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组装。
大部分小组组装的小车能前进,但是在运动过程中橡皮筋会从小车上掉下来;橡皮筋没有掉下来的小组,也只是把橡皮筋绷在小车的车头和车尾,并没有固定。
在后面的教学中,提出了实验要求:1.橡皮筋要固定在小车上;2.小车能够前进。
大部分小组能够想到固定的方法,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有些小组选择的车架和车轴在小车的同一个方向,也能使小车运动,满足要求,同样给这些小组加分。但是在指导组装时,还是规定按照车架和车轴不在一端来组装。
? 这个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
探索活动二:研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一:小车行驶距离太长,不好测量;固定缠绕的圈数为1、2、3;用1.5米的软尺进行测量,提出问题:“超过1.5米时该怎么?”,学生想办法,教师演示;教室的地面本来就有线,各小组选择跑道,不与其他小组冲突,可以同时开始实验。
难点二:数据的处理,求平均值,在第一课已经讲过方法,但数值太大,大部分学生笔算很困难,他们已经会使用计算器,就改为用计算器计算。
难点三: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最后一列需要学生比较缠绕不同圈数,小车行驶的距离(远、中等、近),由于每次实验重复了三次,每次都对应一个空,学生自然而然地比较三次重复实验的数据,这样的比较对得出结论没有任何意义。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误解,应该比较其平均值,只需要画一个空。
难点四:学生第一次接触“弹力”的概念,在回答研讨问题1“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学生会说到橡皮筋,说得具体的也是橡皮筋的拉力,所以要对弹力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
?
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反思二年级
? 本课是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第二课,指向的科学概念是气球里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本课探究活动两个,第一个是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的推力,体会喷气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并试着做解释;第二个活动是组装气球小车,用气球驱动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的距离,思考用什么办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围绕本单元“运动和力”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与上一课建立概念连接,通过动手实验,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数据,并思考其中存在的科学道理,最后得出“反冲力”的概念,进一步建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科学概念。
整堂课的流程按照:1.讨论气球喷气和气球运动的关系;2.用气球驱动小车实验并思考课程中的两个问题:小车为什么能被气球驱动?怎样改进可以让小车跑得更远?通过动手实验,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数据,并思考其中存在的科学道理,最后得出“反冲力”的概念;3.列举生活中运用反冲力的事例,并布置兴趣作业——动手做一个“气球小船”。
我的反思:1.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叶老师来听的时间是本节内容在第一个班级上的时间,未准备气阀,未正常分发给每组的孩子。所以学生们在做实验时,未能让气球气体正常喷出,也就无法驱动小车运动。反映出老师对实验材料不熟悉,不能有效利用材料,更没有提前做准备;幸好叶老师及时发现这个问题,马上帮我取来材料,并帮我一一指导小组,才让实验正常进行(这个问题在以后的班级中都改正,并重新拍摄微课指导实验)。
2.实验表格制作不合理,缺少组号,记录员等重要信息。实验后未展示表格,未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3.板书不完整,只写了课题,未能及时补充。板书的呈现是一趟堂课的是否完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逻辑思维比较严密的科学课,更需要我强化这方面练习。
? 叶老师听完这节课后, 对我的备课及课堂教学提了许多宝贵意见:1.至少提前两周备好课,准备好实验器材并做好实验初试和实验微课。这样如果缺少实验材料可以提前采购,不耽误上课;2.表格设计再精确一些,体现科学的严谨性;3.个别学生上课一直玩气球,要强调好课堂规则;4.“反冲力”概念应由学生用实验演示,用推论来总结,不是生硬地给出概念;
? 今天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新教师关于“备课”的网上教研,我也是刚接触科学学科,今天的教研让我触动的地方很多:1.备课备学生,不仅仅我以为的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之前就学过了什么,这堂课要掌握什么,还要提前去调研学生,问一些学生会回答什么?提前查找学生们尽可能想要了解的资料。
2.“手写教案”不是“手抄教案”,写教案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老师在对教材,教参等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后总结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先看课本,自己预设教学过程,再查看教参,再手写教案,做好初次备课和二次备课,提升对教材的理解。
3.老师可以多借助一些参考书,也要提前做一些题,才能让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有针对性,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
4.在秦老师的分享中,让我学到要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抓住重点内容,做好精细备课。
? 今天的大多都是新教师的分享,她们从入职到现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不仅能上好课,还能有如此精彩的备课经验总结,让我感到“后浪”强大,也让我有了很大的紧张感,如果我还在备课上,不认真,不重视,那么我的课堂教学进步缓慢,岂不耽误孩子的学习!
《用气球推动小车》教学反思
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反思二年级如下:
这节内容离学生上次学习磁铁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出示课题,而是直接展示一辆小车,提出问题,请先观 察小车的结构(铁框架 橡胶轮胎 框架上有小孔),然后想想你有什么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呢?
孩子们非常善于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想的方 法非常多,(用磁铁去吸引、用绳子拉、用手推、用嘴吹、放在斜面上自由落下、安装一个小马达、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用弹簧 驱动等等。
关于磁铁的介绍如下:
磁铁的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
磁铁种类:形状类磁铁: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异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磁棒磁铁、磁力架磁铁,属性类磁铁:钐钴磁体、钕铁硼磁铁(强力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铁铬钴磁铁,行业类磁铁:磁性组件、电机磁铁、橡胶磁铁、塑磁等等种类。
磁铁分永久磁铁与软磁,永久磁铁是加上强磁,使磁性物质的自旋与电子角动量成固定方向排列,软磁则是加上电。(也是一种加上磁力的方法)等电流去掉软铁会慢慢失去磁性。
将条形磁铁的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静止的时候,它的两端会各指向地球南方和北方,指向北方的一端称为指北极或N极,指向南方的一端为指南极或S极。
如果将地球想象成一块大磁铁,则地球的地磁北极是指南极,地磁南极则是指北极。磁铁与磁铁之间,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所以,指南针与南极相排斥,指北针与北极相排斥,而指南针与指北针则相吸引。
分类:磁铁可分为“永久磁铁”与“非永久磁铁”。永久磁铁可以是天然产物,又称天然磁石,也可以由人工制造。非永久性磁铁,例如电磁铁,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出现磁性。
《设计制作小车》教学反思
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下节课,我们要用气球驱动小车,请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普通的气球。没有规定气球的形状和大小,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气球更好,小组内也能进行对比。? 学生带来的气球,不出所料,有大的、小的、圆的、长的。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体验气球的反冲力大小和方向,通过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将气球的气放掉用另外一只手感受气球漏气的方向。再分别观察四个方向把气球放气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记录。通过实验知道反冲力这个概念。
? 第二个活动主要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我分成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环节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装气球车,让小车笔直地往前运动,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环节二采用比赛的形式:每个组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气球来驱动小车,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车形式得更远。学生在选择气球时,就会思考并选择圆的、大的气球来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既能分析落后的原因,也能总结出成功的秘诀。通过观察,学生一致认为气球越大,小车行驶得更远,给出的理由也很好(生1:气球越大,喷出的气体越多,反冲力越大;生2:气球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产生的动力越大)。从环节三开始,让学生各抒己见“除了气球的大小,喷管的粗细也会影响小车的行驶距离,你会选择粗的还是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的意见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生:选择粗的,因为一下喷出很多的气体,作用在小车的反冲力大,小车行驶得远;生:选择细的,因为慢慢地喷气,反冲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就长,小车行驶得远),大部分学生赞同选择细的,无论是选择细的还是粗的,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要通过实验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我让对自己推测的同学在自己的小组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推测。后面又播放央馆虚拟实验实拍视频片段,结果是粗的,选择对的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选择错的的学生也会影响深刻。
学生小结用大气球、粗的喷管、能够使下车行驶得更快更远。
? 最后是拓展环节,在举反冲力的例子时,学生会举一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走路、划船、游泳等”,这里需强调喷出物质,学生会想到烟花、子弹、火箭。
今天的规培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每位科学老师都是心灵手巧的巧匠能把实验器材做得更完美,更适合当前的学情。还有就是每位参赛老师的不畏艰苦,精益求精的教学精神。
《设计制作小车》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整理和运用的一课。
? 通过前面六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
本单元最后两课,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小车制作流程: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以及绘制小车设计图。第二节课时,学生在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内初步完成小车制作、测试、再修改和上交作品。
一、好的方面:
1.激发了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学生对本堂课的积极性很高,很早之前就布置了回家准备小车材料,这周上课时,几乎所有孩子都带了材料来制作小车。制作中,学生们比听课还认真,平时课堂爱违纪的孩子,都能静悄悄地对照图纸,完成小车制作。
2.提前告知,实验器材准备充分。不仅让学生带实验材料,我也在准备了很多车轮、车身、橡皮筋、气球、胶带……材料,提供给孩子们,保证了每组都能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小赛车的制作;
二、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琐碎的问题太多,教师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2、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前松后紧,最后学生展示赛车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3、板书设计不精简,语言有点重复啰嗦。
4.小组分工不明确。在制作之初,让每个小组填写了分工表,但在课堂上,实际分工和当初设定方案分配的时候不一样,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一个人做了大部分工作,自己和其余小组成员就只能围观,没有参与感;
5.遇到困难后,依赖性强。当小组遇到小车无法驱动后,没有沉下心来思考解决方案,而是一直来问老师,甚至选择放弃。老师应鼓励孩子自我解决,如能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应表扬,发挥榜样作用。也可预测或收集问题,针对问题请学生来出主意。
三、改进措施
1.提高课堂把控能力。教学要随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教学对象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强加在当时的课堂上,否则会出现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等。在我们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因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多,所以要不断提醒自己,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力求完整、完善、完美!
2、加强学科语言的训练,确保准确、精炼。课堂教学中,做到每说一句话都要预先想好,千万不能啰嗦,力求准确、精炼,并且在此基础上,追求富有感染力,多用激励性语言。
3、备课、上课都要以学生为主。即不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实施中,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根据不同的学生或学生的不同反应,随机应变地给予不同的实施方法。要求自己在备课时多备几套“学案”,以便随时应对课堂教学的变换。在教学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很多,有待自己在教学践中不断地克服、修正。也正因为有不足、有改正,才会有成长。
本文来自作者[冰芹来了]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183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冰芹来了”!
希望本篇文章《《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反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探索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组装。 大部分小组组装的小车能前进,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