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家呈“群聚式”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新型创业者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社会本身也产生许多创业机会。在这一形势下,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创业的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创业研究起步比较晚,教育者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状况了解不够,导致教育针对性不强。本文是在对广东省内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描述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对创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实际的创业动能并不高,而且创业精神、创新意识、资源获取能力、企业运作和市场知识等创业的核心能力不强。本文提出创业教育要注重加强针对性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能力 调查报告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型高学历企业家不断出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伴随着扩招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大学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大学生创业热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大学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试图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几年的实践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高低,同样的环境下,创业能力越强的人抓住机遇、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①。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总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虽然创业能力难以量化,但可以分解,可以比较,本课题试图以广东省大学生为典型,着重分析处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分解状况。大学阶段是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创业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创业能力训练方面需要提高针对性。
一、相关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对大量的新兴企业进行研究,通过对创业者的群体进行研究,在创业经验和创业者素质方面得出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有借鉴意义的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业动机
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大多数新企业的创立都出于个人寻求自营职业的动机,而不是处于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等企业家式的冲动”。②另外一项研究则表明,进入自雇行业或自我创业的人,往往都是在支薪工作岗位中表现不如人意、收入偏低的人。
2、创业要素
成功创业因素既包括外在的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又包括企业家内在的素质,如观念和事先经验、资本束缚、自主性、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认知与行动、竞争积极性、自信等等。而成功创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机遇与企业家的创业品质。霍茨依金(D. Holtz-Eakin)的研究认为,资金是最重要的,年轻人自己的资金又比不上父母的资金重要,而父母的创业经验则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有创业经验的父母能向儿女提供资金,那么儿女创业的机率是最高的。而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分析认为,“对于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筹集资金,而是在没有资金之时,具备创业的智慧和动力。” ③他还进一步分析,不论是经验、家庭背景还是受教育程度与创办有前途企业的可能性之间都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太少的人力资本或极为贫困的家庭背景会减少创办有前途的企业的几率,而巨额财产的继承人通常不会费神从小生意做起,他们对创业是有兴趣的,不过他们更愿意尝试一些规模足够大的机会。④
3、创业者品质与能力
早期的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大量的访谈和接触归纳出企业家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涵盖范围广,更有学者从创业失败者的身上找出创业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归纳起来也有三十多种,涉及范围也很广。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在《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通过对现有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分析推论,得出企业家创建有前途的新企业需要一些特殊的品质,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品质有:(1)受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经验所影响的创业倾向;(2)适应性调整能力,如果断、开明、控制内心冲突的能力、发现因果关系的能力等;(3)获取资源的能力,如应变能力、自制力、洞察力和销售技巧等;相比较而言,如承担风险、创造性活动、愿望与远见、雄心壮志、领袖气质、运用权力、管理才能等是次要的品质。
国内也有学者根据对中国创业者的调查,得出成功企业的***应具有以下品质:(1)诚实、谦虚以赢得别人的信任;(2)克制、忍耐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3)热情、富有责任感以保持克服困难的决心,并感染别人;(4)积极性的心态和创造精神使创业者充分发挥潜能,不被束缚,开创新局面等等。此外,公道正派和自信心也是创业者的重要品质。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以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创业者的能力是决定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一旦机遇来临,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更能顺利地创办企业并使企业发展。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引导方面加大了力度,但研究资料表明,有创业冲动的大学生很多,但成功创业者寥寥,85%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大学生创业倾向、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了解并把握市场的能力等方面。
本研究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通过观察法和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倾向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对创业者的能力进行了认知和自我评价调查。本次调查在广州市内5所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同时,笔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关注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并长期与本校创业社团的学生交流和接触,这些对本文观点的形成都有直接作用。
(一)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热情比较高。问卷中针对“如果有机会,我非常希望去自主创业”这一观点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持反对观点选择“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仅有9.7%;同样,对“我渴望拥有自己的业务”这一广义的创业意愿仅有6.8%的人持反对意见,选择“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
成功创业者——不论是媒体宣传的知名人物,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对大学生创业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企业家是李嘉诚和比尔.盖茨,选这两者的比例就达72.5%。
良好的创业机会和近几年的创业教育,使许多大学生都有创业的理想,但是否真正开展创业活动则受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1、资金和经验
大学生们尽管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种种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急于实现创业愿望。在关于毕业后的打算的问题上,有59.80%的人选择“先就业”,有16.00%的人选择“先深造或进修”,另外还有23.10%“看情况”,仅有1.10%的人选择“先创业”。显然,大学生的选择是理性的,他(她)们认识到了自身条件不足所带来的创业风险。进一步被问及“对您来说,创业最大的困难”时,34%的人认为是“资金不足”,约33%的人认为自身“经验不足”和“对市场了解不够”。(见表一)大学生对自身的条件较明确的认识,使其更加理性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表一:对您来说,创业最大的困难是:
对您来说,创业最大的困难是: 合计
市场风险大 税务负担过重 专业技术知识不足 资金不足 对市场了解不够 缺乏经验 缺乏社会关系 缺乏创新的天赋能力 创业动力/愿望不足 其它
% 8.30 1.20 5.10 34.00 9.90 22.90 7.90 4.30 5.10 1.20 100.00
2、创业动能
创业的动能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创业的预期收益有:获得高收入,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创业成本需要考虑: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成本、所需付出的额外努力以及必须放弃可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等。与现实相比,理想常常显得遥远。调查中尽管有大多数人“渴望拥有自己的业务”,并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去自主创业”,但对“我愿意失去一些经济收入,以换取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的认可程度就大大不如前两者(参见表二)。另外问卷中对创业目的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短期内不会选择创业,有45.6%的学生认为创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只有22.3%和9.7%的人将创业理解为“改善经济处境”和“避免就业压力”的手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先谋生,然后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做了非常清楚的表述。
3、创业信心
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来自于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创业能力的判断,创业信心是决定创业选择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有一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我能在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下都取得成功”,对这一陈述表示的认可程度结果为,表示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分别占11.70%和25.20%,表示“一般”、“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各占47.40%、12.50%和3.30%。
创业的信心还受大学生对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理解影响。针对问卷所列举11种具体因素,大学生理解的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创业者的领导能力”,65.4%和25.2%的人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认为“非常不重要”、“不是很重要”和“一般”的总共不足10%。尽管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和委婉说服他人的能力对大多数新企业成功来说很重要,但事实上,许多创业初期的企业家并不具备领袖气质或领导能力⑤。除了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外,还有资金、管理经验等被夸大了重要性,是令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
此外,42.40%的人做过兼职,57.50%的人家族或好朋友中有人创办企业,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二)创业能力的相关测试与自我测评
为了测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在创业意愿与创业精神、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得的能力、对企业运作与市场知识的了解等方面共设计了20个相关问题,通过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估,比较大学生上述能力的高低。对有关能力的测试问题给出: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五个选项,统计人员依次按5、4、3、2、1记分,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被调查者在每个问题上的分值,平均分值越接近5,表明大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越突出,或在该方面越有自信。总的来看,被调查者在20个问题上的简单平均分值为3.635。其中,创业意愿和学习意愿最强,分值为4.046和4.035,最低的是市场知识和产品推广能力,分值为3.132。
1、创业意愿与创业精神
正如前面所分析,理想和行动的差异,总会在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表二显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业精神并没有其创业意愿强烈。在笔者指导创业社团的过程中也发现,同学们满腔热情参加创业社团,对创业充满憧憬,可一旦需要自主造机会学习和锻炼,则很少有人愿意付出努力。
表二:对有关创业意愿与创业精神方面表述的认可程度分布和分值
创业意愿与创业精神 非常不认可 比较不认可 一般 比较认可 非常认可 分值
我渴望拥有自己的业务 2.40% 7.30% 15.30% 33.30% 41.70% 4.024
如果有机会,我非常希望到外面去创业 1.30% 5.50% 21.30% 33.30% 38.60% 4.046
我愿意失去一些经济收入,以换取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2.40% 9.40% 29.90% 37.00% 21.30% 3.654
2、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表现出了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学习能力并不一定转化为创新,仅仅是出于危机感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而学习,则与创新不一定相关,只有研究式的学习,带着好奇、探究和怀疑的学习,才会取得创新的成果。创新除了继承和学习之外,其活力在于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批判地继承才是创新的实质。从表三看出,问题(1)反映出大学生在学习意愿的分值最高,问题(2)(3)(4)反映出其知识更新意识和过程学习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分值其次,问题(5)至(8)反映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较薄弱,各项分值均低于平均值,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表三:对有关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表述的认可程度分布和分值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非常不认可 比较不认可 一般 比较认可 非常认可 分值
(1)我有强烈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愿望 1.30% 3.50% 19.40% 41.80% 34.00% 4.035
(2)我喜欢及时地抛弃过时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 1.30% 4.00% 29.40% 38.30% 27.00% 3.854
(3)我能够耐心从错误、失败中学习,而且收获很多 0.80% 4.70% 27.10% 44.20% 23.20% 3.842
(4)我善于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 0.80% 3.20% 43.00% 35.10% 17.80% 3.659
(5)我喜欢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0% 5.00% 42.50% 35.40% 16.10% 3.604
(6)我善于突破常规,大胆实施自己的设想并取得成功 0.80% 11.40% 47.00% 27.60% 13.20% 3.411
(7)我经常怀疑现有思想、技术、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00% 13.10% 45.90% 27.00% 12.90% 3.375
(8)我很少循规蹈矩,喜欢发挥想象力去做事 2.40% 13.10% 47.80% 24.40% 12.30% 3.312
3、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
所谓自我管理能力是指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时间管理、学习能力和在工作中的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表四中的问题(1)(2)(3)显示,被调查者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较有信心,分值较高。问题(4)(5)(6)显示大学生在资源获取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家获取资源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表四:对有关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表述的认可程度分布和分值
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 非常不认可 比较不认可 一般 比较认可 非常认可 分值
(1)我为人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1.60% 2.70% 10.80% 37.30% 47.60% 4.265
(2)为了把事情做好,我有能力争取到别人的帮助 0.80% 3.00% 28.60% 43.40% 24.30% 3.873
(3)为了把事情做好,我能争取足够的时间,以按应有的方法进行 1.10% 4.90% 31.70% 38.80% 23.60% 3.789
(4)为了把事情做好,我能争取足够的资本,以使方案顺利进行 0.80% 8.90% 39.00% 34.10% 17.20% 3.581
(5)我能凭现有信息准确估计到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 1.80% 13.90% 44.60% 28.90% 10.80% 3.328
(6)我能在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下都取得成功 3.30% 12.50% 47.40% 25.20% 11.70% 3.295
4、对企业运作、市场知识的了解
从表五看出,大学生在企业运作知识和市场知识方面缺乏自信,在各项测评中分值最低。这正是创业教育的难点所在。
表五:对有关企业运作知识和市场知识了解程度的分布和分值
对企业运作与市场知识的了解 非常不认可 比较不认可 一般 比较认可 非常认可 分值
我对公司的运作知识与运作程序有着较深的认识 5.40% 15.30% 39.00% 26.90% 13.40% 3.277
我有着丰富的市场知识,使我能较好地推广公司产品/服务 9.40% 15.60% 41.10% 20.20% 13.70% 3.132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广东省大学生抽样调查,了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状况,目的是为制定创业教育政策提供信息。尽管研究手段还存在不足,创业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还不尽完善,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非常重要。教育目标有两个层次,一是在于引导和鼓励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大部分人的作用则主要是使其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更有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我们的创业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不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也存在差距,主要因为目前的创业教育还缺乏针对性。调查结果显示,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在创业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其一,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导向上,应从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开始。加强主动性,使其在学期间脱离对家庭的依赖、对学校的依赖,形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观念和能力。其二,要加强市场知识的教育和营销能力的训练。满足需求,面向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是所有学科都将遇到的,建议大学设置相关的公共基础课。其三,注重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行业知识和市场意识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学习的,增加相应的技能训练比理论灌输更重要。(问卷统计:陈萍)
参考文献:
①郁义鸿、李志能、罗博特.D.希斯瑞克(Robert D.Hisrich)编著《创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②[美] 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马志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阿玛尔.毕海德等著《创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④[美] 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马志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5页;
⑤[美] 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马志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
本课题获准共青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主持人:李丹仪、王义明,参加者:林佩銮、王广文、张敏、陈志涛等。
影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调研的论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根据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在高校大力宣传和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降低离职率以及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试图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入手,主要从他们的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在这些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调研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省苏州地区两所高校: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州大学为本科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为89.2%;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无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95.7%.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本科生114人,占总人数的26.8%;专科生312人,占总人数的73.2%.男生123人,占总人数的28.9%;女生303人,占总人数的71.1%.大一学生211人,占总人数的49.5%;大二学生46人,占总人数的10.8%;大三学生147人,占总人数的34.5%;大四学生22人,占总人数的5.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生源地情况如下:来源于城市的26人,占总人数的6.1%;来源于城镇的172人,占总人数的40.4%;来源于乡村的228人,占总人数的53.5%.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40人,占总人数的9.4%;初中毕业的202人,占总人数的47.4%;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49人,占总人数的35%;大学或以上学历的35人,占总人数的8.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91人,占总人数的21.4%;初中毕业的217人,占总人数的50.9%;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25.1%;大学或以上学历的11人,占总人数的2.6%.
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2)问卷法: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3)个别访谈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
3.研究工具。研究人员自行编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31个题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采用5等级评分:“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能判断”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
研究人员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以及项目相关性检验,通过试测后统计:总量表的α系数为0.693,其他各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是:职业认知5个项目α系数为0.648、职业定向5个项目α系数为0.579、自我认知4个项目α系数为0.533、职业信念6个项目α系数为0.266、职业探索5个项目α系数为0.632、职业期待6个项目α系数为0.482,表明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除职业信念α系数为0.266,其余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482~0.648,表明分量表上各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综合初测结果表明自编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而且6个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是可以进行大规模测试的。
三、研究结果
1.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使用F检验后发现,不同年级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798、2.919、1.450、4.420、6.636、5.371,其中职业认知0.001(P<0.001)、职业定向0.034(P<0.05)、自我认知0.028(P<0.05)、职业信念0.004(P<0.01)、职业探索0.000(P<0.001)和职业期待0.001(P<0.001)。这表明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远远高于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
不同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较大,这就提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各年级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找到破解的方法。
2.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得分方面基本持平,分别为103.4、103.0,均差为0.288.男生和女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也不大:在职业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2、女平均值为17.2,均差为0.125;在职业定向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女平均值为15.9,均差为0.629;在自我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5.1、女平均值为15,均差为0.233;在职业信念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9.1、女平均值为19.3,均差为-0.285;在职业探索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5.7、女平均值为15.4,均差为0.435;在职业期待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9.3、女平均值为20.2,均差为-0.956.研究人员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分别为-0.029(P<0.05)和-0.042(P<0.05),表明女生在职业期待方面明显超过男生。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职业定向、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女生得分比男生偏低。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性别差异教育,尤其在职业定向和职业期待等方面。针对女生职业期待高于男生但职业定向、自我认知以及职业探索却又低于男生的现象,我们既要积极做好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是职业定向和职业探索方面的教育,还要做好她们万一受挫后的心理韧性提升工作。
3.生源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生源地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本次调研学生生源来源于乡村的228人,来源于城市的26人,来源于城镇的172人。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研究生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城市、城镇以及农村生源,在职业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0.639;在职业定向差异上显着性为0.168;在自我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0.295;在职业信念差异上显着性为0.140;在职业探索差异上显着性为0.397;在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为0.665.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分别为1.164、0.366、1.977、0.332、1.617、0.791,P值分别为0.313、0.694、0.140、0.718、0.200、0.454.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有点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不同的生源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所区别。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源只有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期待方面略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其他方面并无显着差异。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调研对象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35人,仅占总人数的8.2%.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0.069、0.112、0.218、0.071、0.556、0.824.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P值分别为0.284、0.685、0.088、0.829、0.128、0.261.由此可见,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同样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11人,仅占总人数的2.6%.同样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0.855、0.676、0.371、0.438、0.543、0.924.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也无显着影响。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也有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由于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甚微。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应该体现社会性,比如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朋辈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讨论与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年级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1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些差异,尤其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更为突出(P<0.001)。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比低年级相对成熟,而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关于职业认知,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而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在职业认知上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关于职业定向,高年级学生由于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特征以及自己专业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为清晰。关于职业探索,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关于职业期待,很多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社会实习或见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所以职业期待也会相应更高。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年级的差异,不同年级应该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策略。低年级注重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培养,中年级注重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的教育,高年级则侧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2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女生职业期待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可能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里,女生往往更多的是被赋予家庭责任,有的女生甚至被希望在事业上不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很多女生会很早地考虑职业和就业问题,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的规划以便尽早完成就业工作。而男生更多的是被赋予社会责任,所以自然会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也会比女生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就是,男生在未来职业生涯思考中,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此外,虽然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很多职业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但日常工作中的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用人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会更倾向于招收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男生比女生找工作相对更轻松,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性别差异性,尽可能地消除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和传统社会期望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女生自强自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体现社会性。通过研究结果3、4和5我们发现,不同生源地差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均无显着影响,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由高校教师和个体的自我以及社会影响的渗透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兴趣,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较高,但往往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得分较高,但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得分略低。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预测不足,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尤为重要。Henderson和Milstein曾在1996年提出过“六策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分别为: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待;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校园氛围;增强每位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明确并且一致的行为规范;教授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除了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外,还精心设计了小型主题心理讲座以及团体和个别心理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效果显着,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已经被广大师生广泛重视,但仍然存在个人本位突出、主动性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力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教育与辅导,将有利于克服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积极配合,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资源配置和组织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适合高校实际的创业之路。
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就比较有借鉴意义。“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介绍会、交流会、恳谈会和结伴会。首先是介绍会。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会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大力宣传推介所学专业,让其充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岗位,了解该岗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者素质的基本要求,从一进校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其次是交流会。学校经常邀请成功创业的学长返校,与二、三年级学生交流创业心得体会,校友的成功案例点燃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是恳谈会。通过与专业人士,如企业家、行业管理专家和职业咨询师等专家一对一的恳谈,学生及早了解创业流程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经济保障和心理准备等,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是结伴会。学校发动各方智慧,积极为准备创业并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寻找合作团队,研究创业方案,甚至提供部分创业资金。总之,通过“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职业指导
;本文来自作者[房树甜]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219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房树甜”!
希望本篇文章《帮我做个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素质访谈调查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内容提要: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家呈“群聚式”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新型创业者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社会本身也产生许多创业机会。在这一形势下,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创业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