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诗经 · 蒹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经 · 蒹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经 · 蒹葭 本文分类:古代诗 发布时间:2013/12/30
蒹葭 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③。
所谓④伊人,在水一方⑤。
溯洄⑥从之,道阻⑦且长。
溯游⑧从之,宛⑨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⑩,白露未晞①①。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②。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①③。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①④。
蒹葭采采①⑤,白露未已①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①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①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①⑨。
——《诗经》
注释①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此篇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蒹葭:芦华,水边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②苍苍:深绿色。秋天芦苇变成深青的颜色。
③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凝成霜。
④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
⑤一方:另一边。
⑥溯(sù):逆流而上。洄(huí):曲折迂回的水道。溯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去。从:追随,追逐,这里可释作“追寻”。
⑦阻:险阻,指道路难走。长:遥远,漫长。
⑧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⑨宛:宛如,好像。水中央:这里特指环绕在水中的高地。
⑩萋萋:凄清寒凉的样子。
①①晞(xī):干。
①②湄(mei):水草交接的地方,即水滨,岸边。
①③跻(jī):升高。这里是说道路险峻,需要攀登而上。
①④坻(chí):水中的小块高地。
①⑤采采:芦花白灿灿的样子。
①⑥已:停止。这里是“干”的意思。
①⑦涘:水边。
①⑧右:这里是道路迂回曲折的意思。
①⑨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解读翻译河里的芦苇(在秋天)变成深绿,苍苍茫茫,白色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她和我隔着河水)站在对面的河岸上。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巧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漫长。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河里的芦苇(在秋天)看上去有些凄清,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就站在河的那边。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河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艰险。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就在河中的高地上。
河里的芦苇(在秋天)一片白茫茫,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就站在河那边。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河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曲折回旋。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就在河中的陆地上。
赏析本诗借景抒情,通过对秋天芦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共有三章,从初秋芦苇颜色变深,再到一片凄清,再到深秋芦苇变白,作者一步步深入,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看到河中的芦苇,想起了日夜思念的恋人,恍惚之间觉得恋人就在对面的河岸,于是想去追寻她,却发现无论顺流还是逆流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诗歌实写河边的芦苇和深秋的露水,虚写看见恋人在沙洲、河岸以及自己追寻的场景,虚实结合,造成了一种苍茫、迷蒙的意境,将作者心中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寻求而不得的感伤细腻地呈现出来,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共鸣。
另外,诗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恋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朋友或理想,将本诗理解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或对理想的苦苦追求。
作业题你认为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发表在下面的评论处展开讨论。
扩展阅读“相思”的经典代表
相思豆:相思豆质坚如铁、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且永不褪色。它的红色是由边缘向内部逐步加深的,最里面又有一个心形曲线围住特别艳红的部分,真是一豆双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相思红豆,一种充满灵气而奇妙的种子,传说它是心有相思之苦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相思豆自古以来都被诠释为爱情的种子,同时又深表爱情、友情、亲情的真谛。
相思草:相思草状若石竹,而节节相续。据说,古代有一妇女怀念自己的心上人,但总不能见面,经常在一墙下哭泣,眼泪滴入土中,在洒泪之处长出一株植物,叶子正面绿、背面红,秋天开花,花姿妩媚动人,花色像妇人的脸,秋天开花,名曰断肠草”。《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相传昔人有以思而喷血阶下,遂生此草,故亦名‘相思草’。”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战国时期,宋康王霸占了韩凭的妻子,恩爱至深的韩凭夫妇因此双双殉情。康王大怒,命人将二人分开埋葬,十天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棵大树,树枝相拥,树根相抱。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将此树叫做“相思树”,后人多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袁枚 · 所见曹操 · 观沧海《诗经·风·秦风·蒹葭》诗词赏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优秀作品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风。《秦风》是秦文化的结晶,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秦风》中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从秦襄公到康公年间,这使得《秦风》在《国风》中独树一帜,独具风采。
要说起《秦风》中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恐怕就是《蒹葭》了。
讲到这首诗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为讥讽秦襄公而作。《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也就是说,这首诗在讽刺襄公当时没能利用好周礼,没能巩固好自己的国家。但在今天看来,《蒹葭》应该是一首明显的爱情诗。诗中朦胧的意境恰到好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境飘渺,琢磨不透
《蒹葭》这首诗是缥缈的,意境是朦胧的。诗中平铺直叙的几句诗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情感。
全诗一共三章,每章的开头用蒹葭这种水草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开头的句子除了有起兴的作用外,还给我们交代了地点是在江边,时间是从还有霜的早上到太阳当空的上午。在秋天的早上,在有“伊人”的江边,作者看着江边的景色,想着心中的“伊人”,同时还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早上的白露凝结成霜,在太阳升起后慢慢蒸发,太阳升到空中,气温开始升高,露水就消失不见了……
《蒹葭》有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意境,又有一种朦胧的,让人捉摸不到的感觉,“伊人”这一意象,开始时是“宛在水中央”;到霜花变成了水珠时,又“宛在水中坻”;再等到太阳当空,露水蒸发时,又“宛在水中沚”。而这位“伊人”的位置也变幻莫测,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到那儿,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她是否真的存在,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让人难以琢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飘渺之感。
另类经典,绝世独立
秦人性格独特,尚武好勇,重情重义,爱国且勇猛,体现到诗歌中也大多慷慨激昂。《蒹葭》这首传世名作,和其他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像一个“另类”出现在《秦风》中。《秦风》特色突出,《蒹葭》在《秦风》更是“突出”。
《蒹葭》是温婉的,柔情的,有着细腻的情感,毫无勇猛刚劲。就方玉润评价《蒹葭》时所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悠然自异者矣。”陈子展也说过:“但觉《秦风》善言车马田狩,粗犷质直。忽有此神韵缥缈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带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惊异,耐人遐思。”
《蒹葭》这首诗在朦胧中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让人捉摸不透。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才吸引了很多人去关注它,探索它,于是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古。在《秦风》中为何会出现这首独特的诗,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
时间地点,颇可考究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成诗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襄公时期。时间确定后,我们来看看成诗的时间。《秦风》是在秦地产生的诗歌,秦人直爽且淳朴,出现《蒹葭》这样的抒情作品确实有一点不符合常理。所以,不少研究者一直怀疑《蒹葭》这首诗的产生地,认为《蒹葭》应该是南国作品,不属于豪迈的北国。他们的依据是《蒹葭》的意境在围绕水而写的,这样的朦胧意境和委婉感情更符合南国的风格,与豪迈粗狂的北国不符。
这样的说法有一点片面。首先,《蒹葭》确凿无疑地收录于《秦风》中,并无任何其他版本。再者,古代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还是可以的,秦地也有丰富的水资源。
古代没有什么远程汲水技术,生活用水相当不便,人们肯定是依水而居。从地图上看,古代秦地的大河就有渭河和济河,外加诸多支流,水资源条件很不错。那时候气候比现在暖,大象都可以活动在四川,所以秦地完全有可能出现诗中描写的景象。
虽然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只要好好感受其中的诗意就足够了,但如果能稍微多了解一些诗歌的背景,多琢磨一点,也会更有趣。当然,能流传下来的诗歌全都是经典,肯定越琢磨越觉得好。不信,你就品,你细品……
蒹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点评
《诗经通论》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一、《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二、附原文如下: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三、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这首诗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关于“诗经 · 蒹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如果回首]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bdianzi.net/gb/17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如果回首”!
希望本篇文章《诗经 · 蒹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诗经 · 蒹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经 · 蒹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诗经 · 蒹葭 本文...