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熊猫: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
特点: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只,人工饲养约100只。
习性:独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
繁殖: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仔成功。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2、雪豹: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国外见于中亚地区。
特点:雪豹的突出特征是尾部长而粗大,与体长比例为1:0.75至1:1之间。它们栖居于海拨27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地带。
习性:独居,夜行性,晨昏 活跃。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以山羊、岩羊、斑羚、鹿等为食,兼食黄鼠、野兔等小型动物。
繁殖:2-3月,孕期93-110天,每产2-4仔,2-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95年繁殖成功。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3、小熊猫:
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云南、西藏。国外见于缅甸、印度、
习性:集小群,夜行性。感官不甚灵敏,性机警、温顺,灵活、善攀爬。以竹叶、竹笋、树叶、果实、小鸟、鸟卵等为食。
繁殖:2-3月,孕期3-4个月,每产2-3仔,约2岁性成熟,寿命约10年。北京动物园1954年开始饲养展出,1967年繁殖成功。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4、麋鹿: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孑余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
习性: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繁殖: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2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
5、河马:
分布于非洲热带的河流间。河马栖息在河流附近的沼泽地及芦苇中。
习性:成对或结小群,夜行性,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无定居。性温和,善游泳,皮肤排出液体含红色色素,俗称为“血汗”。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
繁殖:不固定,孕期约8个月,每产1仔,3-5岁性成熟,寿命40-5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开始饲养展出,1959年繁殖成功。
特点:河马常常潜伏在水中,每隔3-5分钟到水面呼吸一次,最长能潜伏半小时。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而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6、金丝猴:
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中国特有种。
习性:金丝猴(又名仰鼻猴)生活在海拔1500 ;3000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群居,日行性,树栖性。性机警,善攀爬,行动迅捷,喜在清晨鸣叫。以各种树叶、嫩枝、果实、苔藓等为食,亦食昆虫、鸟卵和雏鸟。
繁殖:9—11月,远期孕期约7个月,每产1仔,6岁性成熟,寿命 18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7、冠斑犀鸟:
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等省区。国外见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及马来半岛。
冠斑犀鸟(又名斑犀鸟、印度斑犀鸟)因其头上部生有带黑斑的冠状盔突而得名。
习性:它们栖居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集小群,日行性。树栖,留鸟。性机警,稍遇惊吓,立即飞去。飞行时喜滑翔,头颈前伸,酷似飞机,故得名"飞机鸟"。以各种果实为食,亦食昆虫等。
繁殖:4-5月,营巢于树洞、岩洞中、每产2-4卵,孵化期约1个月,晚成鸟。北京动物园1978年首次饲养展出冠斑犀鸟。中国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8、白鹤: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外见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印度、伊朗、阿富汗、日本等地。
白鹤(又名西伯利亚白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苔原的河、湖、池、沼浅水水域。
习性:成对或结小群,迁徙时集大群,日行性,性机警、胆怯。候鸟,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以植物叶、嫩芽、茎、块根等为食,偶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
繁殖:6-8月,营巢于沼泽地土丘或水中小岛上,每产1-2卵,孵化期30-31天,早成鸟,3-5岁性成熟,寿命约50-6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首次饲养展出白鹤,1989年繁殖成功。中国1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9、眼镜蛇:
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
习性:眼镜蛇(又名膨颈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种环境中。独居,昼夜均有活动。性凶猛,遇异常时,昂起身体前部,并膨大颈部,发出"呼呼"声。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
繁殖: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北京动物园19 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中国一般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特点: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10、独角犀:
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独角犀(又名印度犀)生活在高草地、芦苇和沼泽草原地区。
习性:独居、夜行性。视觉较差,嗅、听觉灵敏,行动迟缓,喜泥浴,几乎无天敌。晨昏觅食,以树叶、野草为食。
繁殖:不固定,孕期17-18个月,每产1仔,4-7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年。北京动物园1958年开始饲养展出。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本目包括3科6属16种动物。它们多是些大型草食动物,其特征是第三趾发达,其余趾不发达或退化,躯体的重量及全足的中轴线也在第三趾上。
特点:独角犀的头颈部、肩部和臀部具有又大又厚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似的突起,形如古代武士的甲胄。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11、大猩猩:
分布于非洲的喀麦隆、加蓬、几内亚、刚果、扎伊尔、乌干达等地。
特点大猩猩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高可达1.7米左右,体重近300千克,有三个亚种:低地大猩猩、高山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
习性:大猩猩栖居于海拔1500-3500米赤道热带雨林地带。集家族小群,日行性,具社群行为、领域行为。雌性及幼体常在树上活动、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觅食。以树叶、嫩芽、花、果实等为食。
繁殖:不固定,孕期8.5-9.5个月,每产1仔,7-10岁性成熟,寿命40-50年。北京动物园1979年开始饲养展出,1982年繁殖成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2、绯胸鹦鹉:
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习性:绯胸鹦鹉(又名鹦哥)栖息于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
繁殖:12月一次年4月,营巢于树洞中,每产3-4卵,孵化期约1个月,晚成鸟。北京动物园建园时即有饲养展出绯胸鹦鹉。中国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3、褐马鸡: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中国特有种。
习性:褐马鸡(又名角鸡)栖息于低山丘陵林中。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以植物嫩叶、芽、茎、花、果实、种子等为食。
繁殖:4-6月,营巢于林间灌丛、草丛中,每产6-9卵,孵化期26-27天,早成鸟,2-3岁性成熟。中国1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14、野马:
分布于中国的新疆部分地区。国外见于蒙古。野生种难寻觅。
习性:野马(又名蒙古野马、普氏野马)生活在草原、丘陵、及沙漠地带。集群,日行性,无定居。感官敏锐,性机警、凶野,耐饥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藓等为食。
繁殖:5-6月,孕期11个月,每产1仔,3-5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北京动物园1980年开始饲养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特点:本科野马体型不大,但比较粗壮,与家马的主要区别是:头部比例较大,耳小,颈上短鬃是竖立的,额上无额毛,吻部为白色的。
15、白熊:
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国家。?
习性:白熊(又名北极熊)是仅次于阿拉斯加棕熊的陆生最大食肉动物之一,体重可达750千克。白熊栖居于北极附近海岸或岛屿地带。独居,常随浮冰漂泊。性凶猛,行动敏捷,善游泳,潜水。以海豹、鱼及鸟、腐肉、苔原植物等为食。繁殖:3-5月,孕期约8个多月,每产1-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北京动物园1953年开始饲养展出,1962年繁殖成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动物的形状……是外观吧。结构是指生理结构吧……
现在的初中生啊……我就挑我比较喜欢的10个动物吧。已经很简略了。还觉得多,自己看着删吧。
1.骆驼 (Camel,llama)
外观、结构: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适应沙漠。
2.少棘蜈蚣(Scor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
外观、结构:成体体长110-140毫米,有21个体节。步足21对。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颚肢内部有毒腺,易于捕猎。
3.海南捕鸟蛛(Ornithoctonus hainana)
外观、结构:雌蛛体长45~51毫米。头胸部长29~31毫米,宽22~24毫米;腹部长16~20毫米,宽26~29毫米。背甲低,呈黑褐色,密布灰白色长毛和稀疏的浅**毛,边缘具密集的黄褐色硬长毛。百度上有照片。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头部有一对毒牙,毒性强,性情凶猛,好猎手。
4.东亚钳蝎(Scorpionidae)
外观、结构:身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全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尾部末端有毒腺。捕食时毒针刺入猎物。
5.黑曼巴(Dendroaspis polylepis )
外观、结构:非洲最大的毒蛇,体型修长, 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 最长记录可达4.5米. 头部长方型, 体色为灰褐色, 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此蛇最独特的,是它的口腔内部为黑色.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 前沟牙毒蛇, 毒液为神经毒, 毒性极强
6.大鳄龟(英文名:the 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 拉丁文名:Macroclemys temmincki)
外观、结构:保持了原始龟的特征,嘴巴、背甲盾片、红舌都很奇特。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 锋利。背甲盾片呈棕褐色, 13块盾片呈纵横3行排列,背甲边缘有许多锯齿状突起。头和颈上有许多肉突。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舌上有一个鲜红色的蠕虫状肉突,作为诱饵,诱鱼入嘴。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坚硬得像钢鞭一般,用来击昏岸边小动物,然后吃掉。
7.北极熊:
外观、结构: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保暖。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
8.日本医蛭:
外观、结构: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但背部和纵纹的色泽变化很大。背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口内有3个腭,腭背上有1列细齿,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有吸盘。吸人、蓄血液。
9.喙头蜥(Sphenodon punctatus)
外观、结构:体长500~800毫米。雄性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鬣。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本物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松果体。其它动物中,松果体通常退化并深埋于颅腔内,而喙头蜥的松果体则露出并可感光。
10.犸君颅龙(majungatholus ):
外观、结构:肉食 典型体长7-9米 推测体重4吨
恐龙嘛。只有化石。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来自马达加斯加白垩世的三个分离的化石含有无数的恐龙骨头,这些骨头上有兽脚恐龙犸君颅龙的典型的牙印,其中一些牙印在犸君颅龙的骨头上。表明,犸君颅龙可能曾将捕食同类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还推测这是一种长羽毛的恐龙,羽毛是吸引异性用的!!
本文来自作者[迎桃]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24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迎桃”!
希望本篇文章《我需要各种动物的详细介绍 主要是习性 特点_2》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大熊猫: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特点: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只,人工饲养约100只。习性:独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