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粘膜,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一些有毒箭蛙的体液常被涂在箭头上用以捕猎;胡蜂用它有毒的蛰针对其他昆虫发起致命的攻击;夹这些生物对捕食者构成了威胁或伤害,其艳丽夺目的体色成为捕食者终身难忘的预警信号。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
而进化多由自然选择决定,例如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气中的HS杀死了树皮上的灰色地衣,煤烟又把树干熏成黑色。结果,原先歇息在地衣上得到保护的灰色类型,这时在黑色树干上却易被鸟类捕食;而黑色类型则因煤烟的掩护免遭鸟类捕食反而得到生存和发展。于是黑色类型的频率迅速提高,灰色类型的频率则不断下降。到19世纪末,前者已由不到 1%上升至90%以上;后者则从90%以上下降为不到 5%。表明了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基因个体和淘汰不利的基因个体,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化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发展,这种情形就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自然选择。
由此可知,无毒昆虫排除。因为它本身不具备伤害性,不利于警戒色基因的遗传。通俗的说,就是不管你什么颜色,鸟吃了你就吃了你,你的颜色对鸟没有任何意义,而有毒昆虫由于会对吃它的鸟造成伤害,所以就会降低鸟对那种颜色昆虫的觅食欲望,使得这种颜色的昆虫有更大的几乎不被鸟吃,这就需要很显眼的颜色,比如红**,这样的颜色在大部分地方都是显眼的,但是在枯叶中不显眼,因为枯叶很多都是红**的,所以枯叶排除。
食虫鸟4个选项都有,不考虑,故选A
参考资料: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3版)》 孙儒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9)
某些有恶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点的动物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斑纹,从而对敌害起到“警告”的作用,它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如毒蛾的幼虫多具鲜明的色彩或斑纹,向这类幼虫进攻的鸟类常被其毒毛刺伤口腔粘膜,因而,这种鲜艳的色彩或斑纹便自然成为鸟类的警戒。又如,一种欧洲产的蟾蜍能从皮肤腺中分泌出一种使掠食者厌恶的物质,其腹部呈鲜红色。每当遇到攻击时,它便将其腹部朝上,显露出鲜红的肚皮,由于敌害对红色和特殊的恶臭产生条件反射,只好放弃攻击。有剧毒的金环蛇和银环蛇身上分别有黄黑相间和黑白相间的花环,这种鲜明的色调使许多动物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蜂类的黄黑或黑白相间的斑纹,瓢虫背上的斑点和色彩都属于警戒色。但是,警戒色在预防敌害中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虽然一般鸟类不敢贸然进攻毒蛾的幼虫,但杜鹃的口腔上皮却有着特殊的保护功能,它们专吃这些幼虫。
色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覃鸿举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解答下面的问题常会出错。“选出下列不属于拟态的项:A.枯叶蝶似枯叶。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答案应选D,但有的学生却不知B、C两项为何不能选。而下面一题学生解答起来更是疑惑不定。“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A.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答案应选A,而不少学生判断出选A后却感到疑惑不定,有的甚至改选C。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主要是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不能正确区分三种现象,特别是对拟态和保护色混淆不清。
如何才能有效区别这三种现象呢?还得从概念的含义出发。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而且拟态现象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才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则就不相似了;而保护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基于以上分析,区别这三种现象就容易多了。如上面提到的“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这两者都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相似,故应是拟态现象,而“虎具有的斑纹”是与环境色彩相似,应是保护色。再如下面几种现象:“A.避役的体色能够随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B.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C.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D.腹蛇体表的斑纹。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里的黄蜂、腹蛇具潜在伤害性,且条纹、斑纹很醒目,故C、D是警戒色;避役始终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发现,故A是保护色;南美鲈鱼和海藻中的那种鱼都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相似,而且只有在“侧立不动”或“浮在水面”不动时才似植物、如败叶,一旦游动起来肯定就不像了,故B、E是拟态。
自《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12期
本文来自作者[山东大鸭梨]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20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山东大鸭梨”!
希望本篇文章《警戒色是指动物或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