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很常见的收藏品之一,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器。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入门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入门书籍
1、《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
全书共分五编:古代陶器、原始瓷与青瓷的烧制成功、隋唐五代与辽的陶瓷、宋金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陶瓷等。考文物专业人员时候,必读的基础书,通俗易懂,内行可以入门,外行粗度也不会生涩。掌握一些中国古代陶瓷的总体特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每一个年代按着种类来区分,图少,理论性比较强,实操性比较弱。
2、《中国陶瓷史》,作者是叶喆民,新知三联店出版的图书(陶瓷专著)
以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础,补充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修订而成。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生动、翔实,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文物考试推荐参考书,虽然每年都考不了十分的题。此书应该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放在一起,补充《中国陶瓷》少图的特点。此本着重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比较简略。由于图多,阅读起来不乏味,而且权威。为无基础的人力荐。
3、《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两木出版
本书是耿宝昌先生积毕生心血写就的一部经典之作,内容论述周详,剖析精微,足以启迪后学,发人深思,实数文物鉴定方面富有真知灼见、图文并茂之难得佳作。本书主要内容有明代瓷器鉴定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代瓷器鉴定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明清瓷器款识,仿古与后仿瓷。此书为著名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老先生的唯一著作,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古董瓷器收藏方法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 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 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 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瓷器的收藏价值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瓷器做为古代文物的一种,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瓷器有三方面收藏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历史认知价值和经济投资价值。其经济价值决定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同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造就了经济价值的高昂。
在古代,瓷器代表着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习俗喜好、文化艺术修养、宗教信仰和制瓷工艺水平,甚至是使用者及制造者思想意识,根据使用者的地位在制造时被划分成了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两大发展系列。
事实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民窑瓷器都拥有着比官窑瓷器更加广泛的使用群体,更加活泼的艺术思想,体现着民众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好恶取向和思想变化。而历史的风雨虽然让绝大多数民窑瓷器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让其中的幸存者焕发出灿烂的彩虹。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投资官窑瓷器实际上是投资它的皇家地位,而收藏民窑瓷器,收藏的是民窑瓷器的多元思想。
目前市场中能见到的明代民窑瓷器完整器多为青花罐和碗盘,彩瓷完整器十分少见,其中罐的市场价值已经很高,只有盘碗碟的价格还徘徊在相对的市场低位,呈现出理论研究和市场价格的两大洼地。
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组合成瓷器的特征,即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的某些缺点及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
什么人学陶瓷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
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
“南海Ⅰ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揭开柴窑「 ”千古之谜”细说耀瓷「 ”前世今生”
适合二十多岁的人学习
如果只是想学陶瓷制作,找个陶瓷厂实习一下就好了,或者找个陶吧,陶艺村之版类的作坊,跟师傅学几权个月就可以了。
如果是想学原料,配方,热工,设备,硅酸盐物理化学相图,结晶矿物等,那是要找个学校上一下的。
如果想上学,可以直接跟学校联系,有进修,委培等,跟普通本科生一起上课,但只学专业课,可以不用学前两年的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也就是说,有一年半就可以学完了。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16466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耀瓷小镇: 千年耀瓷耀古今 一河两岸美如画 「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是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对柴窑的描写。 「 ”太震撼了,柴窑瓷器的声音竟如此清脆响声,宛如洪钟、扣人心弦,难怪古人说它‘声如磬’,不愧为中国‘诸窑之冠’。”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一游客赞叹不已。 「 ”柴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 ”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瓷器,被后人誉为「 ”五大名窑”之首 「 ”诸窑之冠”「 ”中国瓷皇”。 因柴荣在位仅五年,柴窑烧造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的传世品及窑址,成中国古陶瓷史上的「 ”千年之谜”,谚云柴窑「 ”片值千金”可谓价值连城。 为了揭开柴窑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证明柴窑的真实性,捍卫柴窑在五大名窑中的地位,陶瓷学者和藏家们苦苦追寻,从未停歇。 「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究竟是啥模样?它的窑址到底位于何处?它和铜川耀州窑有着怎样的关系?新时代,如何让文物「 ”活起来”,让文化「 ”火起来”? 五代天青釉高浮雕三朵牡丹双流壶 探微:何为「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 「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归田集》云:「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 ”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据记载,柴窑的半只盏在晚清民国时期在北京可换一座四合院。 相传周世宗在位时,窑匠向柴宗请示烧造瓷的器颜色,柴世宗答以「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天青色的精品。 走进西安柴窑博物馆,在时光流转中领略「 ”工匠之美”, 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的柴窑文化让人叹为观止,登峰造极、精美绝伦的柴窑瓷器让人啧啧称赞,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让人大饱眼福······ 「 ”明如镜” 西安柴窑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从收集的史料文献、碑刻记载、瓷片标本和完整器物等多方面讲解了柴窑瓷器的产地论证和柴窑的特色,印证柴窑「 ”出北地”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来宾破解柴窑「 ”千古之谜”。 为了让来宾领略柴窑瓷器的魅力,王学武取出一些收藏的瓷片标本让大家上手触摸,并不时的用手电照射瓷片,展示上面神奇的图案和透光现象,美丽的天青色和「 ”滋润细媚”令人拍案叫绝。 当用灯光贴在花瓣的背面,正面就会出现一轮「 ”明月”,四周是一片青天,晶莹剔透、釉面光滑,可以照进人影(古时特指铜镜),轻轻叩击它的盏壁,可以发出金属般的石磬声,悠扬悦耳、连绵不绝。 「 ”有外国专家说:‘不到西安柴窑博物馆,就不能说真正了解中国古陶瓷。”王学武说,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柴窑,将精品柴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展示好,让世界人民能真正领略‘中国瓷皇’之美。 据介绍,柴窑在铜川的观点已得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研究员和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认可。 在耿宝昌看来,破解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马未都在其作品《瓷之色》中说,「 ”近年来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终于趋向于真实。” 「 ”薄如纸” 揭秘:柴窑和耀州窑有啥关系? 明朝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记载了「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 「 ”北地”在哪里? 关于柴窑的窑址,学术界也有各种论述,有「 ”河南说”、「 ”景德镇说”、「 ”浙江说”等观点。 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院长、柴窑研究权威禚振西先生在《柴窑探微》中说,「 ”北地”是郡名,而非南北方俗称或习惯称呼,耀州在历史上确属北地郡,历史文献及《耀州志》有详述,并有大量碑刻、题记瓷证。 上世纪80年代,在铜川耀州窑遗址发掘中找到了五代时期的地层,出土有精美的天青釉瓷标本,还发现有「 ”官”字款和龙凤纹饰的瓷标本。发掘者提出,其晚期的淡天青釉瓷应是柴窑的淘汰品。 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禚振西大胆提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也就是铜川耀州窑遗址所在地,揭开了柴窑神秘的面纱,她认为「 ”耀州窑在五代首创天青釉色”,柴窑为耀州窑的前身。 2014年5月,被中外古陶瓷学界苦苦寻觅数十年之久的柴窑,经部分古陶瓷研究专家论证,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文献记载的柴窑器最为接近,换言之,柴窑的故乡就在铜川耀州窑。 五代时期耀州窑天青釉高浮雕剔刻双龙双凤壶、天青釉牡丹双流壶、中华天青第一杯等实物证明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真实存在和柴窑「 ”诸窑之冠”的精美绝伦。 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了柴窑出北地 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馆长李彦君在《柴窑与耀州》书中写到,柴窑是贡瓷,而非官窑,柴窑并非像人们像的那么神秘,只是后周耀州贡瓷中的精品瓷器。 在李彦君看来,柴窑主要以釉色见长,品种并非单一,而是包括耀州贡瓷中的几个品种的合称,其中包括白胎型、黑胎型、黄土足型和刻花型。 李彦君认为,耀州发展至后周,已达整个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期无论是胎质还是釉色质量都堪称耀州窑历史之最,正如《事物绀珠》所载;「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 ”五代耀州窑符合最初关于柴窑地点的文献记载地区,并且具有唯一性,耀州窑产品完全符合诸多文献记载的诸多特征,即主要有四种产品,五代耀州窑为后周质量最佳的官用瓷,也是全国最佳的瓷器产地之一。”李彦君表示。 国宝耀瓷珍品倒流壶 创新:如何弘扬柴窑文化,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 ”十里窑场不夜,精比琢玉耀州瓷。”铜川的耀瓷,是陕西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展示铜川新名片、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耀州窑创建于唐,鼎盛于宋,是中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和北方青瓷的代表,也是中国各大窑系中烧造历史最长的窑系,曾随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其中知名的北宋五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现作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被以国礼相赠印度总理莫迪。 忆往昔,「 ”丝路明珠”耀州窑演绎峥嵘岁月,看今朝,「 ”中国瓷皇”柴窑再现「 ”芳华”闪耀世界。 「 ”五代末的耀州窑就是柴窑,柴窑文化与耀州窑文化一脉相承,如何变耀州窑文化符号为经济符号,壮大陶瓷产业?”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建平介绍,近年来,铜川市委、市 ***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陶瓷产业培育成铜川新的支柱产业。 2017年,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抢抓国家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 ”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 ”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为定位,建设「 ”耀瓷小镇”,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重振耀瓷雄风 打造丝路瓷都 耀瓷小镇规划建设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瓷韵公园、耀瓷坊等九个旅游板块,以及凤凰新城、东塬现代陶瓷产业园两个功能组团,面积2.8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8.8亿元。同时,规划建设占地3.3平方公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打造集耀瓷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文化交流、教学实习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去年,铜川市委、市 *** 主办了「 ”历史的邀约·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在铜川耀瓷小镇开幕,10天19场活动,吸引游客19万人次 ,**《我在耀瓷小镇等你》近日也荣获国家**局公映许可证。 「 ”一带一路”,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 ”筑梦空间”,重振耀瓷雄风,打造「 ”丝路瓷都”, 让耀瓷文化在「 ”一带一路”闪耀。 经过千年传承发展,耀州窑形成了工艺瓷、日用瓷、建筑瓷、新型陶瓷等众多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陶瓷文化产业新城、水韵公园、瓷韵公园和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实现了从煤城到「 ”瓷”城的蝶变。 近日,从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传来好消息,铜川市人民 *** 和陕西和谐集团成功签约,陕西和谐集团拟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耀州窑文化基地「 ”一河两岸”6平方公里的耀瓷小镇文旅项目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项目。 耀瓷坊 「 ”下一步,我们将在耀瓷小镇建设柴窑文化博物馆,今年10月份,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还将联袂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在耀瓷小镇召开第三届柴窑文化论坛,揭开柴窑「 ”千古之谜”,解析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国古陶瓷文化与耀州窑的发展和繁荣。”何建平说,努力把耀瓷小镇打造中国瓷文化高地和研学旅行新营地,让耀瓷在新时代焕发璀璨的光芒。 铜川市市长李智远表示,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要抢抓「 ”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把耀州窑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守正创新,推动耀州窑文化走出去,实现耀瓷文化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响耀州窑品牌,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把耀州窑文化符号打造为转型发展新名片。 从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到打造全域旅游「 ”铜川样板”,从曾经「 ”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构建「 ”全景铜川”,耀州窑千年不熄的窑火,在新时代将燃烧得愈加旺盛,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一河两岸崭新画卷正在铜川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张英杰)
本文来自作者[似子轩]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335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似子轩”!
希望本篇文章《瓷器收藏入门书籍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瓷器是很常见的收藏品之一,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器。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入门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入门书籍 1、《中国陶瓷》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