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陈述现象—展示发现—希冀将来”的文路,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文章脉络清晰,文质兼美,和单元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科普类课文联系紧密,主题突出,并与第七组学习专题“立志成长”互为呼应,传递科技的神奇,歌颂人类的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开放的、有活力的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兼顾学生学情,我确定了“读文识字学词、品文积累语言、赏文提高认知”的教学目标,围绕“恐龙飞向蓝天”这条主线,走“谈话导趣——析字导学——品句导读——归纳导思”的教学思路。力求在阅读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一、谈话导趣,悄然走进文本
完美的阅读课堂绝非“江船火独明”式的“教师一言堂”。她应该是:师生根据知识情感和生活阅历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如何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文本,感受文字,进而推开一扇窗,品读文本,感悟文理,看到更美的风景,是我们重点探索的课题。
我在教学中,一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轻松开课:在共享了各自对恐龙的认识后,以趣启思:“谁会想到,凶猛庞大的恐龙竟然会与灵活轻巧的飞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垫了情感和认知的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随老师板书课题,并读题质疑:“读课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贵有“疑”!此时不失时机的导疑,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语文学习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也就是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析字导学,欣然感受文字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识字后,展开生动活泼的巩固训练:演一演、写一写、看说词意、读句子谈理解。借助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受,孩子们当然在快乐中掌握方法,习得“描绘”、“轻盈”、“敏捷”等生词,初步感受恐龙之奇和文字之妙。
字词句段的学习应贯穿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因此,我接着引导学生把生字词送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读中巩固字词、品析语言;在读中思考自己针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感悟文本。
如此,引导学生潜心默读,解答疑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运用新知、形成技能的一种方式,是沟通读者与文本的桥梁。它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品句导读,怡然欣赏文采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说的“相机诱导”,即“导读”,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以求发掘问题,主动领悟,提高能力。
由此,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提炼主线——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用心读,读后谈感受,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内心所想,为聚焦主题导航;
抓住矛盾——课文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们指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句中的“很”表示强调肯定,“可能”表示猜测推断,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得出答案,再感情朗读,为理性分析护航;
探微究细——读词语 “点睛之笔”,读词组“漫长的演化”,读句子“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娇子——鸟类,它们飞向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来一番“咬文嚼字”:“什么是点睛之笔,为什么这样说?漫长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毋庸置疑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为剖析中心正航。
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科学家,如何重现恐龙的飞向蓝天?要求小组交流,写出思路,推举代表发言。借此联系已有认知,引发思考新知,为提练方法奠基。
接着,回到课文,图文结合,引读美文,让教师、学生、文本乃至编者融为一体。
四、归纳导思,畅然赞美文意
在师生共创的美好境界里,我凭借两段导语和学生往下读文。
一是以“置身在这神奇的世界里,科学家无比自豪,他们骄傲地告诉我们:( )”引读: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一是以:“得出这些了不起的结论,科学家更加自信,他们有理由相信:( )”引读: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并相机展示文末“资料袋”,鼓励学生畅谈体会,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本课板书利用学生收集的,借助所归纳的词语,图文并茂,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奇妙和语言文字的美妙,继而欣然地接受课外作业:查找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在第二课时交流。
以上教学设计,将单元训练重点融进课堂教学,把“读课文,品词句,悟感情”的学习方法春风化雨般地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知内容,在重点品读中感悟内涵,在激发创造中升华情感,从而真正达到掌握知识,激发潜能、彰显个性的多维目标。正是:情由景生,我心飞翔!
飞向蓝天的恐龙怎么分部分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的作用是:吸引读者的兴趣,将大众眼中笨重、迟钝的恐龙和轻灵的鸟类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人们对恐龙的固有印象,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这个题目也揭示了文章主题,即介绍恐龙的演化史。
一、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
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是徐星。徐星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单独或合著在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本文是徐星的一篇科普文章。
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主要内容:
飞向蓝天的恐龙主要介绍了一种科学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全文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恐龙的演变过程:
恐龙祖先是蜥蜴类型物种,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恐龙发展为恐龙本系与哺乳类动物,祖先蜥蜴占有一定优势,随时间演变为后续恐龙。
初等进化恐龙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同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爬行动物西洛锡安蜥龙类。二叠纪时期,恐龙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时期,出现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恐龙,同时预示恐龙种族完全进化完毕。
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徐星
《飞向蓝天的恐龙》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飞向蓝天的恐龙》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类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变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又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徐星介绍如下:
徐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或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伦敦地质学会终生荣誉会员,亨利希学会会士,《地质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和《科学通报》地学副主编,美国Geology等国内外刊物编委。
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发表论文近300篇。学术成果入选了国内外各类教材。
徐星的学术成果:
徐星的学术成果入选了国内外各类教材,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1999、2000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2007和2009年度),美国Science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等。
两次荣获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热心科普事业,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未亡的恐龙》一书获得《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
本文来自作者[念珍]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23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念珍”!
希望本篇文章《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陈述现象—展示发现—希冀将来”的文路,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