁路轨道铺到苏州后,苏州在现在火车站原址设立了车站。这是千年古城的第一座铁路车站。当时苏州境内共有铁路线46公里。
一个多世纪以来,沪宁铁路不断延伸,先后连接起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以及北京、天津和上海四省三市,成为总长1464公里的交通大动脉。目前承担着东北、华北、西北及中南、西南北部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客货运输任务,京沪铁路所经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铁路运营长度虽然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2.2%,却承担了全国货物周转量的8.9%,客运周转量的12.4%,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负荷最大的铁路运输通道。
据记载,沪宁铁路苏州段通车时,烧煤的蒸汽机车不但只能牵引四五节车厢,而且要装上满满一车煤炭后才能从上海开到南京,燃煤机车一发动,烟尘满天飞扬,噪声不绝于耳。1976年7月,京沪铁路全线(苏州段在1975年开始使用内燃机车)开始用东风8B内燃机车牵引客货列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前后用了整整70年。去年6月24日,京沪电气化铁路正式开通,其牵引车厢的火车头全部由内燃机车改为电力机车,从此苏州铁路迎来了电气化时代。
然而,建于1982年的铁路苏州站明显落后了,特别是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州站的站容和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乘客的乘坐需要。当时按日发送旅客2万人次进行设计和建设,站房面积仅有7000平方米,候车室面积为4500平方米,最多能容纳3500人候车。而目前苏州站承担着日发送旅客量最高已接近5万人次、年发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的重任,其规模已达到了全国铁路特大站标准,成为全国铁路线上最繁忙的车站之一,旅客列车密度达到极限,尽管苏州站进行了几次大的挖潜改造,但目前已无潜力可挖。特别是每当春运、“十一”黄金周等期间,铁路车票一票难求,常常出现许多急着回家的旅客排几十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车票的情景。
新建火车站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本文来自作者[夏侯林莹]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36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夏侯林莹”!
希望本篇文章《哪里有关于秦皇岛港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港口简介1、地理位置秦皇岛港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辖境。该港坐落在环渤海圈北岸的中端,西南临渤海湾,东北近辽东湾,同大连港、天津港成鼎足之势,堪称北中国及北京的重要门户。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